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目录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目录

1

中国问题

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的司法适用

——郑少华 王 慧

灵活用工综合服务新业态发展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对策探析

——陈兵

2

影视理论研究

目眩神迷中浸泡、感动与想象——电影与游戏审美同构趋向刍议

——周安华

影游改编的跨媒体想象力与叙事机制

——范志忠 喻文轩

论电影想象力及后电影时代的想象力消费

——李卉 陈旭光

审美经验与消费实践:重回电影想象力消费美学的逻辑起点

——袁一民

3

游戏与游戏世界

双重凝视与潜能世界:电子游戏中的凝视理论

——蓝 江

作为真理游戏的电子游戏

——姜宇辉

电子游戏中可公度性的身体:人与机器的系统耦合

——李典峰

4

社会学研究

角色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其根源研究——以L市L小区为例

——陈美楠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及区域差异研究

——曾 瑶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内容摘要

1

中国问题

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的司法适用

郑少华1   王 慧2

(1.上海政法学院  2.上海海事大学 法学院)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的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作为私法性的环境规制手段,被认为一方面有助于补偿环境污染受害人,另一方面能够惩罚与威慑环境污染侵权人。不过,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备受质疑,被认为是混淆了刑法和侵权法的界限,法官的裁判行为处于失控状态,有时甚至导致不必要的社会损害,威慑效果事实上较为有限。为了在司法实践中合理适用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法官应当确保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与其他环境污染法律责任构成合理的环境侵权法律责任体系;应当限制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的适用对象;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应当遵守一定的标准;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的金额应当基于个案进行合理判断;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金应当在不同主体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案件中应该对被告给予合理的保护。

关键词:民法典;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司法适用



灵活用工综合服务新业态发展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对策探析

陈兵

(南开大学 法学院)

摘要:受互联网共享经济与新就业观念影响,我国平台经济领域灵活用工市场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衍生出能够为灵活用工多方参与主体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商业组织。相较于灵活用工其他经营模式,灵活用工综合服务业态具有化解灵活用工企业税收抵扣痛点、降低灵活用工市场人力成本、充分发挥互联网共享经济、普惠经济特性等显著优势。然而,该新业态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相关经验较少,致使新现象和新问题不断涌现,主要表现为缺乏对业态内主体定位的清晰判断,多部门监管效能不高,税收监管风险增高,劳动保障不充分、不及时,数据信息泄露、数据滥用等安全问题凸现。鉴于此,亟待完善法治思维和规制工具,以数据治税优化新业态税收监管,推进多元共治机制的建立,以“三分法”更新劳动权益保障体系,以全周期数据信息保护规范新业态发展,通过多维度多工具协同实施,科学保障灵活用工综合服务新业态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灵活用工综合服务;新就业形态;法律风险;劳动关系“三分法”

2

影视理论研究

目眩神迷中浸泡、感动与想象

——电影与游戏审美同构趋向刍议

周安华

(山东大学 人文社科青岛研究院)

摘要:电影和游戏深层互动、多向借取所带来的银幕景观转向,颇具历史意味性,这是电影、游戏商业意识觉醒的结果,顺应了时代的变迁。从物种学上看,电影和游戏两者的亲缘性,源自它们都是指涉现实基础上的想象的艺术,写实与虚构并举;从形态学上看,电影与游戏的媒介间性——其共有的影像性显著;从要素学上看,成熟电影与游戏形态都以叙事作为根基;而从心理学上看,受众对电影或游戏的沉迷,心理需求是最主要动因。影游之审美同构,在于影游底本在美学和惯例上有诸多相同之处,建构逻辑和表意策略大体相当,未来叙事通过节点结构构成电影和游戏文本共有的枢纽性部件;冒险、战争、科幻等动作属性高、场景交互性强的类型是影游融合的最佳领域和最优契机,看似是故事、人物及经历的切入,实则是两种文化逻辑的默契共享与深度弥合,深刻反映了电影与游戏嫁接共生的热望,也证实了其实现的可能性。移动互联网语境下,面对杂混的媒介情态,电影和游戏的媒介性渐趋本体化,共通互渗、审美同构,昭示着未来两者高度合体的特别景观。

