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分析】细胞膜蛋白超灵敏定量新技术

2018-02-05 X一MOL资讯

‍‍‍‍


定位于生物膜的蛋白质分子是联系“细胞王国”与胞外环境的一类极为关键的生物功能分子,在物质运输、细胞通讯、能量代谢、胞内信号转导等细胞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对膜蛋白定量分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膜蛋白通常具有疏水结构域、相互作用的异质结,而且存在于复杂的周边环境,因此,对膜蛋白进行定量往往需要繁琐而复杂的前处理,如膜蛋白的分离、提纯等,从而给日常的科学研究及实际应用增加了很多工作量。此外,对于低丰度膜蛋白的定量分析,一些常用的分析方法往往在灵敏度方面不能满足要求。


近日,南京大学李根教授课题组转变思路,省去了常规的分离、纯化步骤,提出一种细胞膜蛋白定量的新技术,即直接利用简便的基于核酸扩增的原位分析方法对膜蛋白进行定量,而且实现了极高的灵敏度。该技术是一种基于原位DNA滚环扩增为模板的信号放大策略(in situ rolling cycling replication-templated amplification, isRTA)(如图1),以“原位标记-滚环扩增-循环再放大”的方式进行,第一轮扩增的产物为第二轮信号放大提供模板,实现了两轮级联的核酸原位等温扩增反应,由此被标记膜蛋白的定量信号得以显著增强,细胞膜蛋白得以超灵敏量化。

图1. isRTA策略:核酸探针及引物(AP)的标记;DNA滚环扩增(RCA);基于滚环扩增的二次信号放大(RTA)


李根喜教授等人进一步利用该技术,选取细胞上的一组膜蛋白进行定量分析,以对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区分和识别。在该工作中,他们将一系列肿瘤相关的标志物(MUC1、EpCAM和HER2)进行量化(如图2),结果表明这些标志物在不同类型的乳腺癌细胞中分布,从而实现了乳腺癌细胞亚群的精确分型。

图2. 基于isRTA的多种细胞膜蛋白定量及“色域法”的细胞分型。选取的一组代表性膜蛋白(MUC1、EpCAM和HER2)被定量,随后进行归一化及RGB编码,由此每一种细胞就可以在色域图中找到其定置,实现细胞分型。


该技术的优势主要包括: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等温反应性;将膜蛋白的测定转化成对核酸的测定,且由核酸组装、切割循环放大获得很强的信号放大能力。两者结合为膜蛋白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降低了实验的复杂性,并可得到超高的灵敏度。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高涛(现于上海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


该论文作者为:Tao Gao, Bei Wang, Liu Shi, Xiaoli Zhu, Yang Xiang, Jun-ichi Anzai, Genxi Li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

Ultrasensitive Quantitation of Plasma Membrane Proteins via isRTA

Anal. Chem., 2017, DOI: 10.1021/acs.analchem.7b02025


李根喜教授简介


李根喜,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4~1994年在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分析化学专业学习,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6月在该校生化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5月出站并留在生化系任教,1996~2000年为副教授,2001年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中,1998~2000年分别在德国慕尼黑大学生物系、日本东北大学药学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生化与分子药学系从事访问学者工作,1999年1月~2010年5月任南京大学生化系系主任,2006年任上海大学兼职教授,2008年11月~2011年10月任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生物分子识别与传感及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已发表SCI论文230余篇,他引6500余次,参编Encyclopedia of Sensors 等丛书,并编写了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of Proteins and Cells 等专著;先后担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会理事、蛋白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委员。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8460



本文版权属于X-MOL(x-mol.com),未经许可谢绝转载!欢迎读者朋友们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轻松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化学 • 材料 领域所有收录期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