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是谁?从哪儿来?初一女生要揭开戴氏家族的秘密

南方都市报 华南师大附中 2022-05-22

本文转载自《南方都市报》


父女俩奔走千里探寻家族历史

家族家谱文化正在逐步回归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老师葛菁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初一学生戴瑨

戴瑨没有想到,自己寒假所做的关于戴氏家谱的调研报告会引来这么多人关注。这个偏爱数理化的初一女孩,觉得文科比理科要“麻烦”很多,“要找历史文献、各类证据,还要自己组织语言,一开始看到这份作业的时候就觉得麻烦,有这时间我还不如去刷题了。”就是这么一个不情愿的开始,连她自己都没想到,最后自己居然会在这趟寻根之旅乐不思蜀。


一份寒假作业引发寻根之旅

戴瑨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初一学生,她的这场寻根之旅最初来源于语文老师的一个寒假作业。

“我们班从2000年起就开始写这种大作文。”语文老师葛菁说,在她的班上,整个初中阶段像这样的大作文一共有五次,其中前四次的内容都是与家族、家乡有关的,分别是家族的家谱、家乡的小吃、家乡的过年习俗和家乡名人。

 为什么要如此关注这个领域?有着多年中学教学经验的葛菁说,“我们一辈子都要回答一个‘我是谁’的问题。一个孩子能不能在社会找到位置,首先他必须要找到家庭的位置。没有位置感,这个人将来做什么事情都是无顾忌、无根基的。”

一份家谱,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一个家族繁衍历史的记录。葛菁想做的,就是希望通过这么一份作业,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姓氏是怎么一代代走过漫漫时间的长河传给自己的。


听80岁爷爷讲述迁移故事

于是,学校一放寒假戴瑨就制定了自己的调查计划。春节期间,父女俩回到了位于湖南邵阳市的家乡。“我其实很早就发现爷爷居住的村子里只有我们一家姓戴的家庭,其他村民大多数都姓刘,我一直很好奇这是为什么。借着这次作业,我决定认认真真地调研一下这个问题。”戴瑨说。

这个作业得到了父亲的大力支持。湖南方言众多,十里不同音。戴瑨在家乡待的时间不长,只能略微听懂一点,很多时候都需要父亲来充当“翻译”。

让戴瑨意外的是,80多岁的爷爷一听到她想了解家族的故事,居然无比配合。“他很愿意谈这些历史,好像生怕我们不知道似的。”戴瑨笑着说。根据爷爷的回忆,戴瑨的疑惑得到了解答。原来爷爷的老家并不在这个村子,他也是小时候随着父母迁移来了这里,后来就一直寄住舅舅家,所以也就成了村子里唯一姓戴的人家。

 虽然只是谈家族迁移的故事,可戴瑨爷爷在回答孙女提问的时候还顺带着讲了许多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以至于戴瑨这个“00后”到后来反而有了不少感慨。“爷爷说他小时候很争气,十岁就开始种田、犁地。”戴瑨说,爷爷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也一直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直到60多岁在一次亲人聚会上,通过一个老家的亲人才知道自己来自于澄山对门岭。

 “平时一般只在特殊节日才会打电话问候爷爷奶奶,其他大多数时间都很少有机会与爷爷奶奶直接交流。虽然也会思念爷爷奶奶,但并不会很主动地分享我的生活。这次访谈可以算是我和爷爷最久的一次谈话。”戴瑨说。


从大伯父家探得家谱原本

 虽然和爷爷的一席畅谈解决了心中的疑惑,但听说老家的远房伯父家还存有一份家谱,戴瑨决定去亲眼看看,“爸爸说,自己小时候曾经去老家拜过一次年,要翻山越岭走上半天。那里住的是低矮的土房,用水全靠下雨,池塘里储点供给生活用的水都是黄色的,洗白菜越洗越黄。因为地势高,整天都是雾气蒙蒙,中午吃饭都要点灯。”

多年未归,父亲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开着车,载着姑娘启程了。

  一路上,父亲不断慨叹着农村面貌变化大,原来没有路的地方,现在都通上了马路,甚至还有高速。原来要走上半天的行程,如今开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伯父家的房子也变新了,变漂亮了。在伯父家,戴瑨终于看到了厚厚的泛黄的族谱。“伯父说,过去由于家乡山多地少,用水不便,很少有收成,人们经常挨饿,所以很多戴姓家庭都搬去了附近条件相对好一点的地方,其中就包括我爷爷一家。另外还有一些戴姓人家远走四川、云南等其他省份。”

 通过这次调查,戴瑨终于弄清楚了她家祖辈的变迁过程,也了解了自己的祖辈过着怎样的生活。“作为戴氏家族的一员,也许很久很久以后我也会被记载在家谱里,我不想自己被记录时一生是碌碌无为、毫无成就的,所以现在更应该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与坚持。”她说。


家族家谱近两年有回归趋势

“2000年我们布置这个作业,当时还有很多人是找不到家谱的,但这几年很多人都有家谱。有的是电子版,有的是手写版,还有些是非常非常破旧的,连断句都没有,很多标识,全是古文。”葛菁说,从学生的作业情况她能清晰地感觉到这两年家族家谱文化正在逐渐回归,“其实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回归,人家问你姓什么,就是在问对你自己的一种认同。因为每个人都要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问题。”

 不过葛菁也发现,虽然现在很多孩子对家族、家谱逐渐有了概念,但很多孩子都已经不会听家乡话了,所以在寻访的过程中,经常需要父母来当翻译。“曾经有个学生写了一篇名为《墙的故事》的作文,讲的就是他回到老家听不懂家乡话的故事。”葛菁说,后来这名学生学会了几句简单的问候语,能用家乡话与家里的客人问好,立刻感觉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我鼓励学生去学家乡话,去了解家族的发展史,希望他们能够从中获得一种归属感,对自己的认同感。”葛菁说。


戴瑨的家谱调研“成果”

戴姓起源: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799-公元前766年在位)死后谥号曰“宋戴公”,其庶子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氏。后世尊宋戴公为戴姓得姓始祖。

戴姓迁徙:戴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54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4492000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0.33%。先秦时期,戴氏世为宋国上卿,活跃在河南东部商丘地区。宋朝时期,戴姓有11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明朝时期,戴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65位姓氏。

 戴姓名望:《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戴姓历代名人175名,占名人总数的0.3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60位;戴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2%,排在并列第67位;戴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史医学家总数的0.32%,排在第65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