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波:好一个萧萍 | 人物

2017-06-09 金波、萧萍 文艺报1949

点击上方“文艺报1949”,让文艺成为一种生活!









儿童文学作家


萧萍




萧萍,鲁迅文学院第六届高研班学员,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儿童艺术创意与研究中心主任,“非吼叫妈妈”公益俱乐部联合发起人。曾获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十六届、二十三届、二十五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印象

金波:好一个萧萍


我常常这样想,认识一个作家的成长,除了个性、学养、品位之外,还要认识他所处的时代。萧萍赶上了一个儿童文学大发展的时期,加之她在求学的路途上,养成了严谨的治学精神。还有,就是她天性中所具有的活跃的思维和好奇心,这些都盈溢于她的精神生活中。


萧萍是一个富有的人。这富有并不是表现在她的物质生活里,而是表现在她发现乐趣和创造乐趣的个性、气质以及审美的趣味上。


在萧萍的创作经历中,我发现她的节奏可称得上是酣畅迅疾的。她凭借着热情、敏感、思想和智慧,那诗情的勃发和故事的营构,似乎是一呼即至,运笔即得。因而,她的作品常常带给读者意外的惊喜。


我想起在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颁奖晚会上,有位艺术家朗诵了她的获奖诗集中的《孩子,我想抱抱你》,我忽然发现萧萍的诗是有“声音的诗”。她的诗里藏着情感的冲击力,无论是振臂高呼,还是柔声细语,只要你用心去倾听,你就会发现作者的声音、作者的呼吸。你还会发现,如果你用心灵去朗读那首诗,你也会赋予它新的生命。那天,萧萍的这首“声音的诗”让观众流下了眼泪,我想,那可能是因为诗里也融入了诗人的眼泪。


图为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颁奖晚会上,表演家高英正在朗诵《孩子,我想抱抱你》。这首来自萧萍获奖诗集《狂欢节,女王一岁了》中的作品,让人们再次想起了汶川大地震的灾难和人性光辉。


近年来,我深感儿童诗从体裁到形式都不够丰富。我计划编一套各种样式的诗,有抒情诗、叙事诗、童话诗、哲理诗等等。就在我对诗的期盼变革中,萧萍给读者奉上了她的儿童诗歌剧《蚂蚁恰恰》。在这套诗丛中,这是最独特的一本。在这部诗剧中,我读出了戏剧,读出了音乐。这是立体的诗,动感的诗。读着这样的诗,我能想象得出那些活灵活现的诸多形象,跃动在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是汪洋恣肆的感情,特别是把诗与表演融合在一起,把诗立体地呈现出来,这对于培养读诗的趣味、继承诗教的传统,是一个新的尝试。她说这本诗剧是“好玩的实验”,这里有“很好玩的故事”,这里有“玩的重复键”,“可以再读一遍,再玩一遍”。她说“读这书要以玩的心态去读、唱、哼,甚至跺着脚,拍着掌”去读,去玩,而且有“N种玩法”,这无疑是对诗的求新求变,是对于诗歌从形式到内容以及阅读诗歌方法上的一次大胆革新。


萧萍《蚂蚁恰恰》是一部热闹、好看而且好玩的儿童剧,这部剧是关于蚂蚁家族的童话故事,与童话不同的是,它是“好玩的舞台剧样式”。剧中台词是追求押韵的诗句,从头读到尾,小读者会发现自己可以轻轻松松地读完那么长的完整诗篇,因为这首长诗谐趣横生且扣人心弦。


我尤其赞赏萧萍从容的写作姿态。她常常为自己的情思所激励,倾其全力写作。她的文思泉涌,她的欣然命笔,都是服从心灵的调遣。她不做作,不硬写。所以,她的个人情调愈见浓厚鲜明。面对一些浮躁的创作和出版现象,她没有虚妄不实的追求,而是踏踏实实地写作,走着自己的路。


