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记忆丨华附人2019主场,满满都是阳光

校媒体工作室 华南师大附中 2022-05-22


你打开了  华南师大附中

第521次图文,今年第201篇内容


距离高考还有00天


今早

华附2019届高三学子

披上蓝白战袍

跨过状元桥

与老师们击掌拥抱

手握”华附专属登机牌“

(详见:领华附人专属登机牌,从聚清园起航

携带准备了三年的信心

登上了通往光明未来的航班

高  考

清晨阳光正好,2019届老师们已早早等候

(从左到右自上而下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文综、班主任们、年级领导小组、高三管理团队)

围着老师,再听听最后一次叮嘱


一次次击掌,一声声加油

华附人信心满满,一往无前



而此刻

亲爱的读者们

高考对你意味着什么?

屏幕前的你是否还记得

当年自己笔下的答案?


华附人的高考记忆


徐冰老师(1977届考生)

如今已从华附退休的徐冰老师,在1977年的冬天,成为国家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对此,她这样回忆道——


为什么要参加高考?

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处境。

1974年,我高中毕业,当时的中学是初中两年,高中两年。17岁高中毕业后没有工作,当时很多人都被动员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当知识青年。可我真的不想去,我已经从自己周围亲戚的孩子及长辈朋友孩子的经历看到了做出这个选择后面临的生活困境和惨淡前景。

这个时候母校因为缺老师,校长就跟我说要不就来当代课老师吧,代课老师是临时工,月工资是34.5元,这当然要比去农村当知青的好。就这样这边刚刚高中毕业,那边转身就成了所谓的代课老师。不过代课也只是做了两个学期,后来去了工厂,成了工人阶级的一员。

听起来似乎不错,可是被分配去做油漆工,从学徒做起,两年出师,第一年月工资17元,第二年月工资18元。工资低不算什么,最主要的是感觉日子无聊沉闷,油漆工没有什么技术含金量,就是手拿刷子为机器零件或成型的机械设备上油漆。油漆组里的师傅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半老人”,文化程度也偏低,和他们没什么共同话题。

我觉得自己是“怀才不遇”,想想读了十几年的书,高中毕业了就是只能做这样的工作?当然,油漆工的处境比起那些身处农村广阔天地日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知青农民还是要好得多,至少算是一份固定工作,可是还是很不甘心很不情愿。难道我的青春就只能如此被限制在一把小刷子上?我的一生就只能浸泡在如此单调的油漆桶里?要怎样努力才能得到改变现状改变命运的机会?不知道,茫然,苦闷。

所以,当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激动,像漫漫长夜路看到了前方有一盏明亮的灯,像陷在幽深枯井百般期待终于握住了可以攀援的长绳,有种被搭救的感动!

“天生我才必有用”,参加高考,真正凭借自身能力争取上大学,成为有更高文化程度有更好素质的人,这对当时的我来说,就是最具现实感的梦想希望啊!

四十年后回忆当年,徐冰老师仍难抑激动心情



备考过程有什么难忘之处?

难忘有三:

一是参加备考复习的人多,年龄参差不齐,老的少的都有,既有比我高出几届的或刚毕业的青年,也有看来已是毕业十几二十年的壮年。复习班的爆棚不亚于今天高三党经历的局面,教室坐得满当当,有时连走廊也站满了人。

有一位给我们上过复习课的数学老师,三十多岁,没结婚,因为痴迷数学,平时生活邋遢不修边幅,被人称作“大傻”。上完了复习课,他自己也参加高考,考上了中山大学数学系,真是功德圆满啊!

二是当时复习备考没有考纲,缺少辅导资料,甚至连课本都不齐,很多时候只能手抄口传耳听。谁的笔记本记写的多谁就是大家的偶像,自然被围绕的中心。因为没有考纲,复习什么不很清楚,于是就把能拿到的课本从头到尾看了又看,把要背的公式原理抄了又抄,似乎就是用一种最老土最传统的方式给自己强灌知识。

我是在母校参加复习班的。有一位姓郭的教师,我当初当代课老师时就跟他同在一个年级同在一个办公室。他平时少言寡语,行举谨慎。他的字写得相当漂亮,无论毛笔钢笔,楷书行书草书,大字小帖,只要他一落笔,那写出来的字幅就让人看得只有说佩服两个字。那时候经常要写标语写通告,他是有求必应,随叫随写。

他头发花白,脸上皱纹深如沟壑,行步有些迟缓,年纪应该不小了吧。可是他给我们上复习课时总是那么精神饱满,他的普通话并不标准,有些时候会让人忍不住发笑。但是看他在黑板上写出一个个极为端正漂亮的汉字时,你会感觉到他在传递着一种自信的力量,让你下意识地自我鼓励,不敢松懈,努力复习。

老郭是教语文的,讲作文备考时,他就提醒我们要留意国家粉碎“四人帮”后的形势特征,要把这1976年、1977年的大事梳理一下,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很可能就是作文的素材或主要中心。考试那天,当看到卷子上的那道作文题《大治之年气象新》,慢慢回想老郭作文备考时说的话,不得不佩服这位老先生的思维敏锐,简直就是神预测啊!

