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宵读完一套书,看到美国的优势,也看到中国的潜力。
上次介绍了两本书,后台的反应不错,现在红线太多,到处都是雷,战战兢兢,也许以后我可以多写点比较中性的书评。
不过,我写东西,经常写到一半,有了新思路。这次也一样,写着写着,就发现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领域。还是那句话,活在当下的中国,一定要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否则,一不小心就与时代脱节。
通宵读完一套书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看书其实是非常奢侈的事情,最大的成本不在于买书的钱,而是时间成本,一旦选错,浪费时间才可惜。我也经常踩雷,书柜里,至少一半的书,没有看完,如同鸡肋。也许我会写一个系列,把自己看过的,值得回味和推荐的书,介绍给大家,也许可以帮助大家节省一点时间成本。
我上次通宵看书,是在大学寝室,读一套中国作家的三部曲,一转眼,二十年过去,依然保持阅读的习惯,但已经很少体会到阅读的激情了。没想到,这几年又让我遇到一套通宵夜读的三部曲——Ken Follett(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永恒的边缘》。
《世纪三部曲》的文学史地位也许不如《战争与和平》,但这是一套让你想一口气看完的书。这套书的营销口号就是:全球读者平均3个通宵读完!
王小波说,评价小说的最重要标准,就是有趣。他认为自己写作的本分,就是把小说写得尽量好看,有趣味,文学的使命就是制止整个社会变得无趣。人生是一条寂寞的路,要有一本有趣的书来消磨旅途。
我的看法可能比王小波更加简单粗暴,一本好书,必须让你看着「爽」。
为什么我认为《世纪三部曲》是好书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够爽!矛盾、冲突、悬念,是戏剧张力的基本要素,也是能抓住读者眼球的重点。成功的小说,就是作者设置的一个连环套,吸引读者欲罢不能,一直看去。就算被耍得团团转,也心甘情愿。
福莱特在「圈套」的设置上巧妙地利用了史实,让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显得尖锐又不突兀。
《世纪三部曲》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英国工党崛起,俄国十月革命,德国如何发动战争,美国如何摇摆不定,在这些史实中间,安插进本书的几条故事线。最有趣的是,这些虚构的故事和历史之间结合得天衣无缝,简直让你相信这些故事可能真的发生过。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奥巴马宣誓就职,从穷困的威尔士矿工少年,到刚失恋的美国大学生,从潦倒的俄国兄弟,到富有的英格兰伯爵,从危机四伏的煤矿,到金光闪耀的的宫殿,从尔虞我诈的国会,到爱恨缠绵的卧室……四个半国家(美国、德国、苏俄、英国和威尔士)的五大家族,迥然不同又纠缠不清的命运逐渐揭晓……
仿佛可以让你感觉到20世纪的车轮,从身边碾过,那些熟悉的脸孔,纷纷浮现在你的眼前。一口气读完,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前两部《巨人的陨落》和《世界的凛冬》,在中美两国,口碑都很好,在豆瓣,评分高达8.9和8.8分,在美国Amazon书店,评分都高达4.5颗星。
第三部《永恒的边缘》在中国评分只有8.0,虽然也是一本好书,但比前两部逊色,我个人觉得,可能是冷战离这个时代太近,对读者来说,缺乏陌生感,也不够震撼。也可能是前两部看完,到第三部,有点审美疲劳。
我的建议,先买两套,看完再说。如果书柜空间很空,直接买三套也行,实在看不下去,当装饰也好。
关于小说,我就不多做剧透了,我来聊聊作者,在我看来,肯·福莱特就是英文圈的金庸。
《世纪三部曲》神似《鹿鼎记》,都是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小说。
福莱特的小说出版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史实错误。《世纪三部曲》当然也不例外。很多人以为《鹿鼎记》的史实不严谨,其实,我看过一份几万字的《鹿鼎记》年表考证,从顺治元年到康熙十八年,丝丝入扣。连金庸自己都认为,《鹿鼎记》已经不太像武侠小说,毋宁说是历史小说。(1981年,金庸原话)。
都是两位作家在功成名就之后的代表作,他们俩的共同点就是,写书不是为了教育读者,而是为了取悦读者。如今这个时代,取悦读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民智已开,见过世面的读者,非常挑剔。