摘要:电影与游戏;审美同构;影像介质;未来叙事



影游改编的跨媒体想象力与叙事机制

范志忠 喻文轩

(浙江大学 传媒国际文化学院)

摘要:网络时代的影游改编对想象力的美学变革、理论重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类富有成效的跨媒体生产实践丰富了想象力的理论建构。影游改编的媒介转码与互媒性的文本架构、渐进机制与角色扮演的互动叙事以及受众参与的身份编码与社区认同,促使网生代受众在个体身份编码、重新部落化的同时,建构独属于人类共同体的审美意识形态,预示了跨媒体想象力时代的到来,对于电影与游戏产业的深化发展与融合、创作类型与生态的丰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影游改编;跨媒体想象力;叙事机制;跨媒介叙事;游戏叙事



论电影想象力及后电影时代的想象力消费

李卉    陈旭光

(北京大学 艺术学院)

摘要:想象力,是人的一种心灵能力或主观能力,具体到电影,则是为电影创造新意义的一种精神能力。电影的想象力问题关涉电影理论的两个命题:一是电影如何看,即如何想象;二是电影如何影响观众或观众如何看电影,即如何想象电影。在第一个层面,从明斯特伯格开始,电影与心灵的类比便已出现,想象力作为人类心灵的隐秘机制成为阐释电影媒介之本体与效果的重要维度;在第二个层面,相比文学等其他艺术媒介,电影因与意识的同构性以及影像的具象性常常被批评为剥夺了观众的想象力。走向抽象性、实验性、先锋性的艺术电影,以及想象力充沛的幻想类电影,是在影像内容与表达形式层面进行变革,以提高观众的想象力参与程度。数字时代愈发多样化的电影形态及观影与电影消费的新方式,推动电影受众由观看者变为协作者、产消者,为观众积极发挥想象力,即完成一种后电影时代的想象力消费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想象力;想象力消费;后电影;交互—影像;参与式文化



审美经验与消费实践:

重回电影想象力消费美学的逻辑起点

袁一民

(四川大学 艺术学院)

摘要:想象力消费美学是现代工业社会下想象力审美实践和想象力消费实践极度发展所形成的美学理论。在该理论下,美学和消费两者从彼此独立走向了融合、开放和持久的关系模式,并形成了互相依赖的理论话语体系。它的出现是在电影美学和消费美学之下,建立起的另外一条中层理论的知识范式研究道路,和电影工业美学一起参与到电影与社会的话语关系研究、电影和历史交融发展研究的探索过程中,为中国电影学派建设、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理论经验和研究路径。

关键词:审美主客体;想象力消费;美学;消费实践;审美经验

3

游戏与游戏世界

双重凝视与潜能世界:

电子游戏中的凝视理论

蓝江

(南京大学 哲学系)

摘要:尽管今天存在着从“看电影”到“玩游戏”的转变,但让玩游戏成为可能的,仍然是作为其形而上学基础的凝视。从福柯和梅洛—庞蒂开始,凝视不仅仅是一种孤立的观看,还是一种权力,一种建构事物秩序的权力,它不仅建构了外在世界和事物的秩序,也将身体性主体纳入这个世界的秩序中。在电子游戏的世界中,这种凝视被双重化了:一方面是具身化的凝视,即屏幕前玩家的观看;另一方面是游戏角色的虚体化凝视:游戏的世界秩序是按照这种双重凝视构成的。双重凝视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是“玩游戏”的本体论前提。但是,如果深入游戏世界之中,会发现那个虚体化的凝视会变成德勒兹意义上的重复,它生成了不连续的内在性平面。在那里,两种凝视的关系会发生反转,即原先由具身化凝视控制虚体化凝视的游戏过程会翻转为虚体化的感触性关系,从而为现实主体开辟了一个潜能世界的空间。

