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喜报

获得一等奖的杨海虹同学和黄德初老师





2017年8月6日,由北京大学承办的“2017年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落下帷幕,我校进入全国决赛的8名同学均取得优异成绩。


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于2005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和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主办,是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公信力最强的作文赛事之一。该赛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致力于文学特长生的选拔培养和推动新课程语文教学的改革,让学生用好中国文字,写好中国文章,讲好中国故事。自2009年起,大赛得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38所985、211高校的支持,全国总决赛高中组二等奖以上奖项获奖选手,享有北大等大赛协作高校自主选拔测试推荐面试资格,并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录取加分。


2017年,全国200多万高中学生经过初赛、复赛层层选拔,最终有2500多名同学进入了全国总决赛,全国各地高中生写作高手汇聚北大,同台竞技。在激烈的竞争中,我校参赛选手不负众望,在2500多名高手中脱颖而出,获奖名单等次及指导教师如下:

高中组一等奖:高二(4)班李海虹    指导教师:盖英俊;

高中组二等奖:高一(3)班赖滟玺    指导教师:陈达姗;

高中组三等奖:高二(2)班李嘉益    指导教师:王志龙;

高一(4)班吕振宏    指导教师:陈达姗;

高一(4)班温宇航    指导教师:陈达姗;

高一(5)班梁楚岚    指导教师:杨  玲;

高一(10)班左鹤达   指导教师:区竞志。

高一(11)班黄逸楚   指导教师:杨  玲;


在此特向以上获奖同学及指导老师和语文科致以热烈的祝贺!


课程与教学处

2017年8月10日




“2017年第十二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小记

作者:高一(11)班黄逸楚



2017年暑假,华附人来到了北大,不过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参加全国创新作文大赛。

这次的创新作文大赛激烈异常,群雄逐鹿。而经过初赛的试炼,复赛的考验。我校共有8人通过复赛进入决赛,在北大内,在纸上展示华附人的风采。

在报到当天的下午,同学们在北大的西门后柳树之下会师后,大家拿起华附的校旗在西门拍照。在此感谢各位家长,陪伴孩子前来参加比赛,辛苦了!



进入决赛的同学分别为:赖玺滟,杨海虹,梁楚岚,李嘉益,温宇航,吕振宏,左鹤达,黄逸楚。(排名不分先后)带队老师:黄德初老师。就在这未名湖畔,黄德初老师语重心长地叮嘱同学们,黄老师对我们这些选手说,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重点便在这个创新二字上。创新,没有评委们不敢评的,只有你不敢写的。我们只管放开思想去写,放开胆量去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创新作文,不是考场作文,不求稳,但求新。只要写得精彩,写得漂亮,写得让人心服口服,就是一篇优秀的创新作文。我们是参赛选手,而不是应试学生,不应该只满足于拿个二等奖三等奖,我们的目标就是特等奖一等奖。望着被称作北大的海的未名湖,同学们若有所悟。

8月5日晨,同学们走进北大的李兆基楼。我笔写我心,我纸宣我意。两小时半的奋笔疾书,两小时半的书生意气,两小时半的挥斥方遒。终于化为文章,轻轻地交上讲台。当日下午,同学们参加主办方举行的一系列活动。聆听大师和前辈的经验之谈,同学们受益良多。

在紧张与期待中,我们收到了杨海虹同学荣获一等奖,赖玺滟同学荣获二等奖的好消息!其他六名同学也都获得了三等奖。华附延续优秀传统,再次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大有收获。很多同学表示,能与全国的精英同场竞技开阔了自己的眼界,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总的来说,这一次比赛对华附人而言,不仅是一次较量,更是一种提升以及考验。

作者请教了参加比赛的左鹤达同学关于这次比赛的感想,左同学以词答曰:



第十二届全国创新作文大赛就这样落幕了,可创作与创新从未停止。在这里感谢带队老师的心血和同学们的努力,也再次感谢家长们的关注和付出。并祝愿在明年的创新作文大赛华附人能更创辉煌!江湖杰俊数今朝!


顺应本心    独自前行

高二(4)杨海虹


半年前的冬日,当我为了完成寒假作业,写下创新作文大赛的初赛作文时,未来还浓缩在一点里没有展开。那时我万万想不到,何其荣幸,有一天能记录下自己的参赛经验和感悟,期盼以飨后人。

在一所偏重数理的竞赛强校里,选择了作文竞赛绝对寂寞、绝对刺激。创新作文大赛作为最重要的比赛之一,拥有漫长的赛程,需要耗费大量心力。二月底初赛截稿,五月中旬复赛;六月初复赛揭榜,大红的通知界面上有只展翅的白鸟,“恭喜你晋级全国总决赛”。