去年,萧萍又奉献出了她的新作《沐阳上学记》。这又是一套她大胆求新求变的书,表现了她一贯不杂成见的独立探索。这肯定是一部不一般的书,它显示了作者探索的魄力。这也是备受读者关注的书,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都是作者创作的好兆头和价值所在。这部小说所表达的内容关联着儿童教育的诸多问题,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的写作,堪称一部当代母子心灵的成长史。也正是这一点引发了我的关注——它把儿童的成长和家长的期望,把教育实践中的艰辛与无奈,都那样真实地呈现了出来,作者用深刻的笔触呈现出了中国式的童年。这部小说在文体上也做了大胆的探讨,其有机结构的三个板块,多视角地表现着一部小说深入的思考和繁复的美。


萧萍《沐阳上学记》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作家以一位知识女性的身份陪伴孩子成长,倾注七年心血,用口语化童诗、纪实性故事和母亲日记“混搭”的儿童文学写作,直面当下、记录时事,点点滴滴都是正在发生着的故事和细节,处处都要面对的是现实难题,着实难能可贵。


读这部富有创意的作品,不仅启发着我们的思考,还促使着我们用新奇和宽容的目光看待创作。对作者内心洋溢着真实的自我表达的内驱力,磨练着艺术表达的技巧,我愿意致意再三,热情期盼,因为文学的进步和发展,靠的就是这种求新求变的实践和勇气。


遇见


萧萍:彩虹般色彩各异的马匹和诗人



大约是2005年年初,我冲刺完成博士论文。在那个漫长的冬天,我沉浸在哈罗德·品特暧昧诡谲、无与伦比的天才文字里无法自拔。“为了透口气”,我在论文写作的间隙重读儿童文学经典。而我也再一次坚定:一个人遇见儿童文学是他一生中最幸运的事件,没有之一。


不,我没有救赎的意思,我也不认为儿童文学是什么的解放或者打碎。它只是轻盈、天真,无边的温暖和松弛,是卡尔维诺说的那种千年之“轻”,亦是巨大的蓝鲸在海底享受自由翻腾与游弋。


或许更准确地说,那是一种具有安全感的自我归属。



我承认我是个玩性大的人,这一点也表现在创作上。这种乐此不疲的“玩”,与其说是对形式的自觉和敏感,不如说是对这个世界的笃信与好奇,难道不是吗——那个历经沧桑的巴勃罗·聂鲁达也坦言:“世上有足够的地方容纳彩虹般色彩各异的马匹和诗人。”



感谢儿童文学这块“足够的”顽皮之地,可以容纳我的各种好奇与尝试——以元叙述为特色的处女长篇,拟希腊悲剧开场与退场诗的少女小说,富有悬疑和推理的成长小说,幽默见长的短篇小说集,以及面向低幼儿童的生活故事与唯美诗歌。


2003到2004年间,从字词的选择到句子和故事的长短,经过精心推敲和考量,我写下了国内最初的分级阅读小说系列——《开心卜卜系列》。记得当年的编辑们忧心忡忡,彼时国内尚未普及分级概念,是不是会影响市场啊……可那又怎样?当我历时一年跟踪孩子们沸腾的学校生活,当我坐在吵吵闹闹的操场边不假思索地写下“为神明保佑的写作”,我想那一刻,我已经说出了自己对于儿童文学的理解——真性、率性、灵性、玩性。



2007年5月鲁迅文学院首届儿童文学高研班在北京开学,在这个被人们称为“文学的黄埔军校”的地方,我遇见并收获了心心相印的朋友,很多重要作品的灵感孕育于此——比如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诗集《狂欢节,女王一岁了》,比如进入德国“白乌鸦”国际书目的长篇童话《流年一寸》,比如深受小朋友喜爱的诗歌剧《蚂蚁恰恰》。


我的散文集《请允许我忧伤的想念》,几乎三分之一文字出自鲁院时期。“八里庄”,对每个在这里生活过的鲁院学员是如此重要和难忘,就仿佛多年前黑塞说的那样:“我待在那里迷迷瞪瞪,不敢迈动步子,以免这美好的时辰,随芳香一道消失。”




“我不羡慕站在水面跳舞的雨滴。现在,我只想潜入湖底,让水找到水,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妥帖。犹如树化石,温的空间润的时间都留在每个毛孔和肌理。此刻我还是那雨滴,那有限和无形,让水充满水,与自己和解。”


这段日记写于2015年10月的德州小镇泰勒,这个美国的南方小镇因为父母和妹妹的驻留,让我好像重新回到小时候,仿佛《吉檀迦利》般的寓言神迹降临:“我要沉静地等待,像黑夜在星光中无眠”。