在我看来,能成功取悦读者的作家,必须阅历丰富,既不能太穷,也不能太富。福莱特和金庸,都符合这个标准。
肯·福莱特出生在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一个税务官。虽然不穷,但也谈不上富裕。后来靠写作,成为亿万富翁。作者福莱特在写《世纪三部曲》之前,已经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作家,有钱有名。1978 年出版的《针眼》成为国际畅销书,销量超过 1000 万册,也就是40年前,他就已经是千万富翁了。《世纪三部曲》,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总版税,已经高达5000万美元。
金庸虽然出生贵族,但到他那一代,因战争家道中落,金庸失去了母亲和弟弟,后来移居香港。他也尝尽创业的艰辛,最后成为「中国上下五千年最有钱的文人」,早在1991年香港华人亿万富翁榜,金庸即以12亿港币(约1.5亿美元)的资产,名列香港百富榜第64位。
写作和数学解题不太一样,牛顿坐在后院琢磨苹果落地,就可以成为物理大师,但连养生堂都没有去过,怎么可能写出《金瓶梅》呢?写作必须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
如果太穷,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每天指望着一点稿费付医药费的人,怎么可能写出让你大开眼界的作品呢?
如果太富,奢华的日子过久了,人就会飘在空中。有一次我看美国的Ellen Show,来宾是比尔盖茨,节目的内容就是让他猜沃尔玛普通商品的价格,结果,比尔盖茨错得非常离谱。超级富豪,离开凡间太久,不知道社会的温度,写出来的东西,肯定也是缺乏共鸣。
像金庸和福莱特这样的人,既体验过创业的艰辛,也见识过富人的奢靡,可淡可咸,眼界比常人高很多,又不完全脱离尘世,配合上写作天赋,就能写出杰作。
肯·福莱特今年已经73岁了,大概率《世纪三部曲》就是他的巅峰之作,至于金庸,我也最喜欢他的封笔之作《鹿鼎记》,这两部书体现了他们人生智慧和写作功力的高峰。
美国的优势
如我在文章开头所说,我写东西,经常写到一半,有了新思路。这次也一样,写着写着,就发现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领域。还是那句话,活在当下的中国,一定要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否则,一不小心就与时代脱节。
根据公众号后台的统计,我70%的读者,年龄在36~60岁之间。有没有可能,我们也不知不觉陷入了「信息茧房」?比如,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在想什么?看什么?我们其实根本不了解。
写到作家的财富,我就去搜索了世界作家收入排名。
2016年世界作家收入排行榜
詹姆斯·帕特森 9500万美元,美国。
杰夫·金尼 1950万美元 ,美国。
J.K.罗琳 1900万美元,英国。
约翰·格里森姆 1800万美元,美国。
史蒂芬·金 1500万美元,美国。
丹尼尔·斯蒂尔 1500万美元,美国。
诺拉·罗伯茨 1500万美元,美国。
E.L.詹姆斯 1400万美元,英国。
维罗尼卡·罗斯 1000万美元,美国。
约翰·格林 1000万美元,美国。
肯·福莱特居然不能排入前10,仅排在第26位。另外,排名前50的作家,几乎都是用英语写作。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肯·福莱特明明是英国人,与美国有什么关系?其实,无论是J.K.罗琳,还是肯·福莱特,他们的运作公司都在美国,市场在美国,作品影视化在美国,后续的IP塑造、品牌确立、周边商品的开发,都是由美国公司控制。
美国的文化产业是一个很精密庞大的体系,英文世界的文化产业,毫无疑问都是由美国把持。无论作家的国籍在哪里,产业的中心都在美国。
美国的文化产业庞大到什么程度呢?一组简单的数据,就可以说明一切。
全世界票房前100的电影,几乎全部是美国好莱坞的天下,其中只有3部中国电影,分别是《长津湖》《战狼2》《你好,李焕英》。
必须看到,我们的票房几乎99%来自国内市场,而好莱坞则是全球收割。J.K.罗琳 的《哈利波特》,被美国华纳兄弟公司改拍成8部电影,成为全球史上最卖座的电影系列,总票房收入达78亿美元。相比版税,J.K.罗琳的电影分成更加可观。
2021年,G7(美、日、德、英、法、加、意)的制造业产值之和是4.85万亿美元,和中国4.86万亿美元基本一样。中国制造业一家可以抵G7了。但在文化产业上,我们与美国的差距还非常大!
