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奥校回顾(2)三入国家代表队的华附最强大脑告诉你,最难的并非拿IMO金牌

你打开了  华南师大附中

第446次图文,今年第56篇内容


       2019年3月3日,第6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简称IMO)中国国家集训队集训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华附”)成功开幕(详情见:We are so HF!第6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国家集训队集训在我校开幕),勾起了华附人三十二年来奋战IMO的难忘记忆,也勾起了华附人二十六年来创办广东奥校的难忘记忆。

历届国际学科奥林匹克奖牌榜

之华附人记忆

      在此,我们尝试搜集文字、图片等资料,回顾华附人学科奥林匹克之路,以勾勒华附人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辛勤耕耘、不懈努力。

      “广东奥校回顾”系列,将不定时推出,敬请期待——

广东奥校回顾(1)廿六载春秋!是华附人对学科奥林匹克的坚持


在华附档案室里,安静沉睡了20年骄傲与荣光

20年前的1999年,曾有一批中国少年,包括两个广州孩子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夺得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并且个个摘取金牌。

或许在今天看来,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当初,这两个奖项确实是广东省一个令人惊讶的记录的开始。

一个学校,两名少年,连续三年、连续两年进入IMO国家代表队!

一个学校,两名少年,跨级学习,英勇三夺IMO国际数奥金牌!

今天,请随着我们跟随《南方日报》当年一整版的长篇通讯,去了解广东奥校20年前那些摘金夺银“最强大脑”的华附故事,去了解安静沉睡在档案室里20年的华附青春——      


数学王国少年郎

《南方日报》2000年7月31日,D2版“羊城新视角”


数学奥赛

万千宠爱

集一身

今年(编者注:2000年)7月22日,韩国汉城,幸运之神再一次眷顾了两位来自广州的中学生。华南师大附中学生李鑫、朱琪慧双双获得第四十一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并为中国队蝉联团体总分第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消息传来,广东教育界乃至全国教育界都为之震动。在一年中一个学校同时在一个学科中有两人获得金牌,在全国是少见的。而在此之前的第41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他俩分别获得金银牌,李鑫取得国家队最高分的好成绩。

学数学的人都知道数学奥赛金牌的意义。世界上很多著名数学家对数学奥赛很重视,不仅参与命题,还亲自对奥林匹克选手进行指导。他们都认为,奥赛是发现科学家苗子的有效途径,因为数学是基础学科。这一为数学天才而设置的竞赛,连考两天,基本能反映一个人数学基本功和数学能力,很多奥赛成绩好的选手都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建树,并成为科学家。一些发达国家对奥赛都很重视,美国、俄罗斯、日本每年都派选手参加,且不惜重金,为选手物色好的教练,且每年都有上佳表现。

中国在80年代才开始派选手参加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今年才高二的广州学生李鑫三次进入国家队,两次获得金牌,这不仅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历史上也是少见。而为了得到一枚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金牌,朱琪慧放弃了冲击高考状元的机会。他觉得国际奥赛金牌的含金量远比一个省高考总分第一要大,因为一个国家最多只能6个人拿到金牌,但省高考总分第一,全国有很多。

每年高校招生之前,各著名高校都会向进入冬令营的奥赛选手伸出橄榄枝,这充分说明高校对学科拔尖人才的重视。

我省也很重视奥林匹克学习竞赛。李鑫、朱琪慧去年在第40届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分别荣获金牌和银牌后,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科协专门为他们举行庆功会,省委常委、副省长卢钟鹤还分别向李鑫和朱琪慧颁发了奖状及奖金1万元和7000元,并向华南师大附中和指导教师黄启林颁发了奖状及奖金2万元和5000元。

而我省在国际奥赛中的大面积丰收,与1993年成立的广东奥林匹克学校是分不开的,这所学校由华南师大附中承办,每年在省内招收初一、高一新生各40名,设数学、物理、化学三个学科,这所学校的部分师资在华南师大附中在职教师中挑选,同时聘请省内高校教师和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练,目的是对学科特长明显、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加速培养教育,发展他们已经显露出来的初步才华和优势。其高中毕业的学生几乎全部进入全国重点大学深造。


“怪才”:

令人瞠目结舌

走下飞机,面对迎候在停机坪的省教育厅、省科协以及华南师大附中(简称“华附”)的有关负责人,面对鲜花,李鑫没有表现出人们想象中的喜悦,他显得很平静,甚至还像平日一样略带羞涩。他告诉记者,虽然这次再次获得国际奥赛金牌并取得38分的好成绩,但发挥并不好。

华附校长吴颖民告诉记者,李鑫就是这样的孩子,从不满足。

李鑫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时候起,在科研单位工作的妈妈就开始带他玩数学益智游戏,在懵懵懂懂中他对数学开始产生了兴趣。到读小学的时候,他开始有目的地找来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题做,这培养了他的数学能力。1995年,李鑫进入设在华附的广东奥林匹克学校,这时他已经在自学高中的数学课程。他在数学方面的才能很快被黄启林老师发现,学校便将他单科跳级至高一。

