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压轴”作文:______年,我参加了高考

程婷 麻辣未闻 2018-08-10

“衡中生活进入1011天,距离2018届高考1天。”


2018年6月6日,离高考还有一天,作为今年考生家长的刘玲(化名)朋友圈里这样写道。配图则是她女儿所在的衡水中学高三教室:学生们站在座位上正右手握拳,似在宣誓或喊着什么口号;墙壁上挂着的横幅上写着“沉得住 坐的稳 要专心 要细心 要成功”等字样。


近来,刘玲的朋友圈里每天都会发一两条关于高考的消息。“因为老师每天都发。”刘玲表示,她不打算去陪考,考前也不打算给女儿打电话了,“女儿说考后联系,8号去接她回家。”


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当年12月即举行了一次全国高考。1978年开始至今,保持着夏季高考的传统。


“又盼望又紧张的7月20日终于来了。妈妈给我做了一件丝绸短袖衫,怕我太热中暑,爸爸把他的那枚男士用老旧手表借给我,以便在考试中掌握好时间,我自己则准备了一小瓶清凉油。我们的考试地点在距离我家骑自行车大约半小时路程的蓝靛厂中学。”


网友“阿峰”在回忆自己1978年的高考往事时这样这样写道“7月20-22日,600多万来自不同行业的年轻人走进考场,他们中间有些人已经结婚生子,年龄最小的只有十几岁,最大的30岁,他们在一起经历了这辈子都难忘的三天。”


改革开放40年,每一代人的高考有一些相似之处,又都有着不一样的高考故事。


1978:从挖煤工到大学生


6日,在停更数天后,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他的个人公众号“老俞闲话”上发了一篇《俞敏洪:重燃稿件精神——致高考生》。他在文章开头说,高考就要来临了,我对高考一点都不陌生,因为我本人参加过三次高考,尽管当时考试的内容和今天考试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当年我参加高考的紧张程度,可能要远远大于现在要参加高考的同学们,因为当初的高考是每一百个人只能录取4到5个人,今天的高考大概每一百个人能录取50个人左右,也就是说现在上大学的可能性比当初要高很多。


同是1978年参加高考的“阿峰”回忆,“三天的考试不知道是怎么过去的,只记得吃不下东西,人感到病了一样,妈妈给我做了最爱吃的鸡蛋汤面。考试结束后,感觉自己彻底空了,脑子里所有的东西似乎都被考试给榨干了但当结果出来时,“阿峰”高兴地发现,自己考了377分,比文科一本分数线高出了47分。


“阿峰”说,“一位徐大哥后来告诉我,他老婆抱着孩子去北京火车站送他去上海上大学,他仍然感觉不是真实的,因为他是从门头沟煤矿考上复旦大学新闻系,从一个挖煤工变成大学生,他说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有这一天,而这一天是他梦寐以求的。”

当年,全国570万人参加高考,27万人被录取,录取率为4.73%。

资料图(来源网络)


1988:7月高考天真热 考场外还有突突开过的机帆船声


北京的宋阳(化名)是1988年考上的大学,准确地说,他是被保送的大学。因此,别人在紧张高考时,他在惬意休息中。


从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间,高考政策有过一些调整和变化,宋阳的保送入学跟政策调整有关。


1980年教育部规定考生多的省份实行预选考试。预选出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统考(1987年取消预考)。


与此同时,1980年外语专业被并入文史类。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同年英语被纳入必考科目。1984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和省份试行推荐保送生制度。


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改变了过去高等学校全部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下来统一分配的办法,实行国家计划招生、用人单位委托招生、招收少数自费生等三种招生办法,把“双轨制”下的计划招生和缴费入学纳入了高考体制。同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我当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学,那时优秀的学生就有保送机会,没有具体量化指标,当时还有同学被保送中国人民大学。”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宋阳回忆。


不过,更多人是从高考考场走向大学校园的。网友“常熟记忆”回忆,1988年高考时,很热,家里没有空调只有电扇,教室里电风扇也没有,考试时一不留神,手臂上流下的汗就把考卷给沾湿了。


“1988年7月7日,我大汗淋漓地走进了高考考场,除了文具,还带了条毛巾、一盒万金油、一只灌满白开水的军用水壶。”“常熟记忆”写道,“那时候,在考场上能隐约地听到西仓前河对面老手表厂内的冲床声,还有操场外山前河里突突开过的机帆船声,考点(校)门口没有一个焦急的家长在等待,更不会有人到去要求工厂停工、河道停航。


这一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十年,中国首次成功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沪(上海)嘉(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彼时中国,虽然还没有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却已经走在了科教兴国的路上。


1998:幸运的是考试躲过了洪水,热门专业是计算机


“那时是先填志愿再参加高考、出分数,能加之信息比较匮乏,填志愿只能参考教育厅发的参考手册,很多人不知道到底该怎么选专业。”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1998年参加高考的叶钦(化名)说,当时网络不发达、信息渠道匮乏,不知道有些二本高校有一些一流专业,某些专业的区别大家也不了解,而新兴的计算机是当时的热门专业。


到1998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两个十年,而中国高考早已进入多元化改革期。


1985年以后,高考在减少考试科目上进行了改革,开始推行“3+2”考试方案(上海试行“3+1”方案),到1995年除上海外全国各省份都实行了“3+2”方案(即高考科目分为文史、理工两大类,所有考生都必须考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理工类加考物理、化学,文史类加考政治、历史;理工类取消政治、生物2学科,文史类取消了地理学科,每科满分原始分150分)。


