对标先进追赶超越进行时⑩|鄂尔多斯:让更多“千里马”在高原上竞相奔腾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年来,鄂尔多斯高质量发展实践不断论证着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看鄂尔多斯高层次人才“黑马榜”,其人才数量之多、含金量之高令人赞叹——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45.7万人,形成包括行业领域领军型人才260人、高层次人才4.8万人在内的人才大军。
如今,鄂尔多斯这座现代名城已成为人才集聚的代名词,拥有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首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等“金字招牌”,入选“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单。
“中西部地区重要人才中心”如何造就?思路决定出路,行动决定未来!
2021年以来,从深入实施“人才鄂尔多斯”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全面落实“人才新政30条”,实施“十百千万”人才计划,再到最近重磅出台《鄂尔多斯市人才和科技创新驱动三年行动方案》,系统搭建“一心两城一院八基地”平台体系,创新实施“五大工程”……一个个超前的战略、一项项有力的举措、一次次坚决的行动,全力打造中西部地区重要人才中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的美好图景在鄂尔多斯高原上正在渐次展开。
当前,鄂尔多斯正在以更高的站位、更宽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全面再塑人才集聚、创新策源、产业迭代和科创生态新优势,全力打造一流人才科创高地,迅速掀起人才科创工作又一轮新浪潮,推动形成天下英才聚名城、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人才发展环境,为经济发展持续领跑全区、总量进入全国50强、早日挺进“万亿GDP城市”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政策引领置顶推进:
谋得更远、务得更实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
走进位于蒙苏经济开发区的远景零碳产业园,远景鄂尔多斯现代能源装备制造、美锦国鸿氢能科技、隆基绿能电池……一批批新能源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激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目前一期建设的这6台风机正在给园区供电,随着园区各项目陆续投产,还将建设更多的风电机组,计划明年将建成超百台风电机组,届时可满足园区全部项目的供电需求。”远景科技集团零碳战略高级总监张元指着远处徐徐转动的风机说。
步入远景动力电池制造基地车间内,可见首条10.5GWh储能和动力电池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一块块磷酸铁锂方壳电芯源源不断走下生产线。
张元介绍,按照规划,基地一期建成后总产能达20GWh,每年可为超过3万台电动重卡提供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的动力电池,还可为风光储应用提供超10GWh长寿命、高安全的储能电池,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难题,大规模降低电力成本。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鄂尔多斯,力争当好全区经济“稳”的压舱石、“进”的排头兵。
然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鄂尔多斯基本市情,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经济结构偏散是主要瓶颈,用水、用地、用能是刚性约束,减排、治污、降碳是重大挑战。
面对基本市情和发展现状,鄂尔多斯开启了“重塑”大幕,市第五次党代会确立了“走好新路子、建设先行区”的目标定位,坚持把产业转型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城市,探索形成资源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新路径,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跃升,向全国地级市前50强挺进。
鄂尔多斯重塑,任务艰巨自不待言。
这场深化改革动能转换、从数量型变为质量型的重塑,对于鄂尔多斯来说,痛点、堵点、难点都不少。最关键的是从资源驱动转为创新驱动,千方百计抓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
走好新路子、建设先行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更需要依靠人才这个第一资源。鄂尔多斯市委、政府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高度谋划人才工作,深入实施“人才鄂尔多斯”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大人才开发投入,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积极抢占人才“智高点”,打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推动发展模式由资源驱动向人才引领、创新驱动转变。
2021年9月,《鄂尔多斯市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才工作助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围绕强化人才引进培养、搭建人才载体平台、优化人才服务措施、健全人才优先发展保障机制,以空前力度推出30条79项“政策干货”,主动对标先进发达地区强化政策供给。
抢在起势之前落子布局,才能在定局之前抢先成势。
鄂尔多斯紧贴产业转型发展需要,大力实施“十百千万”人才计划,统筹开展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形成人才、项目协同招引、一体推进的良好格局。仅2021年落地建设的远景零碳产业园就通过与远景、协鑫、上汽、隆基等中国500强企业合作,累计引进18位全球知名专家,组建形成包括95名QS世界百强大学硕士、博士以及312名创新专家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团队。
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
驭“风”而上,逐“光”而行,“零”碳托举,“氢”装上阵……鄂尔多斯全力打造“风光氢储车”新能源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零碳先行区和北疆绿氢城,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从“远景”快速成为“实景”,是鄂尔多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的生动注脚。
人才生态力争最优:
想得周到、做得扎实
时值盛夏,万物竞秀。驱车来到位于杭锦旗吉日嘎朗图镇的沙漠生态修复示范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四周被沙山所环绕的绿油油农田,走近可见玉米、大豆、高粱等近20种农作物正在茁壮成长。
这片从库布其大漠中“长”出的绿色农田,便是今年由杭锦旗人民政府引进的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教授科研团队合作共建而成。
