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书馆的细节,看中美两国的差别
请戳蓝字关注“茶狐看世界”
美国的立国精神,和我们有所不同。美国宪法的字里行间,有一条说不出口的规定,那就是「保护强者」!无论你是有钱,还是有才华,都会受到无微不至的保护。换个角度说,就是「放弃弱者」,如果你什么都没有,既没有钱,又不够聪明,说好听一点,给你自由,说难听一点,就是让你自生自灭。
放弃弱者
美国把「放弃弱者」做得非常有技巧,表面功夫很到位。
举个例子,美国停车场有很多残疾人车位,数量明显高过残疾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只要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美国很多停车场的残疾人车位,经常闲置,而正常人的车却没地方停。
为什么这样做?
首先,这能满足美国人的道德优越感。可以说,这些残疾人车位,不只是给残疾人用的,也是给全世界看的。你看,我们美国多么高尚,正常人宁愿让出更多的车位给残疾人,哪怕空着,也绝不占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老百姓就需要这种道德优越感。
其次,搞车位是一件非常简单,能见度又很高的事情。美国人少地多,先天条件好,建停车场非常容易。对政客来说,这是一件成本极低,收益极高的事情,何乐不为?
就算有点矫枉过正,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向美国学习。相比之下,我们的残疾人车位,实在太少了。
而对保护弱者来说,最难的是什么?是扶贫!和建停车场相比,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难度。
我们的社会,属于大家长模式,看上去很严格,实际上却是无微不至。但宣传做得不够好,往往事情做了很多,却没有人知道。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又很拉垮,报道了也没有人看。
在中国,穷人没地,就按照人头分地,怕你一时冲动卖了,就规定不许卖。宅基地也一样,小产权不能交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穷人生存的底线。再穷的人,都至少有自留地和农民房,不至于流落街头。所以,中国是极少数没有贫民窟的国家。
我们的扶贫,事无巨细,基层干部压力大,苦口婆心,还招人嫌弃。他们替穷人盖房子,做培训,找出路。这是一件费时费力又费心的苦差事。我们的理念是,在奔向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我认为这才是一种终极的人道关怀。
而在美国,根本没有「扶贫」这么一说,疫情期间直接给穷人发钱,至于怎么花,是穷人的自由。但穷人之所以为穷人,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自控能力差。于是,美国的穷人拿到钱,好一点,就去消费,差一点,就直接磕药。花完之后,口袋空空,最后产生一大批流浪汉。
在美国给点钱容易,但要组织一批人像中国这样去扶贫,完全不可能,首先,总统才干四年,扶贫不能立竿见影,对下次大选作用不大。其次,人力成本太高,财政吃不消。再次,为什么要扶贫?让美国的穷人早点见上帝,不是皆大欢喜吗?
不过,凡事兴一利必生一弊。美国的土地集中,实现了机械化农业的发展。反观我们,土地均分,不能买卖,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化。 我们是宁可牺牲效率,也要保护公平。
保护强者
放弃弱者的目的,就是节约资源,更好地保护强者,在美国的治理逻辑里,推动国家发展的,主要是极少数精英,而不是广大群众。
至于美国如何保护强者,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就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方面细节,大家新闻看多了就知道。我来说说美国怎么保护聪明人。
美国有三套教育体系。
首先,普通人的义务教育。
一言以蔽之,就是快乐教育,给你最大的自由,教出90%的学渣,培养10%的人精。义务教育的尽头,就是阶层分离的开始。一出学校,两眼一抹黑,啥都不会,去麦当劳端盘子,成了最主要的出路。
其次,就是精英教育。
从各级私立学校,一直延伸到世界一流的顶级大学。有钱人的孩子,也走鸡娃之路,各种培训班,一个不漏。经常学到深夜,只能靠喝咖啡提神。这个系统,不仅保护了有钱人,还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
以上两个系统,中国人比较了解。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系统,可能鲜为人知——那就是(社区)图书馆。
一般中国人在美国开车自驾,走累了,就去rest area,也就是公路服务区。而我,最喜欢去当地的社区图书馆,那才是美国文化的精髓。我在美国至少去过100个不同的图书馆,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深受震撼。我认为在这方面,中国和美国的差距,至少是一代人!也许你会问,有这么夸张吗?那就听我细细道来。
美国的图书馆,强到什么程度呢?
