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慧大餐 回味无穷【华附讲坛回顾之一】

课教处 华南师大附中 2022-05-22

费林加教授与学生们合照留念

2017年10月25日,华附讲坛迎来了史上殿堂级的人物——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费林加教授。费林加教授因其在分子机器领域的突破性研究,与法国科学家让-皮埃尔·绍瓦热和美国科学家J·弗雷泽·斯托达特共同分享了“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我校2004届校友陈家文就在费林加的团队中从事分子马达的相关研究。费林加教授此次正是在陈家文校友的陪同下,特地飞到广州为华附的学生做主题报告。

姚训琪校长主持讲座

费林加教授为师生作“对于分子世界的探索与研究”的讲座

费林加教授到达华附后,首先和学校领导进行了交流座谈、参观学校陶艺室、校园,期间还与师生们进行许多互动。下午四点二十分,主题报告在讲学厅正式开始。老师学生纷纷慕名而来,希望和诺奖得主近距离接触,其中还有不少初中生甚至小学生,讲学厅被围得水泄不通,过道上密密麻麻全是人。报告全程通过网上同步直播,未能到场的学生也可隔着屏幕感受到诺奖得主的魅力。本次报告的主题为<The art of building small> (《对于分子世界的探索与研究》)。费林加教授用生动的例子、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自己对于分子机器的研究思路。继1999年首次研发出可以光驱动的单向转动的分子马达,费林加教授与其团队不断完善与改进分子马达的设计,成功地让一只比马达大上1万倍的玻璃杯旋转,并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分子车”。 费林加教授前瞻性的工作为将来分子机器进一步应用于智能药物和智能材料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语,费林加教授希望学生都能追随自己的梦想,大胆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尽可能地取挖掘自己的才能、挑战自我的极限。报告结束时,全场欢呼惊叹并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学生们似乎意犹未尽,抢着向费林加教授提问,费林加教授耐心地一一回答。关于如何在交叉学科开展科研,费林加教授建议学生们一定要扎实掌握基础学科和发展核心素养,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并对华附学生的高素质大加赞赏。关于杰出科学家应具有的品质,费林加教授强调首先应该是努力工作,并鼓励大家在面对困难时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即使遇到挫败而暂时倒退也不要灰心,而应沉下心来力求下一次的飞跃。学生们对费林加教授的兴趣爱好也非常好奇,其实费林加教授并不是整天泡在实验室里,他在工作之余也喜欢运动,平时都是骑车上下班,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做到了完美平衡。

同学们认真聆听

与学生现场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结束后,费林加教授和学生们进行了签名、合影留念。至此,华附讲坛活动完美收官,但华附学子仍沉浸在激动和喜悦之中,回味着这终生难忘的时刻。(许灵敏老师供稿)


姚训琪校长向诺奖得主,费林加教授赠送纪念品

费林加教授为《华附讲坛》纪念册题词

附:体会一:

今天下午的华附校园行,我的导师感到非常的高兴。华师附中,是他首次在中国到访中学。而令他感到意外的是,附中的学生们是如此的高水平。在讲座过程中,同学们认真听讲;讲座之后,大家踊跃提问,并且,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完全超乎他的意料。在肯定了同学们深厚的英语能力之外,他更是大大地表扬了同学们对于科学的浓厚兴趣,对于未来的热情,对于自我的认可。 

他鼓励同学们,要坚持自己的梦想,敢于面对失败,努力进取。 

最后,他寄语附中学子,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诺奖得主,只要你热爱与付出,总会得到回报


参观学校郑舒文大师(工艺美术大师)的工作室

在学校运动场与学生互动

附:体会二:

高三1班学生的听后感:下午有幸听了诺奖得主费教授的讲座。虽然化学不是我的理想专业,但是出于对科学精神的敬佩,我还是在没位的情况下到讲学听站了将近一个小时。 

听完讲座,给我最深印象的是费教授那份对科学的纯粹热爱。我喜欢,我感兴趣,所以我刻苦钻研,为每一个小小发现而欢欣鼓舞。我搞科学不是为了有朝一日能获诺奖,而只是因为我喜欢它。其实我觉得,人类搞科学的本质目的,不只是为了造福自己,更是为了能够了解自然的奇妙与有趣,领略自然宇宙的神奇。我们也是自然与宇宙的一部分,万物与我共生。人类属于自然,而自然不属于人类。人类发展了几千年,在心智上却仍然像一个叛逆的青少年,充满着反抗精神与独立精神,思想之间的对抗愈演愈烈。我不禁问:我们该让科学促使人类变得更加成熟,还是更加叛逆?费教授给了我一个不错的答案。 

我们总被一种功利的思维所迷惑:学习为了分数、经济为了GDP、科研为了获诺奖,等等。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不仅离理性越来越远,还离真理越来越远。“一直想着拿金牌的人不会拿金牌”,费教授这句话不仅说明了真相,也反衬出这种功利思维仍然在毒害着我们。分数的目的是什么?是衡量一个人的能力。诺奖的创立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向科学精神以及有科学精神的成功的科学家致敬。我们一味追求结果,却不追求那些决定这个结果的因素,这种舍本逐末的态度使得很多人深陷于盲目追求与必然失败的痛苦漩涡之中。 

仅仅在几个月前,我从竞赛的失败中走出来,慢慢地我才发现,自己的失败不是因为没有付出没有能力,而是自己在这种舍本逐末的思维的影响下患得患失,无法踏实。我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背离了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科学精神,纯粹是为了一己私利,所以必然受到失败的惩罚。 

不过,在功利的思维背后,其实还有更加深层的原因,那就是我们背离了真正的自我。在此我就不多阐述了。 

抱着科学精神,继续前行吧!虽然路不同,但是新的一年一起共勉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