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应该保护多少古村落?——以家族需求和乡土记忆基础设施的计算方法

2015-09-01 汤敏 古村之友志愿者网络
我们应该保护多少古村落?——以家族需求和乡土记忆基础设施的计算方法
随着古村落保护越来越成为共识,人们更深度的一个疑问自然会是:我们需要保护多少古村落?


【古村相关的数字之析】

首先我们来看,冯骥才先生提出的一组数据"从2000年至2010年,中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90多万个自然村消失"。
这里我们很自然会问到:自然村和古村落是什么关系?363万个自然村会都在保护行列吗?

从自然村形成的时间来看,基本形成于民国以前,也就是说从时间来看,绝大多数自然村是具备古村落的最先决条件。那么从历史记忆和乡土体验的价值,这363万个自然村是具有存在意义的。(此处我不啰嗦古村落的定义,大家可以去百度里检索)

首届中国古村大会将在乌镇召开了


但有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是,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一定会使自然村消失一部分,也就是363万的全体保留是不可能的,那么应该保留多少?哪些该保留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给大家看第二组数据,2012年,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提出" 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至今完成四批传统村落的申报审批,共有3046处传统村落申报成功,这项工作的历史意义将永载史册,在古村落最危难的时候给出了最有影响力的举措。



那么新的问题出来了,是不是这3046处(甚至5000处)传统村落是古村落保护的全部呢?如果以中国2856县级行政区划均分,也就每个县不足两座保护的古村落——即传统村落,如果扣除传统村落大户(比如云贵以及浙江的某些县市占有大量的指标),很多县申报成功的传统村落数量是为零。那么这些为零的地区或者只有少量申报成功的地区,他们又怎么来实现"记住乡愁"或者地方记忆?
那么新的问题又出来了,363万的自然村数据太多,3046处又可能满足不了需要,那么怎样的一个数量是合适的?应该是一个怎样的理由来确定这个数字。
【家族祖地需求数量与意义——十三万座古村落】

这里我斗胆尝试一套论理方式(绝对欢迎各类专家共同探讨)。如果回到古村的核心价值是记住乡愁(学术的提法是:留住乡土记忆),而华夏文明的乡土记忆的核心单元是家族,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搞清楚了有多少家族,然后用家族的数量反推乡土记忆,这样就可以算出需要多少乡土记忆点可以满足这些家族的乡愁。

我不是特别清楚有关的权威部门能否统计出现有家族的数量,我在此仅用一个概算的方式来大体预估下家族的数量。如果以一万人作为一个延续七代的家族单元(也就是延续七代共计一万人,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家族),那么这一万人可以共享一个家族祖地(通常是有祠堂的古村落)。

首届中国古村大会将在乌镇召开了


当下以十三亿人口来计算,那么是十三万个家族,那么就相应需要为这十三万个家族留下十三万处祖地(通常是祠堂或古村),因此这是我得出的第一个代表数量级的数字(中国需要十余万乃至数十万座古村落)。
那么同样又迎来新的一个问题,家族祖地是必须的吗?这个问题回答得虚幻一点,可以以一个"根"字略过,寻根的情结是满足物质丰腴后,人们无法逃避的精神拷问"我从哪儿来,祖先在哪儿?",实际一点说,祖地或祠堂有现世意义,有祖地意味着有家训传承,意味着有家族榜样的力量,所以这股光耀门楣的力量会引导后世奋发(我不认为这是一种虚荣)。我相对清晰地对比过有祠堂或祖地传承的地区和没有的地区,所出人才和所出盲流的比照,结果不言而喻,这里不多做举例,但凡留心过此事,应该深有共识。
【乡土记忆基础设施的构想与布局】如果我们认同了以家族祖地需要的逻辑来计算古村落,基本达成了总量的控制,但对于一个空间要素,仅控制总量是不够的。因为可能会出现某一地区数量众多,而某一地区不足,数量多的地区自然应该鼓励,说明当地资源丰富,但数量不足之处则就无法满足人们寻根的刚需。
这里我尝试引入城乡建设中基础设施的概念,叫做乡土记忆基础设施(起得一定不科学,多提意见)。所谓基础设施,则强调其刚需和必要的属性,要将乡土记忆理解为像幼儿园、加油站、菜市场、公厕一样的刚需服务设施。(这样类比起来,我真觉得自己不是东西,怎么可以把祠堂、祖地和加油站、菜市场、公厕相提并论。可现实却就这么残忍,公厕没到位,人们会去投诉,可是拆了祠堂,很可能无动于衷甚至拍手称快,这就是祠堂地位不及公厕的无奈。)