“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共分三期实施改造9万亩。首期2300亩沙漠土壤化项目已初见成效,有效解决沙漠漏水、漏肥、滋生微生物能力弱的问题。”重庆交通大学沙漠生态研究院副院长赵朝华介绍,项目的实施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双碳”目标以及推动国家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4月份,赵朝华作为易志坚教授科研团队中的一员来到杭锦旗,负责开展沙漠土壤化改造试验和特色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试验。
易志坚团队“点沙成土”是鄂尔多斯以人才与项目“精准对接”、以项目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硬核”支撑的一个缩影。
项目快速落地发展的背后,是鄂尔多斯积极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从项目申报、户籍迁入、人才住房、亲属就业等关键小事,到科研创新、专利申报、成果转化、市场拓展等发展大事,鄂尔多斯结合放管服改革,以“最多跑一次”为目标,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设立人才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窗口,打通服务人才的“最后一公里”,让人才落地无忧,安心放心全心献智慧、做研究、谋发展。
一拨拨创业高层次人才,为何选择来到鄂尔多斯筑梦?鄂尔多斯良好的人才生态,始终是绕不开的关键话题。今年以来,鄂尔多斯持续创新人才引育机制,不断刷新定义。
坚持问需用才。坚持向基层问计、向用人主体问需,市委人才办组织开展了人才引育和科技创新工作专项调研,实地走访了全市9个旗区的80余家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4所市属高校,摸准摸实全市人才引育和科技创新工作现状,面向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征集各类人才需求2460个,经认真筛选对外发布急需紧缺人才需求1734个。全面启动市直单位“一博三硕”引才行动,面向市本级62家单位征集引才需求497个,18家市直单位已启动引才工作。
坚持平台聚才。强化项目聚才育才“主平台”作用,推动智能网联创新中心项目、绿氢制造及应用项目、智能化综采装备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玉米纳米抗体研发项目等82个人才项目达成落地意向;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出台“三个标志性”项目管理办法,定向征集“三个标志性”项目91项,6个揭榜挂帅项目落地实施,揭榜金额达1.15亿元;紧贴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需要招引紧缺人才,全市新引进正高级职称紧缺人才68名、硕博研究生367人、重点高校本科毕业生415人。
坚持合作留才。持续推进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内蒙古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聚焦“风光氢储车”等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依托平台开展60余项合作研发项目。大力支持伊泰煤基新材料研究院申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积极推荐鄂尔多斯电力冶金集团、久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申报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深化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与清华大学签订3项人才交流合作协议,推动清华大学设立博士生社会实践基地。截至目前,全市通过项目合作等方式引进培育各类人才项目载体平台103个。
放眼全球集聚高端:
海纳百川、招才揽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鸾翔凤集,逐梦名城。如今的鄂尔多斯,迎来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人才之夏。
“要紧盯龙头项目,招引领军型人才团队;要聚焦专精特新,强化创新型人才支撑;要注重平台建设,培育应用型人才梯队……”今年以来,鄂尔多斯从大局着眼、于细微处着手,将长远规划、中期目标、近期任务有机结合,在完成好当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放眼工作全局,做到胸中有大局、行动一盘棋,正加速打造人才、创新与产业新高地。
中流击水,奋楫者先。
7月9日,鄂尔多斯按照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标准,高起点研究未来三年人才和科技创新工作目标任务,集成人才、科技、产业等方面扶持政策,重磅出台《鄂尔多斯市人才和科技创新驱动三年行动方案》,促进人才和科技创新提档升级,全方位构筑“人才集聚之城、产教融合之城、创新活力之城”。
——建设极具吸引力的人才集聚之城。优化“引育留用”政策体系,以一流政策集聚一流人才。到2025年,力争引进培育50个左右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集聚1000名以上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高精尖”紧缺人才、10000名以上各领域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60万人,高层次人才占比超过1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超过35%。
——建设极具承载优势的产教融合之城。坚持产业牵引、市场主导,走好以人才科创为主动力的创新发展之路。到2025年,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以上,围绕主导产业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自治区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280个以上。
——建设极具发展潜质的创新活力之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度障碍,持续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发展环境。到2025年,力争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80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件,所有旗区科技创新投入平均达到10亿元,市本级科技创新投入超过100亿元,企业高新产业投入达到1000亿元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一项项政策举措,引领人才聚集;一项项成果,激活人才活水。在黄河之滨、在车间工厂、在田间地头……鄂尔多斯各类人才正在走向舞台中央,正在把自己的智慧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集聚磅礴力量。
▼
更多新闻,关注↓↓
END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鄂尔多斯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孟瑞林
编辑:吴君琰
校对:高正彦
校审:杨桂丽 吴檳廷
终审:马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