刚上初二,他报名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并出人意料获得了一等奖。同学们对这个不善言谈的家伙在数学方面的“特异功能”佩服得不得了,不管同学们碰到什么样的难题,到他那里,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数学怪才”的绰号不胫而走。

读初三那年,他一路过关斩将,从中学生数学联赛的赛场冲到了中学生数学冬令营,从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集训队跳进了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国家队,成为时国家队年龄最小、年级最低的选手,那年他才15岁。但可惜的是,那一年中国因故没有派队参加第39届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李鑫没有创造在初中就拿IMO金牌的纪录。

去年(编者注:1999年)和今年(编者注:2000年),他在数学奥林匹克方面的才能得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表现,他在两年中都以绝对的优势进入国家队,去年他是中国队获得金牌中成绩最好的一个选手,今年他又取得38分的好成绩,两度站在了金牌领奖台上。


好玄乎:

差点没发现

他的数学才能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搞数学的人都像陈景润,撞着电线杆还说“对不起”。对数学有着陈景润般专注的朱琪慧却性格极开朗。他还担任过学校学生会的主席、部长等职,演讲、作文等都是他的拿手好戏。但也正因为如此,老师差点没有发现他的数学才能。

小学升初中,朱琪慧以东山区的第一名考进华附。虽然最喜欢的功课是数学,但朱琪慧没有偏科。在强手如林的华附奥校,他门门功课都全班第一;还拿过广州市物理力学竞赛、作文竞赛和亚太地区英语竞赛的一等奖;初中升高中,他又取得了广州市第一名的成绩。这些成绩差不多快淹没了他在数学方面的特殊才能,以致于附中特级教师、国家数学奥林匹克队教练黄启林老师后来抱怨:朱琪慧其它科的成绩真不应该太好,使我们在初三时才发现他,才让他单科跳级,否则他在奥赛中的成绩可能会更好些

很多人都以为,拿IMO金牌很难。但对很多IMO金牌选手来说,最难的是进国家队之前的马拉松式的考试。一个选手要进国家队,首先要在上一年全国的奥林匹克竞赛中拿到名次,然后才能在上年的10月进入全国冬令营,冬令营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100名尖子选手,这100名选手要经过两天的考试决定26名进入国家集训队的名单。经过集训,最后才决定参加比赛的6名选手

朱琪慧两次都顺利进入国家集训队,但两次都差点被淘汰。

去年(编者注:1999年)进入国家集训队后,开始的几次考试,他发挥不错,但经过中间几次考试,他跌出10名以后。但他很快调整好了心态,在最后两次考试中,将成绩拉上来。今年(编者注:2000年)6月份,国家集训队在东北集训,开始两次考试都在20名以后,但在最后两轮考试中,他获得满分的好成绩。

虽然朱琪慧今年被清华计算机专业直接录取了,但不少人对他没有参加今年的高考表示惋惜。了解朱琪慧的人都认为,他完全有可能冲击高考状元


透露一点

“武功秘诀”

李鑫三进国家队,二度摘金,小小年纪就有了如此骄人的成绩,命运之神对他的确青眼有加。很多同龄人对他羡慕不已。戴着沉甸甸的金牌,面对鲜花和喝彩,他透露了自己的“武功秘诀”:指导老师黄启林老师的精心指导,家庭宽松的环境,自己多年不懈的数学训练。

从小学到中学,李鑫不知参加了多少赛事,演算了多少习题。黄启林老师计算过,李鑫所做的习题不下几万套。黄老师和其他老师10多年在数学竞赛方面积累的资料,李鑫全部看过。为了晚上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数学,李鑫放弃了学校的集体生活,每天早出晚归。李鑫相信: “只要你努力,你就一定会成功。”

一到数学王国中遨游,他就变得专注而宁静,对他而言,一个又一个在别人而言“古怪”的数学难题更多地是意味着乐趣。数学锻炼了他的思维和人格,使他自信而坚毅。两次参加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他并不觉得很紧张,对国外陌生的环境能泰然处之。

但抽象的数字和单调的公式并没有将他和外面的世界隔绝开来。他的世界照样色彩斑斓。和很多同龄人一样,他喜欢看电视,尤其关注体育赛事。2000年欧锦赛期间,他正在北京接受艰苦而紧张的赛前集训,但他还是禁不住诱惑,忙里偷闲将意大利对法国队的比赛尽收眼底并和伙伴们品评一番。