于是8月4日的清晨,我坐上飞往北京的班机;两天后,我返程时带回了一个一等奖。在总决赛乃至比赛全程中,我的感悟如下:

一是如何正确调整心态。现场作文比赛是极受临场发挥影响的赛事,调整心态的重要性不必赘述。第一阶段——考前一周中,完全放松是和比赛精神背道而驰的,尤其是作为一名高三了仍然毫无建树的学生,我选择在赛前对自己晓以利害关系、产生心理压力。如此,我才能在心浮气躁的比赛前几天,逼迫自己阅读和练笔,将暑期的低迷状态勉强恢复到正常水平;而参与比赛时,我选择了独自前往,在第二阶段——考前两天中,用独处的方式沉静下来、保持敏感,同时开始减轻心理压力、不再考虑得失;最后一阶段——考试当天上午,我使用各种缺乏逻辑的理由、短暂地为自己施加大量自信,虽然这是一种盲目的自我麻痹,但它确实为我提升气势发挥了关键作用。作为一个情绪调节能力差、平时大考后都会频频失控的人,我在这场大赛中奇迹般地一直维持良好状态,方法或许可供大家借鉴。

二是采用怎样的作文策略。简短的复赛培训中,黄德初老师反复强调要“创新”,大胆写作、冲击一等奖乃至特等奖。我思考后,认为小说是最易于也最适合创新的体裁,按照经验,各场比赛的题目也必然会提供小说的发挥空间,小说又尤以奇幻类为好;复赛培训中,黄老师还提到“之所以感到写作痛苦,是因为写的是假话”。我思考后发现,写真实的事物很容易,而写虚假的事物如同画鬼画神,想象力充足的情况下反倒更不难。最困难的其实是写半真半假,既要回忆实况、又要局促想象,体验过的同学自然明白其痛苦。于是在复赛和决赛中,我的作品均是完全虚构的小说。我无法证明我的策略是最优的(实际也不一定是),但事实可以说明它至少不坏。不过,还是建议大家在写作中顺应本心,采用最擅长的体裁、创作最喜爱的内容,不必刻意剑走偏锋。

以上是我的个人感悟。它们或许偏激、应试,或许有点张狂,并且不具有普遍性,但是俱是我毫无保留的真实想法。希望它们具有参考价值,可以在大家迷茫的时候,提供一点指引。

最后回想起那个出发的清晨,我在平流层里遥想中山大道西,课室里读书声朗朗。如果没有学校氛围的熏陶,没有盖英俊老师两年的教导,没有自己当初抓住机会迎难而上的勇气,我将不会成为北大短暂的来客,会错过一段何其精彩的旅程。愿大家也能把握机会、利用条件,自立自强、敢为人先。同学少年,乘长风破万里浪。





一生都握笔不放的人

作者:高一(3)班赖滟玺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在北大度过了三天,现在回想起来,坐在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里奋笔疾书的场景仿佛还只是昨天,而我却不得不承认,比赛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可赛后的感悟与成长将时时存在于脑海。

比赛的前一天,黄老师对我们这些选手说,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重点便在这个创新二字上。创新,没有评委们不敢评的,只有你不敢写的。我们只管放开思想去写,放开胆量去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创新作文,不是考场作文,不求稳,但求新。只要写得精彩,写得漂亮,写得让人心服口服,就是一篇优秀的创新作文。我们是参赛选手,而不是应试学生,不应该只满足于拿个二等奖三等奖,我们的目标就是特等奖一等奖。的确,我们是来参加比赛,而不是来考试,我们求的是出彩,而不是平稳。三天下来,我深深感受到,创新作文,毫无套路可循,却又套路深深,创新作文,就是一场要你大胆放开脑洞的国家级赛事,宁可要天马行空,也不要中规中矩。

陆游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也许,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我们不生产文字,我们只是文字的搬运工”,但要真正做到如此,却不是那样简单。想要文章一气呵成,文不加点,需要平时积累下文学素养,需要细心的观察生活的每一点滴,需要从客观事实中感受到自己的主观思考。在附中的短短的一年学习中,我的确领悟到了许多,语文老师在上课时,往往会超出课本给我们讲一些拓展知识,这个很大程度上扩宽了我的知识面,并且华附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广阔的练笔平台,上能参加的全国性的作文大赛,下有堂上作文,生活札记,阅读笔记,有时老师还会让我们针对某一新闻事件表达我们的观点,仿照名人大家的风格书写我们的故事。素材来源于生活,经验来源于练习,二者兼备,文章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难忘的燕园之旅随着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颁奖典礼的落幕而结束,但就像参赛指南里说的:大赛赛的是对写作的爱,一篇文章的得失,只是一页稿纸的丰弱,而真正的赢家,是一生都握笔不放的人。

愿你我都能成为一生都握笔不放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