举一个例子,美国中西部有一个州,叫威斯康星,面积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广东,但人口只有600万,还不到深圳的一半。从数字上看,这就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农业州。
最大的城市叫密尔沃基,NBA的球迷,应该知道密尔沃基雄鹿队,喜欢看美式橄榄球的朋友,也可能知道绿湾包装工队,除此之外,这个州就没什么好说了。
在威斯康辛的中部,有一个小镇叫Merrill。2020年,人口为9347人,不到一万,还不如中国的一个小区。当地白人占人口的90%。
Merrill远离大城市,古老的伐木业,早就消亡,既没有工业,也没有旅游业,商业氛围也很淡。Merrill的大街上,异常冷清,很少行人。马路上的裂痕,就像蜘蛛网一样四处蔓延,红绿灯潦草地挂在电线上,随风飘摇。一阵风吹过,总能闻到一股养殖场的味道。感觉就像来到一个穷国的大农村,完全没有发达国家的派头。
但是,直到我迈入小镇图书馆的那一刻,我感觉瞬间又回到了发达国家。Merrill的图书馆,名字叫T B Scott Free Library (斯科特免费图书馆),一看名字就知道,是某人捐钱修建的。
这家图书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当时,Thomas Blythe Scott是一名伐木工人,也是州参议员和Merrill的第一任市长,他去世后,向市政府捐赠了10000美元,用来建立一个免费的图书馆。1886年的1000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800万美元,绝对是一笔巨款。
图书馆一共3层,目测面积约2000平米。Merrill图书馆对外出借各种房间,不但全免费,甚至还提供设备。你可以来举办研讨会,家庭聚会,或借一个房间,安静地看书学习。虽然小镇人口不到一万,各种公共房间却非常多,细节如下:
社区室
容纳人数:约75人,带有壁挂式液晶屏幕,提供带水槽、冰箱和微波炉的厨房。
会议室
容纳人数:20人,带有壁挂式液晶 屏幕,提供水槽和小冰箱。
故事室
容纳人数:20人,水槽可用。
家族室
容纳人数:10人。
书房若干
容纳人数:4人
相对于这家图书馆的硬件,更强大的是图书馆背后的软件,也就是负责管理这家图书馆的人,目测至少10个职员。
在美国,图书馆的管理者叫librarian「图书馆员」,在中国我们叫做「图书管理员」,一字之差,区别很大。在美国,「图书馆员」是一份非常专业的工作,从业者的地位和收入,都比较高。「图书馆员」的学历要求也很高,有点像美国的医学生,图书馆员通常需要图书馆学硕士学位(MLS)。学生需要获得一个学士学位,才能进入MLS课程。
而在中国,图书馆管理员是一个存在感极低的岗位,对年轻人来说也没什么吸引力。我前段时间听说,宁波有一个区,人均GDP超过日韩,图书馆的编外职工,到手收入才2000人民币,极其卑微!就算正式职工,收入也不高,除了五险一金,也就5000左右。
美国无处不在的公共图书馆,组成了一张无形的大网,保证美国不遗失任何一个人才,尤其是天才。
天才是不需要老师的,因为老师都不如他,天才需要一个能接触到知识的环境。在美国,只要你够聪明,有足够的学习欲望,就算你家里经济条件很差,就算你再穷乡僻壤,也能得到一个完美的学习环境,也能接触到世界上最完善的知识体系。还有一群专业的图书馆员,为你提供最好的服务。
这家图书馆有一个很好的服务叫「馆际互借」,只要你提出要求,他们可以帮你借到全美国任何一家图书馆的资料,甚至包括哈佛大学与国会图书馆。
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创于1876年,是世界上最悠久与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专业协会。协会的宗旨是:增进民众学习与获取资讯的管道。
Merrill图书馆的馆长,也是ALA协会的会员。他对我说,最让他兴奋的就是,有读者提出借阅的书籍,本地没有。越专业、越冷僻,他就越重视,说明读者的水平高,他就会利用ALA会员资格,在全美范围内帮他寻找。他说,没有他找不到的书籍,只有你想不到的书名。
根据美国图书馆协会的统计,全美约有各类公共图书馆8956个。而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的公共图书馆为3215个。美国人口为中国的三分之一,但图书馆数量是中国的3倍,人均数量大约为中国的9倍。这还只是数量上的差距,根据我个人的体验,质量上的差距更大。
中国的图书馆数量少,就像医院一样,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我们有没有像Merrill这样的社区图书馆?我不太确定。
以宁波为例,我们小区有一家“筑香书馆”,也是全市唯一由企业捐建并24小时无人值守免费开放的纯公益图书馆。
从时间上说,第一家“筑香书馆”2018年才出现,相比美国中部的农业州,晚了几百年。
从规模上说,“筑香书馆”最多200平米,大约只有Merrill图书馆的十分之一,与其说是一个图书馆,还不如说是一个阅览室。就这么一个小阅览室,要服务周围几个小区,大约10万人口。人均图书馆面积,被美国农业小镇Merrill碾压。
从服务上说,“筑香书馆”只不过提供了简易的图书借阅,完全不具备现代化的信息服务能力。Merrill配备了至少10个图书馆员,“筑香书馆”无人值守。
宁波,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自认为教育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号称是「院士之乡」和「鸡娃圣地」。即便如此,宁波和美国一个中西部农业小镇比起来,图书馆条件的差距依然很大。如果再到我国广大的内地农村,这种差距就更大了。
写在最后
去过美国的人,都知道,美国的基础建设非常拉垮,比如机场、高速公路,地铁,都是惨不忍睹。但在教育基础设施这方面,美国依然非常强大,至少领先中国一代人。
不要被美国拉垮的义务教育系统蒙蔽,千万记住,美国的立国精神,就是要「保护强者」!砸下重金,建设遍布全国的图书馆,目的之一,就是为美国留住每一个天才。至于义务教育系统里,那平凡的大多数,美国也没有精力去管,放任自流是唯一的结局。
其实,这种逻辑看上去冷酷,却符合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质量比人才的数量可能更加重要。有时候,一个天才的作用,足以超越芸芸众生。君不见,一个乔布斯颠覆了手机产业,一个马斯克,改变了汽车行业,他们都诞生在美国。
虽然我们底子薄,但2023年的中国,怎么都比100年前的美国更加富裕。我们是没钱吗?显然不是。我们是缺人才吗?显然也不是,我们只是没有意识到,图书馆还能这么用!就算在网络时代,社区图书馆不仅可以成为市民的会客厅,也可以成为发掘人才的最后一道护栏。美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有美国这样的对手,其实也是好事,至少,我们还可以从对手身上学到东西。还是那句老话,摸着鹰酱的脑袋过河,直到把它摸成秃头鹰为止。
今天就先聊到这里,喜欢的话,请在右下角点一下“在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