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附03届黄皓:“没了来自外界的管束,你会怎么做”——华附人再次斩获“诺奖风向标”斯隆研究奖

校媒体工作室 华南师大附中 2022-05-22

你打开了  华南师大附中 ▎

总第 720 次图文 ▎

今年第 38 次图文,第 74 篇内容 ▎






我校2003届黄皓

获“诺奖风向标”

斯隆研究奖数学奖



美国当地时间2020年2月12日,艾尔弗·斯隆基金会(The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公布了2020年斯隆研究奖(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获奖名单。126位获奖者中共有16位华人学者,20位数学奖获奖者中有5位华人学者,其中1位为华南师大附中2003届高中校友黄皓


这是继2004届高中校友蔡洋在去年2月荣获斯隆研究奖计算机科学奖(详情链接>>校友 | 未来诺奖或出自他们!华附2004届蔡洋荣获2019年美国斯隆研究奖)之后,华南师大附中毕业生再次斩获这一被誉为“诺奖风向标”的国际科研大奖。


为此,在许多老师的帮助下,我们联系上了目前远在美国的黄皓校友,进行了一次简单的线上采访。



黄皓(Hao Huang),来自广东汕头,华南师大附中2003届高中毕业生,在附中班主任为黄胜老师(高一高二)、李兴怀老师(高三)。2003-2007年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2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数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数学家 Benny Sudakov 教授;2012-2014 年受邀访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黄皓校友现担任美国艾默里大学数学系助理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极值组合、图论及理论计算机。已经在 JCTB、JCTA、Combinatorica、SIAM J. Discrete Math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及接受发表论文 20 余篇。2019年用简洁巧妙的方法证明了“布尔函数的敏感度猜想”


黄皓校友在里斯本

2019年6月他正是在同样为伊比利亚半岛的马德里,在某个旅馆里“忽然”获得了敏感度猜想的灵感





2019年7月初,黄皓校友一篇仅有 6 页的论文悄悄登上了 arXiv,“轻松”证明了困扰理论计算机领域数十年的“布尔函数的敏感度猜想”(sensitivity conjecture),随之而来的是计算机和数学领域社区的广泛关注。


这篇论文中,实际证明的核心部分只有2页纸;不过,黄皓校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花费了7年时间的思考。


“布尔函数的敏感度猜想”是理论计算机科学中近三十年来最重要、最令人困惑的开放性问题之。该猜想主要涉及计算机电路的基础构造块结构,在这二十余年难倒了许多优秀的计算机科学家,而黄皓校友提出的证明方法,简单到可以用一篇推文就能总结:

▲  CMU 计算机科学系教授 Ryan O'Donnell 仅用一条推特概括了这篇证明。(图源:https://twitter.com/BooleanAnalysis/status/1145837576487612416)

使用有 200 年历史的方法解决了 30 年历史的重量级猜想,有关布尔函数敏感度的证明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的简洁之美。对于黄皓校友的论证,人们纷纷表示感叹:“这是我们看到过最美丽的两页证明。”


下面是黄皓校友对“布尔函数敏感度猜想”的2页核心证明,试一试能看懂吗:

▲  更多详情参见论文《Induced subgraphs of hypercubes and a proof of the Sensitivity Conjecture》(https://arxiv.org/pdf/1907.00847.pdf)、

2019年7月27日报道《七年思考,两页证明,华人学者黄皓解开计算机领域30年难题:布尔函数敏感度猜想》(来源: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公众号“机器之心”图文消息)


/

“没有了来自外界的管束和压力,

你会选择做什么?”

与黄皓校友的访谈


01  当年从家乡来到附中,对附中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对于第一次长时间离家独立生活的14岁小朋友来说,第一印象可能是忽然被丢到一个自由世界吧,无拘无束但也无依无靠。再加上旁边随时可以听到的粤语对话,感觉有点不真实,像是进入了香港电影里的某个场景。


还好,附中的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热心体贴,无依无靠感很快就荡然无存,剩下的是让你自由发挥的广阔天地。

▲  黄皓校友的在校照片(前往后第3排右5蓝色运动校服者)


02  三年附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刚进高中奥班的第一场数学考试,其内容和难度大概和高考数学卷相当。当时并没有提早学习高中数学,只好靠排除法乱蒙,最后拿了70多分(满分150)。这可能是我第一次(被迫的)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吧。


在奥班,有很多次这样的经历,好处是:毕业以后很多次被赶鸭子上架的时候,也就相对更游刃有余了。


另外有一次奥数培训,讲课的是南开大学的李成章教授,他说的一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大意是你们这些数学学得好的人,以后不应该一窝蜂的都去做数学,应该进入不同的行业,才能更好地发挥你们的影响力。我非常赞同他这句话,虽然我自己还在不争气地从事老本行,但我很高兴看到很多以前的朋友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曾经不止一次特别自豪地对别人说:XX/XXX是我高中同学!