关键词:电子游戏;凝视;潜能



作为真理游戏的电子游戏

姜宇辉

(华东师范大学 哲学系)

摘要:在当今日趋游戏化的世界之中,游戏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密,甚至难解难分。从积极的方面看,这为我们经由游戏的视角来反思生活与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从消极的方面来说,这也为哲学的反思提出了严肃乃至严峻的问题,即如何通过游戏之中的反思来说服、引导玩家挣脱游戏装置的操控。在这个方面,福柯中后期所提出的真理游戏的概念具有深刻启示。他一方面展现出从权力向治理的转化,进而揭示出治理之中的两个要点,即引导灵魂及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又将真理游戏细分为从政治游戏向哲学游戏的转化,而在这个过程之中,说服力成为一个关键的要点。如何像苏格拉底那般进行哲学式的真理说服,而并非仅仅臣服于智者式的信念说服,也就成为引导未来电子游戏走向哲学游戏的一个重要线索。

关键词:第二次航行;真理游戏;哲学游戏;说服;治理



电子游戏中可公度性的身体:

人与机器的系统耦合

李典峰

(北京大学 艺术学院)

摘要:通过回顾维纳发展控制论的初衷,以及后来利克莱德设计军事化防空系统的媒介历史,可以发现当代动作游戏背后隐匿的人类工效学测试结构。这套测试结构的原型是SAGE防空系统和后来开发的用户图形界面。在机器和人高频的交互中,人与机器内在的两套负反馈调节系统可以互相适应。这套工效学测试结构,是基于将用户变成机器之延伸的设计理念。计算机硬件的可公度性与肉身的可逆性相互耦合,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反馈循环系统。而动作游戏随着市场发展,反而在今天可以成为作者表达美学诉求和价值判断的数字媒介艺术。宫崎英高通过《血源诅咒》暴露这种过度利用玩家知觉的心机设计,来指引玩家实现某种游戏自律。

关键词:动作游戏;可公度性;世界的肉身;梅洛—庞蒂;可逆性

4

社会学研究

角色理论视角下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其根源研究

——以L市L小区为例

陈美楠

(上海大学 社会学院)

摘要:当前,随着绿色化、智能化社区的建立,有效的社区治理仍然是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内容。但因为地区经济、文化、资源等领域发展程度不同,业委会、物业公司、居委会以及居民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在互动过程中仍会产生矛盾和摩擦。从角色理论视角出发,以L市L小区为个案,发现存在原业委会不作为,业委会重选困难重重;物业公司态度、服务跟不上;小区居民怨气与日俱增等困境。其根源在于主体角色间各执己见、互不认同,难以达成共识;居委会角色被边缘化,难以发挥角色作用;沟通机制原有功能退化,转而成为居民表达愤懑情绪的平台。综上,由于L小区各主体未能按照应有规则履行相应行为、承担相应责任,在追求更高质量(温度与风度并存)的期望和实际情况之间产生冲突,这对建设和谐小区氛围造成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小区治理必须加强各主体角色定位与识别,严格按照角色规范实施行为,增强对彼此角色的认同。

关键词:角色冲突;城市社区;社区治理;治理困境;业主委员会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及区域差异研究

曾瑶

(东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挑战。产业结构升级可分为服务化和技术化两个维度,基于2000—2019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从理论机理和实证分析两方面,探讨人口老龄化通过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区域异质性影响。研究表明:(1)总体来看,人口老龄化显著促进产业结构服务化和技术化,且通过劳动力规模、劳动力质量、居民消费水平及政府支出结构四个传导变量影响产业结构升级。(2)分区域来看,影响效应和影响路径在不同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性。(3)伴随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方向和强度会发生转变。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机理;区域差异

编辑:孙希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目录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