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彼此相爱,又互相伤害

2017-04-17 水水 水说


我们彼此相爱,又互相伤害


“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看不见的。”这是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写在《小王子》里的话。多年以后,导演黄进将它用在了电影《一念无明》的结尾。

一直知道这个电影。2016年11月,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导演给了它。2017年4月,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它获8项提名,最后拿了最佳新导演、最佳男女配角三个奖项。

我一直没勇气去看这样一部讲情绪创伤的电影,怕看完会感到悲伤和压抑。有一天,真的忍不住看了,这种预感果然没错。

电影在一对父子之间展开。余文乐演患有躁郁症的儿子阿东,曾志伟演做陆港司机的父亲黄大海,金燕玲演饱受病痛折磨的母亲黄婉蓉。影片从阿东出院开始。医生讲着“没有病床,再治也不会更好”这类话时,父亲的脸上写满拒绝。他躲在医院的柱子后边,大口吸着烟,见护士领儿子过来了,慌忙扔下烟头,站直身子迎接着。儿子弯腰将烟头捡起丢进了垃圾桶。

父亲不知道如何面对有精神疾病误杀了自己妻子的儿子,也不知道如何面对儿子看到自己老来窘困的尴尬。

父子回家。“家”是父亲租来的板间房,一张上下铺铁床几乎占满房间。父亲带儿子熟悉房间,笑着说房间不错有窗户,收起餐桌可以宽敞点。他双臂左指右晃,无奈又自嘲。父亲小心翼翼地给儿子买盒饭,假装喝水时将药悄悄推到儿子面前,用眼睛的余光偷瞥儿子一举一动。

儿子的表现很“正常”。晚上睡得安静,白天帮邻居修理电线,去参加好友的婚礼,寻找各种工作机会。阿东努力地平复自己,试图回到从前的日子,重新融入社会。但母亲的死如同阴影不断在他脑子里闪回---是他失手杀了母亲。母亲生前,深陷少女时代被无数人追过的回忆,一直在抱怨嫁错了人,选错了路。她压抑,她痛苦,她会突然情绪失控:半夜会咆哮,痛骂阿东是不中用的混蛋,想念她最疼爱的儿子阿俊。

大多时候,阿东是沉默的。他是长子,父母从小宠的是他的弟弟阿俊,小时候的运动会,父母只去阿俊的的亲子游戏,不去他的。成人后的阿俊是个白领,恋爱、买房准备结婚。母亲病了,他且只有他在病榻前细心照顾。他忍受着母亲的嫌弃,女友的不解,工作的裁员,父亲的疏离,高额的债务。有一天,他失手伤了母亲。法医鉴定,他患有严重的躁郁症,被送进精神病医院治疗了一年。

出院后的阿东做着种种尝试和努力:找工作、和人主动交谈,寻负气离家的未婚妻Jenny,甚至开始自主创业。可人们还是将他当成一个“精神病人”。有一天未婚妻再次出现,好友跳楼自杀,阿东旧病复发,邻居们投票让父子搬走……

电影取材于真实故事。演员的演技金像奖已给了肯定。曾志伟的一笑一颦,一动一停都相当到位。他身上残留着陆港司机的风光,却在儿子面前卑微,谨慎。金燕玲躺在床上就完美地塑造了一个偏执、痛苦的母亲形象。方皓玟只有短短几个镜头就将一个美梦破碎的女人演得出神入化。

影片结尾的字幕号召全社会关爱躁郁症患者。在我看来,这只是导演用意之一。黄进导演的镜头节制、有力,叙述了丰沛的内心情感戏,勾画了香港底层小人物的群像,直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

现实中,每个人都有病,每个人都可能是躁郁症患者。

影片中,母亲是病人。她不仅身体承受病痛,心也有病。她宠爱小儿子阿俊,阿俊却远在美国与家人隔绝。她责骂阿东,却只有阿东肯为她端屎擦尿.拥有的她看不见,总是在抱怨。她抱怨命运,抱怨老公,抱怨优秀的儿子不理他,抱怨放下工作照顾她的儿子是混蛋。她情绪不稳,会深夜痛哭苦,会倏然发怒,会委屈地蜷缩在床上,会流泪对阿东道歉。她丧失了一切生活能力,也一直都是连自己都不能掌控的人。