▲  黄皓校友与昔日同窗一起探望附中老师


03  三年附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最大的收获是从三年的寄宿生活学会了怎么和人打交道。奥班可能是由于有个性的同学很多,包容性也就很强,我这种当时在社会上其他人看来可能性格有些“怪异”的小孩,也能很好地融入,交到了很多可以说是一辈子的朋友。


另外,我们班上有初中就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数学冬令营的,有能用比我现在还流利许多的英语和外教谈笑风生的,有熟识平仄韵律能写诗追求隔壁班妹子的……在这样一个充满了比你天赋更高、可能还更努力的人的群体里,你能很快认识到一个人能力的局限性,以及“世界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这一点。而端正自己的心态,对于健康成长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据我后来观察,很多其他地方的同学都是上了大学才经历这个阶段的,稍微有一点点晚。


还有一点,我感觉那时候华附很讲究素质教育,学习成绩并不是老师或者周围同学评判你的唯一标准。课业负担也不是那么重,周末还是有大把时间可以看悬疑小说的。这个能够自由成长的氛围,恐怕不是每个中学都能提供的。

▲  黄皓校友回国探望附中老师


04  在2020年此刻,最想对附中的学弟学妹们说什么?


现在虽然因为COVID-19的疫情,学校还没有开学,只要求在家学习,上上网课,但这并不代表着多出来的时间就可以随便挥霍。一个人成年后能达到的上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十几二十岁的时候有多(自主的,不是被迫的)努力


不妨用这时间多读些各个方面的书,比如说结合疫情,了解一些公共卫生、生物制药或者是数理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现在的情况,有点像你们上大学后会面对的:没有了来自外界的管束和压力,你会选择做什么?


我在附中读书的最后一年赶上了“非典”,那时候网络没现在发达,资讯也不如现在透明。现在,网络上可能有各种流言、不同的声音,甚至质疑,这时候请不妨换位思考:要是你是政策制定者,你会怎么做?


你们很多人以后都有机会成为这个社会各行各业的精英,并且进入到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行列中来,希望你们以后能不忘初心,记得自己少年时代的抱负



05  再次对校友的获奖表示真挚热烈的祝贺!最后,能否求证一下,下面这条朋友圈是确有其事吗?

(立即一改之前的侃侃而谈状)……第二点的第一句是准确的,其他就不知道了



/

关于斯隆研究奖

(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s)


作为“诺奖风向标”,斯隆研究奖自1955年设立每年颁发一次,以表彰那些在其研究领域内被认为最有前途的早期职业学者(2020 年斯隆研究奖的完整获奖名单详见https://sloan.org/fellowships/2020-Fellows)。


斯隆基金会 (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 主席 Adam F. Falk 表示:“获得斯隆研究奖,意味着这些人在同行研究中已经做到脱颖而出。斯隆研究员勤奋工作,具备强大的创造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这使得他们成为相应领域中最值得关注的研究人员。”


迄今为止,已有50位该奖项获奖人获得了“诺贝尔奖”,17位获奖人获得了“数学菲尔兹奖”,69位获奖人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位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2020年的斯隆研究奖共包括八个研究领域,分别为化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数学、计算和进化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海洋科学和物理学等,候选人必须由其他科学家同行进行提名,名由资深学者组成的评委根据候选人的研究成果、创造力和是否具备成为所在领域领导者的潜力选出。


每年都会有将近1000名研究人员参与到提名和评选当中,最终从中选出126名获奖者。获奖者将获得一个为期两年、总值7.5万美元的奖金,以帮助这些获奖者开展研究。



- End -



来源:华附办公室、公众号“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月13日

▌鸣谢:黄胜老师、李兴怀老师、黄靖舒老师、王嘉懿老师、韦吉珠老师、李芸老师、何惠玲老师、华附档案室

▌编辑:李芸  卫嘉瑜


相关链接:



征集聚清故事 | 欢迎亲们赐稿

信箱:hf_tougao@163.com



公众号ID:hsfzgd

欢迎关注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