我查到一份2014年的中国作家收入排行,最高的也才1950万人民币,相当于300万美元。很长一段时间内,2000万人民币就是一个中国作家收入的上限。
看到这里,我对中国的「文化输出」的前景,不是很乐观。
理由有两个。
首先,审批限制。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大家都懂。像《纸牌屋》这类,专门黑美国白宫的题材,我们是不可能去做的。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审批现状,我不是抱怨什么,但发挥的空间确实有限。正如我上次说的,我现在写点东西,感觉都战战兢兢。写完了,发不了,也不知道错在哪里,是最难受的。
其次,语言壁垒。英语是全球性语言,疫情前,我跑了很多国家,切身体会到,世界各国的年轻人,只要读过大学,英语普遍好,至少沟通无碍。但在中国之外,会说汉语的人,还是凤毛麟角,普及率连英语的1%还不到。对中国文化输出来说,语言的确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壁垒。
中国的潜力
但到了这几年,情况发生了逆转。2019年,中国传统作家的收入依然没有突破2000万人民币,但中国网络作家异军突起,版税已经远超传统作家,收入最高的唐家三少,高达1.3亿。相当于2000万美元,可以进入世界作家收入排行的前十。
2019中国作家收入排行榜
网络作家收入一方面来自于国内市场化运作得好,另一方面,不知不觉,中国的网文已经出海赚外汇了。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网络文学出海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网文出海市场规模达11.3亿,增速达145%;用户达8316万人,增速为160%。预计在2021年,网文海外市场规模将突破30亿人民币,海外用户也将达到1.45亿人。
无论是苹果APP还是安卓商店,世界网文小说APP排行榜top10,中资APP占了8席。根据实时竞争情报平台Apptopia的数据,在过去一年里,排名前7位的网文平台手机应用购买增长了50%,每月超过1200万美元。
题材的突破
既然不能写现代,那就写虚幻。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无边无际的,就算发挥空间被限制了10%,剩下的90%也足够大了。我打开一个中国网文的海外网站,看到小说的分类:Xianxia,Xuanhuan、SCI-FI,Fantasy、Modern、Other……
乍一看,Xianxia?Xuanhuan?这什么玩意儿?学了这么多年英语,我居然连小说分类都不懂?再仔细琢磨,原来,Xianxia是「仙侠」,Xuanhuan是「玄幻」,如今在国外,仙侠和玄幻已经成了一个独立的小说品类。
经过搜索,我还发现,甚至早在6年前,就有外国网友在网上讨论两者的差异。我看到一个网友说:Xianxia is about a GOOD HERO on his road to immortality and 。Xuanhuan is about reaching immortality but you dont have to be good。「仙侠」是关于在不朽之路上成为英雄。「玄幻」是要达到长生不老,但你不必一定是好人。
说实话,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也傻傻分不清「仙侠」和「玄幻」的区别。不得不承认,我在我的信息茧房里,已经待了很久,完全不理解现在全世界的年轻人都在看什么。但无论我是否理解,他们都是决定世界未来的力量。
语言的突破
出于海外读者的阅读喜好,最早被翻译成英文并打入欧美市场的中国网文,以具有中国文化特点的玄幻、仙侠类为主。如何去翻译东方玄幻小说的“修炼等级”,以及中文的成语、俗语,的确不容易。
另外,网文基本没有门槛,数量庞大,如果全部人工翻译,成本太高。
但办法总比问题多,中国的翻译者已经摸索出经验,建立了独特的字库系统。虽然Google的翻译系统很厉害,但是,针对中国题材的小说,Google一筹莫展。只有我们的AI系统可以处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形成独一无二的中文小说翻译系统,相当于挖出一条护城河。一方面,作者在中国,经过残酷的淘汰,胜出的冠军,作品质量好。另外一方面,我们有最强的翻译系统,可以高效转化为各种语言,和海外读者无缝连接。
一旦发现某部AI翻译的作品受欢迎,再配合人工精细翻译,达到一定人气,还可以改编成电视剧,再赚一次钱。
另外,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只能写「玄幻」和「仙侠」,一旦建立起强大的平台,中国人的才华,犹如滔滔江水,无法阻挡。
最近,一部在国外人气很旺的神作Lord of the Mysteries,在起点的国际网站Webnovel上连载,目前已经突破3370万的阅读量。看到这个数据,就让人热血沸腾。想当年,我们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A380。如今几千万老外追看我们的网络小说,追着追着,一家空客飞机,就有了……
活着见证历史,希望我可以活到,亲眼见证中国版《哈利波特》横扫世界的那一天!