回到空间基础设施的逻辑,则需要服务服务半径的约定,以满足服务人群在一定出行范围内的使用,还拿公厕举例,也就是平均两公里需要出现个公厕,这保证一定的时间内人们能够方便。那么回到以古村和祠堂为重点的乡土记忆基础设施,那么她应该是以多少距离为半径来确定服务范围,十公里、二十公里?也就是说二十公里范围内必须出现一处有乡土记忆的基础设施,如果能把这把体系做起来,也真是功德无量啊。
【乡土记忆基础设施的数量与空间规划】

落实到具体的一个片区的乡土记忆基础设施的数量确定,可能应该首先去调研当地的家族构成与分布。很有可能这一地区的家族已经不具备家族传承责任意识了(很多地区真拿祠堂不去公厕了)。但作为地方政府有必要去重新引导和树立家族传承的责任意识,寻根和家族的精神教化作用更多是一个社会事业,除了可以造福家族之外,更多是造福社会。

确定了所在地区家族情况,就可以规划乡土记忆基础设施点位,通常这些点位可以由古村、祠堂、或者几处老宅构成。回到之前的分析,这些乡土记忆的存在不是以现状为逻辑起点的,而是以需求为逻辑起点,也就是说"不能以当下这里就没文化为借口,拒绝形成乡土记忆",而是应该形成"这里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家族,需要多少乡土记忆,哪怕是暂时没有,也要重新培育"。


有了这样的规划理念和方法,存在于中国乡土大地上的乡土记忆网络才得以形成,这一网络的形成可以推动各种线路的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挖掘,乡土文化凝聚力,乡土产业线路等价值再挖掘,当然这个话题留给后面的文章继续论述。
【结语】

本文从家族祖地和乡土记忆的需要来计算所需古村或乡土记忆点的数量,13万座古村仅作为一个代表计算逻辑下的数字(需要更多的研究),希望政府和社会能把乡土记忆当作刚需的基础设施定位和规划布局,形成有效的服务半径和网络线路,这将是乡土文化、乡村经济和社会凝聚力复兴难得的入口。抛砖引玉,期待更多讨论。

首届中国古村大会将在乌镇召开了


首届中国古村大会简介
由北大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清华建筑学院副教授罗德胤、著名画家孙君、乌镇旅游总裁陈向宏、古村之友创始人汤敏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发起,北京大学旅游研究规划中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古村大会:保护与活化(以下简称“古村会”)”定于2015年11月19-21日在浙江乌镇举行。“古村会”拟历时3天,主要内容包括主题峰会、展示洽谈、同期活动三大部分。其中主题峰除既定主旨演讲和专题分享外,设4个主题分享,分别从“古村+政策法规”、“古村+旅游与艺术”、“古村+互联网与创客”、“古村+乡土文化与社会组织”等议题展开探讨交流;展示洽谈则以“项目对接长廊”为主要表现方式,邀请古村落、规划设计机构、关联性社会企业现场进行展示洽谈,帮助项目与项目、项目与资金、项目与创客尽可能实现无缝对接、联络;同期活动包括“古村夜话”和“实地考察”。届时,将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社会精英、古村创客将莅临浙江聆听精彩演讲。


首届中国古村大会志愿者征集为给广大志愿者队伍提供一个展示能力的舞台和与顶级专家交流的机会,并协助大会秘书处完成相关的服务工作,现公开招募首届中国古村大会志愿者。联系方式大会组委会秘书处联系人:段先生电 话:0755-28895149邮 箱:2964933403@qq.com
详情请咨询:微信号d189716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加入古村大会了解更多详情



古村之友 汤敏

全国古村之友发起人

感谢大家这么久关注和支持古村之友的成长,古村的努力也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继今年五月古村之友获得深圳市创意设计七彩奖特别贡献奖之后,古村之友又入围第四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社会创新项目百强。其中有一个环节是网络筹款,也是记入最终成绩的重要部分。如果大家认同或者期待这支队伍,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腾讯乐捐平台,期待大家多多支持,积极转发!







古村之友 古村落保护与活化志愿者

全国28个省、直辖市、地区

上万名古村志愿者

近百家古村落保护与活化的社会组织共同参与

在各个地区开展大量的保护与活化工作

关注【古村之友】公众号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对中国的古村落发展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联系邮箱:gucunzhiyouzj@163.com

联系微信:mmmargiela

投稿、捐赠、建议


一起奉献 期待奇迹




【古村之友】专业细分

古建营造/古村手工/古村非遗/古村农业/古村旅游/古村民宿/古村商超/古村公共关系/古村刊物/古村影像/古村律师团/古村水利等


【古村之友】发展支持

北大深圳校友会

奥雅公益基金会

中国古村落保护与专业委员会

阮仪三遗产保护基金会

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

绿盟公益基金会

廖冰兄人文艺术公益基金会

全国高中生社团联盟


【古村之友】特别奖项

深圳市创意设计七彩奖特别贡献奖


古村事宜,请留言浙江古村之友QQ:3171695880


整理:黄梦琳

审核:汤敏 郑芬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