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

2017-02-23 水水 水说

 

      人生总是要不断去遇见,才慢慢认识自己。每个人都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整个世界才不致于面目全非。

                                          ----水说



丁酉年正月初一到十五,我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走了7000多公里。

在这7000多公里中,有富庶的城市,广袤的草原,也有偏远的山村,见到了亲人、友人,也遇到了陌生人。在这7000多公里,我见到了很多事情,也开始对很多事情重新思考,比如人生,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同一个世界里不同地区人的生活、思想差距。

假期里,我跟好友一起去了他跟踪采访了很多年的山村。山村很偏僻,进去之后手机没有信号,有一条两年前修的水泥路,但没有公共汽车,进山只能骑摩托车。我们借住在乡里的一所小学内,没有暖气,用水不便,上厕所要跑到操场上的茅厕,是最原始的旱厕。初次入住的当晚,墙上爬满了臭虫。每次,若是晚上六点之后回来,山里是漆黑的,乡政府所在地也差不多进入了睡眠状态,仅有的一家小饭馆也早早关门歇业。有两天,我们连着敲开几家小商店的门才能买到两桶方便面,有一次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有桶面卖,拿出来一看已经过期了一年半。

这一切听上去很艰苦,实际上当地人的生活比这些要艰苦的多。2008年奥运会之后这里才通了电,几位90后的姑娘告诉我2004年十几岁的她们第一次出门打工后才第一次见电视。一个90后姑娘拿出她仅有的一张童年照片给我看。照片上,她的上衣破满了洞,红色的裤子从大腿根到膝盖补了一块蓝色的打补丁。她说,那是她姐姐穿剩下的衣服,她穿了之后又给弟弟穿了一阵子。15岁的她第一次进城打工做家政照顾一位老人,帮人家做饭时,很多蔬菜比如油麦菜、茼蒿等她见都没见过,第一次见到电视时,惊奇地真想打开那个彩色的盒子看看。

这一切听上去像是另一个世界的天方夜谭,却真的发生在跟我们同样的世界里。我们原本以为乡下人正月十五后才算过完了年才会出门打工,没想到这里的人初十就回城打工了,有些甚至初四、初五就走了。理由是,城里很多商家过年并没有歇业,他们也只好赶回去工作。想想是这样的,这些年,城市里的超市、餐馆过年照常营业的越来越多,我们在抱怨年越来越没有年味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是这些人牺牲了与家里人的团聚。

我们去的地方山地贫瘠,交通不便,也没有工厂企业,土地带来的收入微乎其微,外出打工是这里主要的经济收入,有些是夫妻甚至全家都在外地打工,只留下孩子和老人。一到夏天村子几乎都成了空村:青壮年全都在外地打工,老人们陪着孩子们去乡里读书,在学校附近租住一间每个月几十块钱的房子为孩子做饭。这里的留守儿童很多。去采访之前,我们曾试图想象孩子们在父母离开家之前会有撕心裂肺的告别。到了当地的现实是从小就远离父母的孩子早就习惯了别离。不仅父母离开时并未显出伤心,即便是父母在家,他们也只是守着电视看成人电视剧,很少与父母互动,更没有亲昵的举动。

“空气一样的母亲”,这是我们采访之后的感受,并以此为题写了新闻稿件。父母常年打工在外,即便是三四岁的孩子,也没有这个年纪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依恋。母亲如同空气一样存在着,不能缺少却又如此可有可无地被忽略了。

山村的所见所闻对我感触很大。虽然以前做记者时,穷苦的人见过很多,但告别记者生涯若干年后又遇到了这样的情形,我心里说不上的难过:时代在进步,有人被甩在了后边太远。

从山里回到城里,恰巧赶上董卿的节目《朗读者》播放引发热议。我也凑热闹看了看,节目的确不错,让人们重新认识到阅读和文字的魅力。第一集《朗读者》的主题是“遇见”。在节目中,女医生蒋励在阿富汗遇到了当地的妇女和婴儿,从中明白了战争的种种不人道。张梓琳遇见女儿从中体悟到一名女性应有的成长,以及专属于她们的母性魅力。电视观众看到了徐渊冲老人96岁了还在勤学,也领会到浮躁年代还有因为一个承诺耗尽近10年时间为爱人打造一个1200亩的鲜花山谷的深情。我也是第一次知道濮存昕——这位中国最有魅力的男演员、中国少妇“杀手”竟然曾经是小儿麻痹症患者,被人叫了很多年的“濮瘸子。”我没想到他已经花白胡子,当他深情地朗读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时,那种满满的岁月沉积的东西让人潸然泪下。