三是复习时间短,备考匆忙,还要顾及正常上班。尽管如此,但始终没有紧张焦虑的感觉,心态倒是一直比较平和淡定。

当时我就想,这次当然要努力备考,而如果考不上明年还可以再考。因为我知道,恢复高考制度,意味着大学的校门会一直敞开,只要你有坚持付出努力,就有圆梦达成愿望的机会。也因为有这样的心态,我能够顺利应对考试。


徐冰老师当年的高考准考证


高考三天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细节?

这个有些想不起来了,那两天的天气还不错,虽然是12月,但不觉得冷。两天考了四科,不用考英语感觉轻松不少。

语文的基础题大多跟语法知识有关,有古文翻译,好像是《愚公移山》。作文《大治之年气象新》我写的是工厂里的事,算是写了熟悉的生活。

我选考的是文科,感觉历史地理没考好,分数还是不够高,没能去到我最心仪的武汉大学图书馆学,惭愧啊!

徐冰老师大学毕业时的合影

(你能找到徐老师么)


1977年高考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让我更加坚定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

让我得以接受比较系统规范的高等教育,为个人事业发展、投身社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的紧密关联,使我学会以理解、包容的心态看待我们的处境,激励自己以不懈坚持努力的工作回报社会。

感谢1977高考!感谢邓小平!感谢改革开放!



罗碎海老师(1979届考生)

我是农村应届考生,是我校与我村第一个上大学的人。

十年文革,完全不知高考为何物。

老师让我报考大学,老师给我填的志愿,也不知师范院校是干什么的。

高考成功了,为自己成为城里人欣慰。虽一路无知,但自己的信条是:做什么都要用心做

后来学了微积分,更是使我看到了超越现实的另一个世界。

罗碎海老师和学生们在迎新年班会上


葛菁老师(1990届考生)

当年高考心情极低落,走上考场时,所有人,包括自己,都不对我的高考报什么期望,虽然说努力过,但我深知我努力的程度还相当不够。

语文考完,知道完蛋了。

政治考完,知道完蛋了。

考数学,做到最后二十分钟,还有两道大题全写在草稿纸上,一大堆数字,乱七八糟的公式。也不知道自己当时为什么那么镇定,还在继续检验,继续计算,最后竟然把两道题都算出很漂亮的数字,理出很清晰的逻辑。

出了考场,听到别人对答案时,我会在心里很高兴地想:你的是错的,我的一定对。

果然,数学当年考了很让人骄傲的成绩,最终上了重本线。

这段经历至今都告诉我,只管去做,不到最后一刻不要放弃,老天自有安排。


葛菁老师与同学的高中合影

(你能找到葛老师么)


黄金彩校友(2010届考生)

对于参加一场人生中尤为重要的考试,那时候作为长住生的我最怕餐饮问题。

为这事,我一直惶惶不安,直到班主任谢月红老师邀请我们几个长住生在高考那两天到她家吃晚饭。

美味的晚饭让我考出了好成绩(对,弱科英语考了141,那是做梦都想不到的啊,平时那都没上110嗯?)

学弟学妹们要吃好睡好考好!你们可以的!(づ ̄ 3 ̄)づ加油吧~

和华附小伙伴们对战台湾队伍后的合影

此次比赛后的秋天,未央辩论社正式成立



黄雨晨校友(2011届考生)

应届考生。第一天考的数学本是拿手的科目,然而第一次卡在了最简单的立体几何,花了一个小时还没解出来。

从来没经历过这种打击的我,在考场上甚至产生了生理上停不下来的颤抖,考完了看到爸妈也大哭了一场,当晚也在不停的思考复读的事,而没有准备第二天的英语和理综。

然而成绩出来时,最后两科出乎意料的好,最终压线来了港科大。

高考过后,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就是:“高考的魅力不在于心想事成,而在于阴差阳错”。

从那以后,对所有的考试都看淡了,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

黄雨晨校友与同学的高中合影


廖海盈校友(2014届考生)

回忆高考,那四份试卷已经模糊,依然清晰的是那些可爱的人:那些并肩走过状元桥的战友,那些一身红装为我们加油打气的老师。

第一天考试我没有发挥好,没有对答案,没有看分析,但我心里知道没有考出最好的水平。那天的晚上特别漫长,辗转反侧,一晚下来没睡几个小时。

但第二天的英语和理综仍然考出了很好的状态!特别是较弱英语,考出了高三一年最好的分数。

所以说,能够休息好固然最好,但要真的睡不着,也不要紧张,年轻人少睡一晚也是没关系的

最后的分数我是满意的,不过偶尔也会想,如果当年再考高几分,我现在又会是怎么样。

如今在法国孤身奋战,一边实习一边准备考试。生活似乎不会变得容易,但你可以选择变得更强。

想念及感恩华附给予我的一切。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廖海盈校友与同学的高中合影



梁心璐校友(2015届考生)

