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文举:从孟子性善之旨浅谈中华文化复兴之基础在读经教育

福建省孟子文化发展促进会

福建省民政厅民间组织管理局

(闽社证字第3090号)

|传统文化|儒家思想| 官方报导 |专家论文|

2015年11月30日,以“孟子学说的现实意义”为主题的孟子学说的现实意义论坛在香港中文大学隆重召开。与会专家共同探讨在香港推动孟子学说的深入研究、交流、推广、应用合乎现实的哲理,发扬孟子学说的现实价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出席此次论坛活动的有:全球孟子学院联合发展总会主席黄祉颖,全球孟子学院联合发展总会会长孟小红,孟子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博导、教授)梁涛、香港孟子学院创办人兼院长谢伟武,香港孟子学院副院长高家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学院与法学院双聘教授姚中秋,上海开放大学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著名学者鲍鹏山,上海同济大学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演讲嘉宾刘强,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国学中心主任邓立光,孟子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孟母堂创始人周应之,道中书院院长冯文举,广东省私塾联谊会会长唐元平,北京苇杭书院山长兼儒家文化研究院院长杨汝清,孟子学院福建分院教授方宇等;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伟生;海派花王方攸敏;中国国画大师李苦禅入室弟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授予从艺六十年荣誉奖获得者孟蒙;中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黄祖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陈继志;福建省孟子文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孟涛;吉林省亚圣集团董事长孟繁生;中国孟子文化推广中心副主任、福建省孟子文化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吴家锋;及香港孟子学院主要成员,中央驻香港联络办公室代表,香港中国西部发展促进会代表,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代表,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代表,两岸书画家,新闻媒体朋友等。


道中书院院长冯文举登台发表演讲《从孟子性善之旨浅谈中华文化复兴之基础在读经教育》


时间:西历2015年11月30日

地点:香港中文大学演讲厅

发言:冯文举


《从孟子性善之旨浅谈中华文化复兴之基础在读经教育》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


……今天来到香港中文大学,非常荣幸出席《孟子学说的现实意义》论坛。在我学习国学的十年里,前五年主要受钱穆先生影响,后五年倾注了全部心力在读经教育,主要受当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影响。今天上午,我们参观了新亚书院校史馆,驻足于“天人合一”合一景观,亲身感受到了我最仰慕的钱穆先生和牟宗三先生灌注生命、为中华文化存亡续绝的卓绝努力,非常激动!同时,也非常惶恐,各位专家学者都是前辈,后生小子不敢妄谈学术学问,我愿意在落实层面、教育方面谈点体会,就教于方家。


首先,热烈祝贺香港孟子学院成立!弘扬孟子文化,乃至于弘扬中华文化,最基础性的工作,就在教育,确切地说,是在读经教育;读经教育最重要的学理支撑和基石即在孟子学说。


教育是以人心面对人心的工作。所以,思考教育,必须了解人性,所谓“劈柴不照纹,劈柴累死人”,人性就是人成才的“纹理”和依据。全球儿童读经教育首倡者、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王财贵教授认为,教育是开发人性的工程,而人性有所谓的“全程”与“全幅”。所谓全幅,就是新亚校训说的“诚明”,所谓“博文约礼”,知识和智慧两个层面;所谓全程,就是人类是以13岁为界限,幼稚期以记忆、吸收为重点,是为建体,13岁以后才是理解、表现的年龄,是为发用。故王财贵教授提出读经教育,这其实是教育本来应该走的路。


北宋之前,一千多年以来,只有孟子明确提出性善。人性是善的,王阳明《尊经阁记》所讲“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它是人的共性或普遍性。孟子说人性是善的、光明的,这不是逻辑语言,不在现实的思考之中,它是启发语言,这里需要反躬自省的,是真实可证的。孟子举例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并且连举三个非,非掉一切外在条件,人类面对这种场景,如王阳明《尊经阁记》所讲:“其应乎感也,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恻隐之心从本心而发、由内感通而流露发外,道德意识涌现,这是由心善而证性善。“天地之间,无非就是一个感应”。宰我问三年之丧,孔子是以安与不安,即忍心不忍心来指点仁;宋明儒又以麻木说不仁,反之,感通为仁。宋明儒又说,“感触大者为大人,感触小者为小人”。《易经》“上经首乾坤,下经首咸恒”,上经讲自然法则,下经讲人间伦理,“咸者,感也”。真正的儒家都是以道德的感触、感觉、感应、感通来说仁,来分判见道与否。这是陆王心学不同于程朱理学之处。牟先生说人性不但“存有”,而且“活动”,后者很关键。通俗点讲,就是人性有生发的力道,这里包含着对人性无穷的信心。韩愈说,“自孔子沒,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而古往今来,把握孟子学最真切的就是陆王心学。


孟子讲“圣人者,人伦之至也”,圣人先得我心之通然,圣人所讲无非我心。而圣人不在了,但圣人的言教还在,就是经典,而“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唤醒启发我们本自光明的心,需要诵读经典,才能让我们经常有“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感觉,良知常在常显,顺此良知而发,则为扩充涵养成德。


中华文化之复兴,在于人心人性之复,其基础就在读经教育。王教授主张,读经要老实、大量,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圣人之言与我们生命相感通的机会,原来,我们就是圣人,盈天地之间无非此心。所以,老实大量读经,是打通生命之感应、开启孔孟仁德之教的见道之门。


《中庸》又讲“天命之谓性”,这与孟子从下往上构成一个来回,是为天道性命相贯通之圆教,“心也,性也,命也。一也。”故牟宗三先生说“心性合一”,严格来讲,“天人合一”还有点二,应该是天人本一,故老实大量读经又是顿教不二法门。


在教育上,知识是建构型的学问,是举一反三、循序渐进;而智慧是浸润型的学问,是举三反一、难以不序,所谓老实大量。智慧又是独立存在的,它不依赖于知识,也不需要知识辅助,一般人用知识辅助智慧的思路来做教育,乃不究竟、对人性缺乏信心之渐教。


一百年前,我们是用教育的办法,斩断中华文化;今天,我们复兴中华文化,也要以教育为入手、为重点、为基础。牟宗三先生说,“少儿读经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储蓄银行。”程子曰:“孟子有大功於世,以其言性善也。”王财贵教授师承牟先生,首倡读经读经,见识卓绝,功不在禹下。故在此,我的观点看法是,读经教育是中华文化复兴的第一步,是务本之基础,是教育回归人性的简易之道。乃所愿,则学季谦先生也!


谢谢各位!(道中书院 冯文举)



全球孟子学院联合发展总会会长孟小红女士与冯文举院长留影



(香港大公报特别报道)


福建省孟子文化发展促进会

闽社证字第3090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