那么,朱琪慧又有些什么“武功秘诀”呢?和同学们一样的住校生活,每天早上7点左右起床,晚上10点半熄灯睡觉。但他学习成绩非常好,还是一个运动健将,体育场经常见到他的身影。同学们纷纷向朱琪慧请教。而朱琪慧的回答是:要学会学习,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朱琪慧从小就养成了良好作息规律,但在学习时间内他分秒必争,注意力特别集中,几乎到了忘我的境界。朱琪慧的父亲告诉笔者:“他小时候玩一些数字游戏时,我们训练他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不断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但他不会不重视听老师讲的东西。我们告诉他,老师的讲授可以使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因为老师讲的东西是他多年积累的。他在学习中也认识到这一点,老师都反映朱琪慧上课非常认真。”

朱琪慧同样相信“成功来自于勤奋”。和李鑫一样,他做了大量习题,将黄启林教师积累10多年的资料都啃完了,他的数学能力也随着训练量的增加得到了迅速提高。


怀揣

许多梦想

李鑫举止斯文,外表柔弱文静,但在内心深处却有着自己的主张。

他痴迷于数学,一方面缘于自幼培养形成的浓厚兴趣,一方面基于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他说:“数学是化学、物理等其它科学的基础,尤其在这个信息时代,很难想象没有数学的存在。”他比较欣赏西方一位哲人说的那句话:“数学和音乐是人类最伟大的两项发明。”

在古今中外的众多科学大师中,数学家华罗庚在李鑫的心目中分量最重。“我最佩服华罗庚,勤勉好学、坚持不懈而又诲人不倦。”同学们都知道,夺取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奖牌曾经是李鑫最大的愿望,他已经如愿以偿了。不过,小李鑫还有自己的心事,“今年我才高二,明年我还想再次参加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我希望拿第三块金牌。”在我国参加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队员中,还没有人能够连摘三金。中国国家队一个新的纪录也许将由李鑫创造。刚刚归来的李鑫,除了与老师、家人、朋友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之外,最想做的一件事是“好好总结经验,为下一次比赛获得更好的成绩作准备。”

明年到清华或北大去攻读与应用数学有关的专业,是李鑫的又一个梦想。朱琪慧则已被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录取。

这两个怀揣许多梦想的少年郎,毫无疑问地将走出一条更加美好壮丽的人生旅途。


因材施教

的经典之作

华南师大附中一下子出了两个学生连续两年在国际奥赛摘金夺银,这一奇迹震动了教育界。为此,笔者对李鑫和朱琪慧的学习生活环境作了深入了解后发现:这一奇迹来得并不偶然,这是学校和家庭正确施教的必然结果。

活跃的朱琪慧、文静的李鑫,年龄不同,但在向数学高峰攀登的路上,两人却有大致相似的经历:都是从小学毕业后去奥林匹克学校学习,都是数学单科的跳级生,李鑫因数学科成绩优异,从初一下学期就单科跳级到高一,朱琪慧则从初三跳到高一级,并不断得到高水平教师的单独辅导。

单科跳级,给一两人开“小灶”,这在其它学校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其他课还要随班上,这给教学管理带来了难度。而华南师大附中却能克服这一教学管理上难度,给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以特殊照顾。

黄启林老师深有体会:“千里马如果只给他吃和一般马同样的料,可能连一般马的水平也发挥不出来,这是对人才的一种扼杀。素质教育对尖子学生要有‘个别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和进行培养,否则他们只能机械地复习复习再复习,继而对学习产生厌倦。”

另一个惊人的相似经历是:两人的家长都没有像很多家长一样按照自己的意志刻意培养孩子某一方面的兴趣,而是顺其自然,在发现孩子的兴趣后,再加以鼓励和引导。

作为一个科研人员的李鑫妈妈说,在儿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和孩子玩数学游戏,买趣味数学的书给他看,发现李鑫迷上了数学之后,她就拿一些奥林匹克竞赛的题给他做。在获得成功后,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更强了,数学考试和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的数学竞赛都得到好成绩。

朱琪慧的父母也很注意发现孩子的兴趣。在朱琪慧还很小的时候,他们请到一位著名音乐家教孩子小提琴,这位音乐家也认为朱琪慧是可造之才,但朱琪慧却对小提琴没有表现出父母期望中的兴趣。父母没有勉强小琪慧。他们后来发现,小琪慧对趣味数学有兴趣,他们就搜集这方面的资料,让他在数字变化中尝到乐趣。到五年级时,他们又每个星期天转两趟车,从家住的五羊新城附近送小孩到西村的广州市奥林匹克学校上课,风雨无阻,坚持了两年,渐渐地,孩子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好。


▌文字采访:南方日报记者郑君、张发林

▌转载自:《南方日报》2000年7月31日D2版

▌编辑整理:办公室李芸、卫嘉瑜

▌档案提供:华附档案室、华附图书馆


相关链接:




公众号ID:hsfzgd

欢迎关注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