静默,从来不慌张。心里就只有疼惜。因为疼惜,我开始整理已经写作了6年、并依然在创作中的《儿童时代》专栏《沐阳上学记》。




我为一个男孩每天的成长和遇见感到惊讶和震撼。如果说《沐阳上学记》还能收获一些认同和赞誉,那或许是因为站在离当下现实最近最结实的地方,不逃避也不退却。


至于选择“现场”和“讲述”方式,我想那是一个母亲的视线与一位儿童文学作家的创意合体——见证中国式家庭无法逃避的焦虑与宿命,见证苦苦探索、光亮若隐若现的学校和家庭教育;而最重要的是,见证那超越时空的童年的天真顽劣与温暖,见证日常诗意与文学想象的无边无界。




当瓦尔特·本雅明很多年前以敏锐的远见写下:“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韵味”,显然“独一无二”已然构成了艺术品的历史,而成为机械复制时代最稀缺的评价。


本雅明或许也不会想到,在21世纪的网络和大数据时代,机器人阿尔法狗和小冰们正在不知疲倦地操练智能、直逼人类智慧与情感底线——当输掉比赛的人类的年轻棋王柯洁掩面而泣,当写下“嫁给许多颜色”的“微软小冰”将诗歌赫然发表——那么,最富有创造性和灵感的艺术家和作家们,该用什么来应答这样的挑战?




2017年4月,上海儿童艺术剧场。


来自英国Bamboozle剧团的艺术家,正为六对自闭症患儿家庭演绎《可爱的农庄》,艺术家们用特别的歌声和肢体语言轻轻呼唤每一个孩子。当孩子将手迟疑而缓慢地放在艺术家们的手上,我忍不住热泪涟涟——万物有时,在这个孤独的世间,当琴声再次响起,艺术唤醒的到底是来自星星的孩子,还是地球上沉睡着内心的我们自己?


儿童文学是为神明保佑的写作。我因此而感念,那神秘的力量将我带入这条“光荣的荆棘路”,因为无论岁月或狂欢或沉寂——我始终相信那个历经沧桑的老头:“世上有足够的地方容纳彩虹般色彩各异的马匹和诗人。”


煎饼弟弟写给米糕哥哥的信

萧萍 


正在看这封信的人,

是我的米糕哥哥吗?

 

你是不是还站在蒸笼上,

在老地方练习憋气、发胖?

你说过你喜欢被蒸汽包围的感觉,

这时候你可以牵着胡萝卜妹妹,

一边飘浮一边飞翔……

记得吗,我们偷偷喝过的黑米酒,

我们用牙签点一点老锅铲的鼻子,

用吸管敲一敲汤勺的细肩膀。

我们差一点儿和年糕兄弟打架:

就因为他们故意弄皱了 

南瓜姐妹刚做好的新衣裳。

可是,突然一声尖锐的口哨,

让所有人都奔逃四散——

哈哈哈,你想起来了吧,

原来是老玉米打呼噜的声响!

 

啊,亲爱的米糕哥哥,

有时候我多想再回到从前,

从前是那么有趣!

可为什么从前总是让人

一边惆怅一边怀念?

我想念你们中的每一个人

尽管一只煎饼的想念,

不过是葱花、油和

一点点的盐……

可是我还是要祝福你们——

祝你们在睡觉前,

用路维•埃却列的牛奶洗脸

祝你们早上醒来,

让柳林间的风通过每个房间。

祝老屋的孩子们有好的胃口,

虽然有些人看上去不一定漂亮,

吃起来也不一定很甜,

可是他们热爱童话,富有营养,

就像我的米糕哥哥一样……

我祝你,每一个梦想

都可以慢慢实现!

 

你的荞麦面的

煎饼弟弟

 

(注:路维•埃却列,安徒生童话《梦神》中的梦神名字。)


以上内容发表于《文艺报》2017年6月7日5版。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中国作家网,更多信息等你哦!


图片来自网络

《文艺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每周一、三、五出版。创办于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9月25日,是展示名家风采,纵览文学艺术新潮,让世界了解中国文艺界的主要窗口之一。

文艺报1949微信号:wyb19490925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