后发优势
外国也有“在网络上进行发布的小说”之类的事物,但是它们都没有中国网文这种自给自足、自我造血、自成一脉的成熟产业链。
如日本美国一类的文化输出大国,都有远比网文更加高效的文化支柱产业,在同等条件下,他们不可能放弃支柱转而支持网文产业。
这个现象和网络支付差不多,为什么欧美日发达国家的手机支付,不如我们普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现有的支付系统排斥新生事物。
美国到处都是各种信用卡和投币收费,比如停车场,洗衣机,饮料贩卖机,这些设备的投资方,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他们不愿意接受新事物。
网文也一样,发达国家的出版产业生态链非常成熟,他们也是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团体,天生排斥新事物。
所以在“网络文学”这一方面,中国拥有世界领先的竞争力,我们拥有比其它所有国家都更高的起步优势,而这优势不仅仅是诞生时间的领先,更是国内特有环境下的产物。
当我们这边的网文IP已经制霸网剧,大洋彼岸的好莱坞还不知道网文是什么。在不知不觉间,原来老外早就「沉迷修仙」了!
写在最后
其实,文化输出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无非就是要尊重常识和规律而已。
尊重常识
什么是常识?肚子饿了就要吃饭。吃饱了饭,就想要更多的快乐。古今中外,人性的底色,其实都大同小异。
如今这个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大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看的,无非就是,英雄美女,霸道总裁,谈情说爱,天马行空,紧张刺激,情节曲折……看书、看电影、听音乐,老百姓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要「爽」!白天上班各种蹂躏,下班后还要花钱接受教育,这样的人生该有多苦?!
不要期望把每个人都教育成圣人,这样做,结果只会出现更多的两面人。绝大多数人,没有必要那么高尚!只要不为非作歹,工作,纳税,能养活自己,就是社会的正资产。就算有点癖好,只要不妨碍他人,都应该宽容。
我拐弯抹角说这么多,懂的都懂。
尊重规律
孔子学院好不好?好!可以用来培养亲华的精英,但不具备由点及面的影响力,既没有时间上的延续性,也没有人数上的传播度!
作家协会好不好?好!但留给贾浅浅们自己玩就好,出海接受残酷的市场淘汰,还是要靠野生的民间力量。
文化传播,有自己一套规律。说白了,就是要让创作者赚到钱,有了钱,文化的输出,才有可持续性,才能进入钱生钱的良性循环。
文化输出和商品出口的性质是一样的,目的都是为了赚钱。要让社会力量起主导作用,官方单位在背后默默支持就好,千万不要冲到第一线帮倒忙。
只要尊重规律,尊重常识,尊重人性,以中国海量的人才储备 ,庞大的市场规模,在文化输出上后来居上,还是大有希望的。
刚写完这篇文章,一个美国朋友告诉我,她最近在看一部中国电视剧Love Between Fairy and Devil,还加入了一个当地追剧小组。我一看这小组的规模可不小,有2.5万个成员。如果不是一个美国人告诉我,我还真不知道有这么一出戏!最后大家可以猜猜,Love Between Fairy and Devil到底是哪一部中国电视剧?
提示:这是一部眼下热播的新剧。
今天就先聊到这里,喜欢的话,请在右下角点一下“在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