“到高考时,老师都变得和蔼可亲了,不像平时那么严厉。”叶钦至今还记得,第一科考语文,他坐在考场里有些激动,心里想的是:这一刻终于来了。


“高考前后天气很好。”叶钦说。


历史上1998年还是洪灾之年。当年,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叶钦的家乡湖北黄石也遭遇了洪水侵袭。从当年6月中下旬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降大雨,从6月到9月的100多天汛期中,黄石经历了8次洪峰,长江黄石港段水位超过警戒水位运行80天。


对叶钦而言,当年高考躲过了风雨干扰也是一种幸运。


“那时考场的环境跟平时的教室差不多,也没有现代化的安检设备,监考老师都是从湖北省其它地区调过来的,考风很好,没人作弊。”叶钦回忆,考完后,几名同学围在一起对答案,当谁发现自己考试答题时漏考虑了一步,会吓得脸色一白。


可喜的是,叶钦如愿考上了他当初填报的大学。


2008:掉档万幸被录取 得感谢“平行志愿”


“高考数学比较难,很多学生考完都哭了。但是我似乎还算坦然,笑嘻嘻的,被老师拿来作为榜样夸了一番。”2008年参加高考的杨杏回忆,他每逢大考就会发低烧,“可能是心理压力造成的。”


与此前不一样,为了避开炎热天气,自2003年起,高考时间固定在每年6月的7、8日,实行了20多年的7月高考成为历史。


“高考前,我妈还让我姐给送了一个小红包,里面不是钱,是红色纸包的土,说是可以帮助我考场发挥的。”杨杏说,他当时心想,搞这个封建迷信干嘛,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感谢妈妈的良苦用心。


高考成绩公布,杨杏考得还算理想。但接下来的填志愿对他而言也并不轻松。“通过学校发的几本书,对照往年的全国各高校录取分数,当年的招生计划,以及自己的分数和排名,大概推算出自己报哪个学校比较有把握。”杨杏说,虽然十年前互联网已经普及,但在他家乡河北的小县城,上网仍是一件被学校禁止的事。


因此,当时杨杏并不太善于上网查信息,互联网对他而言只是改变了数据的公布形式,仍然是主观选学校,不能保证自己的分数能够最大化利用,还是有落榜的危险。


事实上,杨杏就经历了一次掉档,“好在因考的分数还不错,最后被一所省内排名还不错的本科一批高校录取了。”


杨杏的幸运或许还得益于2008年开始实行平行志愿录取,减少了填报志愿风险和高分落榜现象,也减少了高校生源大幅波动现象,提高了录取透明度和考生满意度。


在选专业上,杨杏也觉得不轻松。“高中时视野还比较窄,世界观远不够成熟,一心想着怎么提高成绩,却不知道自己未来要读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没有真正的人生规划,最后听了表姐的意见报了比较火的土木工程专业。”


杨杏坦言,上了大学他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中途转专业未果;考研时想过考计算机相关专业,最终也因担心用一年时间去跨考风险太大而作罢。


最终,靠着硬着头皮复习,杨杏考上了国内土木工程专业排名数一数二的高校的研究生。可研究生三年他依然对自己的专业无感,毕业后杨杏在周围人的不理解中,放弃进入薪资不错的房地产领域,跨行做起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软件开发工作“对于现在的选择不后悔,因为越深入这一行越喜欢,平时会花很多业务时间来自学加深对这一领域的了解。”杨杏说,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做自己选择的工作一点不累。


图片(来源网络)


2018:玩着机器人长大的,专业就选它


2018年的高考即将来临。


“我孩子今年高考,读什么专业由他自己选择。”30年前,宋阳被保送清华;30年后宋阳的儿子鑫鑫(化名)即将迎来高考。


相比于前几代人,在北京长大的鑫鑫比早他十年参加高考的杨杏已经幸运了很多。由于父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良好的家庭氛围,学校教育也在过去十年有了很大发展,此时的鑫鑫很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将来应该做什么。


鑫鑫有很多自己的爱好,其中最爱是机器人,他是玩着机器人长大的。高考前,鑫鑫跟宋阳说,他大学想选择人工智能专业。


“孩子自主选择专业,我们帮着看学校。”宋阳表示。不过,他还有些犹豫:近来人工智能专业太热是否反而不好?所以,他更倾向于建议鑫鑫选择计算机、自动化和无线电专业一类的专业。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高考制度也一直在探索中改革。


2009年,教育部开始在五高校试行自主选拔录取的“联考”。即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南京大学,2011年参加“联考” 的高校扩大到20所。


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参加自主选拔考试已经成为通往大学之门的一条新路径。鑫鑫也曾参加过一些自主招生考试,但是自己中意的大学的考试没通过,所以决定靠自己的实力在高考考场上再去拼一回。


和喜欢机器人的鑫鑫不一样,刘玲的女儿文悦(化名)的爱好是弹琴。正因如此,文悦几个月前就参加了多所高校的艺考,希望通过艺术特长为自己的高考增加一些选择机会。“去考过的大学中,在三所学校拿到了艺考第一名,在另外两所分别拿到了第三和第五的成绩。”刘玲说,接下来的高考,只要女儿正常发挥就好。


相比于十年前,出生于千禧年前后、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这一批考生,他们早已学会通过互联网获取学习资源。他们通过网络上课,用视频与父母、同学交流,他们通过学校的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和社会上新兴的生涯规划测试,早早就知道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以及是要学人工智能、钢琴,还是其它专业。




【精彩回顾,大家都在看】


点击上图查看:

严!北京市迎来最严入学资格审查,还想靠买房进名校?可能真是做梦了……


点击上图查看:

少儿英语市场又来新玩家,却被俞敏洪批不理性……


点击上图查看:

从频繁"换脸"到产品刷新 资本眼色下的"教育迭代"隐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