我们总是要遇见别人时,才真的一点点懂得自己。《朗读者》让人看到了文字的力量、阅读的美丽,让人警醒原来阅读是高贵之举的最低门槛,它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美,让人感慨旺盛的生命力和深情真好。

在《朗读者》中,有人朗诵了新晋诺奖得主鲍勃迪伦的代表作《答案在风中飘》,歌中写到: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一个男人”

“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
才能听见人们的悲泣
要牺牲多少条生命

    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

    我想,这个问题永远无解,这需要我们总在路上,总去遇见,总时时用别人反观自己。这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义所在。春节7000多公里让我遇见不同的人和人生,促使我对周围的一切开始反思。这样的行程,纵使旅途艰辛,也不是苦。

在这7000多公里的路途中,我见识了人性的善与恶,领会到教育和见识对于一个人心胸和眼界的重要性,见到了它们对于一个人行为方式的影响。有些人用着看似聪明的方式做着各种算计和计较,有些人妄自猜度着他人的心思和人生,其实不过是自己臆想出来的庸人自扰,有些人过着一掷千金的生活不知惜福,而有些人还在为基本生存苦苦漂泊奔劳。在山村里,念过书的人明显比文盲反应要机敏些,出去打工回来的人待人接物说话要大方和得体很多。在城市消费的浪潮里,很多人完全迷失了自己,眼里只剩下利益,只剩下空空的躯壳。山村里的羊倌,即便依靠妻子在外打工赚钱养家,也要在情人节偷偷出去与别的女子约会,全然不顾一年难得在家待上几天的妻子的感受。

 “一个人的脸上清楚地写着他吃过的饭、见过的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这是一句很流行的话,但的确暗含着颠不破的道理。《朗读者》上,我们看到了阅读和知识带给人的优雅和知性。现实社会中,我们又能随时遇得见一个社会狂烈追求经济效益之后的礼崩乐坏,唯利是图、信仰缺失,贫富不均,这个社会诸多面孔显得狰狞邪恶。

这是一种对比,也促使人思考这样的一个社会是时代的悲哀,还是单个个体的不幸?而生于期间,社会和个人该如何自救?

我忽然想起顾城的一句话: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他说:一个人,生活可以变得好,也可以变得坏;可以活得久,也可以活得不久;可以做一个艺术家,也可以锯木头,没有多大区别。但是有一点,就是他不能面目全非,他不能变成一个鬼,他不能说鬼话、说谎言,他不能在醒来的时候看见自己觉得不堪入目。

可现实中,很多人已经面目可憎,很多事已经面目全非。武汉街头光天化日有人砍头杀人,事实真相一天之内会有好几个版本;有人吃了不该吃的东西却引以为荣还大肆炫耀引得众人唾骂……。好在有人开始意识到这个时代的堕落和沦陷。《朗读者》是一面镜子,照亮了知识和无知,映衬了读与不读的差距。那些远在深山的贫民和留守的孩子,比照了这个社会的贪欲与不满足,映衬着不平等和不均衡。

一个人应该活得是自己并且干净,说的该是一个人要活得正当、不贪图,不虚假。人该各个向善,懂得规矩,懂得相爱,懂得宽容,懂得忍让。自己富足时知道还有人不易,自己困难时不灭对生的希望,知道人生有承诺,也有责任,不只是索取还要付出。一个社会也该是如此,人人守信,各个守则,每个人都有担当。

每个人,都该让自己活得干净,整个世界才不致于面目全非。

个体生命都美丽,世界才美丽。

世界干净了,个体会更清爽。

每个人都要为此努力。

 

分享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
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
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海
才能在沙丘安眠
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
才能被永远禁止
答案啊 我的朋友 在风中飘扬
答案它在这风中飘扬
一座山要耸立多少年
才能被冲刷入海
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
才能被容许自由
一个人要多少回转过头去
才能假装什么都没看见
答案啊 我的朋友 在风中飘扬
答案它在这风中飘扬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
才能看见天空
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
才能听见人们的悲泣
要牺牲多少条生命
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
答案啊 我的朋友 在风中飘扬
答案它在这风中飘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