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开局3美分,如何做出机器人用“人造肌肉”还发篇Nature子刊?

2017-11-13 宗传永-济大 X一MOL资讯

‍‍‍‍


以“阿法狗”为代表的人工智能(AI)在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各个领域屡屡击败人类的顶级精英。AI将来会不会威胁人类的生存?这也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热议话题。有些人戏称“别担心,人类还有终极杀手锏——拔AI的电源”,但也有人回应,“那还得看AI手下的机器人答应不答应”。是啊,未来会不会变得像经典科幻电影《终结者》系列描绘的那样,智力强大“天网”加上武力绝伦的“终结者”机器人,人类几乎毫无反抗之力?

图片来源:电影《终结者2》


好吧,笔者承认扯的有点远,而且相当的杞人忧天。目前的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想要挑战人类,基本没有赢的希望。前一段时间,日本举办了一个微型机器人格斗大赛——ROBO-ONE Auto锦标赛,下图是其中一个片段,看着机器人连面前的对手都找不到,诸君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图中右侧机器人为该届大赛冠军KOBIS。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以人类作为对比,AI的突飞猛进说明机器人目前的最大限制并不是在“大脑”,而是在“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也就是感知并获取外界信息,在中枢处理之后控制特定身体部位做出合适的响应动作。目前用于机器人系统的“人造肌肉”软致动器(soft actuators),在效率以及性能上往往比不上人类的肌肉。现有的软致动技术多基于电活性聚合物、形状记忆合金和形状记忆聚合物、或压缩空气和加压流体致动器。然而,电活性聚合物要求的触发电压高(> 1KV),形状记忆合金应变低(< 10%),液压或气动流体弹性体致动器又需要外部的压缩机和压力调节部件,这些都限制了软致动器的小型化和实用化。而且,除了需要在相对较低的电压和电流下产生较大的宏观致动,软致动器要适合软体机器人的形态,还需要易于生产、成型、切割或3D打印。这些要求,大大增加了软致动器的开发难度。


近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Hod Lipson教授研究团队另辟蹊径,将流体的液-气转变所带来的巨大体积变化与聚合物的良好弹性结合起来,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人造肌肉”软致动器。他们在硅橡胶基质中引入均匀分布的乙醇微泡,其中还包含可电加热的螺旋状电阻丝,通过加热和冷却使乙醇发生可逆的液-气相转变,从而实现了超高的应变(可达900%)。这种高应力(1.3 MPa)、低密度(0.84 g cm-3)的软驱动器,成本还相当低廉,1克仅为3美分左右,而且制备简便、环境友好且易于加工,可采用3D打印等技术进行复杂、精细部件的大规模制备,堪称机器人“人造肌肉”的上佳之选。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的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上。

Hod Lipson教授。图片来源:Columbia University


研究者先将一定含量乙醇(最佳含量为20 vol%)与硅橡胶预聚体充分混合,所的材料易于浇注和3D打印,再预置Ni-Cr电阻丝后进行室温固化,从而制备了具有乙醇微泡的硅橡胶弹性体作为软体电热致动器。

“人造肌肉”软致动器的制备及工作原理。图片来源:Nat. Commun.


在较低功率输入情况下(8 V,1 A),Ni-Cr线圈的电热效应即可促使乙醇发生相转变,带动弹性体发生大幅度的体积变化,表现出显著的扩张-收缩致动能力。

“人造肌肉”的电热致动性。图片来源:Nat. Commun.


研究者基于3D打印技术构筑了各种复杂形状的“人造肌肉”软致动器,它们展现出卓越的致动性能:膨胀应变可高达900%,致动应力可达1.3 MPa,能够轻松提起自身重量1000倍(最高可达6000倍)的物体。同时,通过内置电热线圈的设计、优化以及外部施加电压的调节能够实现致动速率和“肌肉力量”的调节。该软致动器能够根据设计简便构筑,且能够实现推、拉、弯、提、抓等一系列动作,可以说是迄今报道的最接近天然肌肉的人造材料。

各种形状“人造肌肉”的致动性能展示。图片来源:Nat. Commun.


为了证明“人造肌肉”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前景,研究者还用两个软致动器模仿人类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主动肌-拮抗肌组合,让骨骼模型的手臂收放自如。

人造“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配合收放骨骼模型的“手臂”。图片来源:Nat. Commun.


——总结——


软材料机器人技术能够模仿自然界的动物进行复杂、精细的动作,在制造业、医学等各个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Lipson教授等人将流体的液-气转变所带来的巨大体积变化与聚合物的良好弹性结合起来,以极低的成本实现了高驱动应力、高应变、低密度且无需外置压缩设备的软致动器,解决了软体器件人器件小型化的难题。同时,该体系材料加工方式十分简便,可3D打印,有望为当今软体机器人的制造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Soft material for soft actuators

Nat. Commun., 2017, 8, 596, DOI: 10.1038/s41467-017-00685-3


(本文由宗传永-济大供稿)


近期新增期刊




本文版权属于X-MOL(x-mol.com),未经许可谢绝转载!欢迎读者朋友们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轻松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所有收录期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