私以为高三的学习不够用心,天天看杂书去了。但是高考时好像心态还挺放松。一生一次的华附状元桥大阵仗,和红粉老师们击掌过桥真的很燃啊,我反正是特别愉悦地上考场的。

我不太担心语文和英语,就是数学贼差,考之前拼命给自己打气,结果还是栽在数学上。隔壁桌是隔壁班的一个好基友,我们俩考完真的很绝望,都万念俱灰只想复读。但是结果是她贼溜我贼差,然而结伴来中大哈哈哈哈哈哈。

想跟学弟学妹们说的是,文综可能会是和平常最不同的一门,我拿到卷子看到历史真的一脸懵逼,地理也挺新奇。但是请不要慌,拿出平时大战百题的rp,耐下性子梳理后总有切入点。我的文综算是超常发挥了,虽然也不是特别好,但是我希望这点小经验能给大家一点帮助。

最后,送各位我和我的学习小组高三一年最喜欢的座右铭:“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我所受过的苦难。”来自陀思妥耶夫斯基。

以梦为马,放手去博吧

高考前夕的晚上,梁心璐校友和学习小组小伙伴们在聚清园



王琼娴校友(2016届考生)

高考意料之外的感冒了,本来就写不完的理综用了7包纸巾,塞得整个抽屉都是。

下午考英语的时候头痛得炸裂,一直流鼻涕,很努力地看但是看的每个单词都是重影的,一个句子都看不入脑,来来回回扫了七八遍还是不知道什么意思。很努力地强迫自己专注起来可还是无济于事,那时一直对自己说睡吧睡吧,明年再来。但是真的不甘心呀,于是就这样一直逼自己再拼一拼。

而我没想到的是,最后一个小时药效终于起作用了,虽然还是一直流鼻涕但是头不痛了。我想,如果那时候我放弃了,我永远都不知道其实最后一个小时我是会好起来的,我是可以做完卷子的吧。虽然最后英语考了高三新低也去了一个从来没想过的大学,但是现在的大学生活还是很棒很满意。

“你总会遇上一些人一些事,让你明白高考错的那些题,少的那些分,都刚刚好”。

我们曾以为的不幸,何尝不是上天竭力安排的惊喜。

不要不要不要放弃。高考加油!!



魏钟杰校友(2016届考生)

6月7日那天早上,阳光正好,印象里那时的聚清园特别敞亮。送考的老师们都穿着正红色的助威服,在状元桥前两侧排开。从生化楼的候考室旁向外看去,几簇红装激人斗志,喜庆热烈,又那样亲切,那样温暖。

记得击掌时老师们笑颊粲然,眉眼间满是鼓舞与自豪,每张面孔都陪伴着我们奋战了这一年啊,至今回想起那时场景仍会从心底泛出一片感动。

我们伴着一句句加油打气的话迈过状元桥,踏上熟悉的楼梯,走向熟悉的考场。华附的监考老师都很和善,言语温润,和颜悦色,让发卷前绷着的神经多少放松了下来。谁能料2016全国一卷语文作文题竟是四格漫画,发卷后检查印刷情况时看见了,也只能咧嘴轻笑,不紧不慢地答完卷。

铃响,坐定,收卷,下楼。不过是四份试题,却送别了高中韶华。

最难忘的状元桥送行


 华附校友@老鱼bubi 

高考前一周,从图书馆做题出来突然发现:下周就高考啦?!当时心情是充满期待的。

高考第一天,准备进考场,同考室的都是陌生人,突然发现:自己的手竟然在不知不觉地发抖?!当时心情是不可控地紧张的。

考完第一科,继续吃饭睡觉,回生化楼科室复习第二科的考试,大家对第一科提都不提:既来之则安之。当时的心情是按部就班地平静的。

考完所有科目了,看着大家陆陆续续地搬着沉重的行李离校,里面不仅有校服,还有一时间还不舍得丢掉的课本,而且这时候大家可以开始尽情讨论考试时遇到的题目了:喂~那道大题怎么解呀? 喂~那道题好像就是老师之前说的那题喔!当时的心情是:高考不是终点,学习的乐趣才是重点

谢谢当年陪我走过一辈子难忘的高考的老师们和同学们!

谢谢华附!我爱华附!



你有什么独特的高考记忆?

欢迎在文末留言

一起为2019届高考学子加油!

 请你用少年时的光 

 照亮他们未来的路 


 华附人的主场 

 满满都是阳光 


 祝2019届高中学子

 高考如愿 

 锦绣前程 



特别鸣谢:徐冰老师、罗碎海老师、葛菁老师、阮慕瀚老师、黄金彩校友、黄雨晨校友、廖海盈校友、梁心璐校友、王琼娴校友、魏钟杰校友、阮慕瀚老师、曾炜琦校友,陈菲月校友,吴玉婷老师,等。

▌编辑统筹:李芸老师

▌图文来源:文字见署名,图片视频如非署名则来自鸣谢名单

▌排版:刘颖仪、李芸老师




公众号ID:hsfzgd

欢迎关注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