父亲也是病人。他患高血压、糖尿病、足疾,他也心智残缺不全。他不会表达爱,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不能正视妻子的挑剔,不敢回家。他为这个家在外边苦拼,赚了钱放在家里就走。自己的情感需求他不说,别人的情感诉求他未全懂。他卑微如蝼蚁,生命力如弹簧。他坚强、善良、无奈。六十几年的生活里,他是不合格的丈夫,未尽职的父亲。他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只好说“其实做个混蛋挺容易。”

邻居也是病人。余师奶是个没有香港身份的母亲,独自带一个孩子过日子。她用责骂的方式粗暴地逼迫孩子用功读书。需要帮助时,她会来讨好阿东父子,看见阿东在超市情绪失控,她悄悄转身离开,并第一个提出来让阿东父子搬走。阿东友好地抱她儿子走下天台,她当成阿东对孩子图谋不轨。她自私、冷漠,狭隘,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阿东的未婚妻也是病人。28岁时,她憧憬买间屋子,结婚,生孩子,过普通的家庭幸福生活。29岁,阿东的发病打破了她的计划,让她心灵受伤,她被高利贷逼着偿还了阿东的债务,一个人苦苦按揭供楼。她痛苦、孤独、无助,直到她遇到了“上帝”。她带阿东去了她的教会,她被请上台讲她“宽恕和接受”的过程,。她声泪俱下、声嘶力竭讲述阿东犯下的过错,脸上看不到宽恕,只有愤怒。她也没能真的接受命运给她的苦难和不公,所以众目睽睽之下,她对阿东控诉和声讨。重启人生希望的阿东踉跄而出、旧病复发,冲进街角的超市猛吃巧克力平复情绪。阿东被群众围观,被人肉搜索,被再次被贴上精神病人” 的标签。

影片中,阿东父子生活平静时,邻居们基本没有出现过,阿东出了问题,群像聚集在公共厨房嚼舌根。参加婚礼的人忙着攀比,无人听新郎和新娘的答新婚感言。超市里,围观者只顾手机拍视频,未有上前安慰帮助者。医生看病,病人的脸都不看就给下了结论开了药。教会里,阿东走时,无人阻拦无人跟出,所有人若无其事地继续诵读“阿门”,没人正眼看过阿东一眼,无人注意过他的情绪变化。

想起鲁迅先生在《而已集·小杂感》的一段话:“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痛苦永远都能做不到感同身受。别人的痛苦总是在远处,人们要么熟视无睹,顶多隔岸观火。

更糟糕的是,人明明想着要互相相爱,却又在不彼此伤害。

阿东从小缺少父母爱,长大了却想给病痛的母亲最多的陪伴和安慰,辞职照顾她,并忍受她的谩骂。他的感受从小没有人在意过,所以朋友的婚礼上他忍不住走上台劝人安静下来听新婚夫妇的感言。这一切是因为他缺过,所以才更懂想要拥有的渴望。他自己缺失的,拼命给出去。可他没想到,他的执拗也伤害了母亲和女友。母亲送了命,女友离家出走。

事过一年,女友自以为宽恕了一切,找到阿东。整个过程看下来,不过是她想让阿东知道自己的痛楚,把自己压抑的情绪在产生点宣泄掉而已。阿东想对女友示好和和解,未料却被推到更深的深渊。母亲最爱小儿子,小儿子对她不闻不问。大儿子全心照顾她,她却对大儿子不满和责骂。父亲想讨好儿子,儿子不领情。马上被裁员的、最后压力过大自杀的好友Louise尽力帮阿东找兼职工作,却被阿东认为看不起……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如此这般,现实中才有了无数对夫妻怨偶,父子冤家,兄妹仇人。人们明明想着要相爱,却不自知地进行着伤害。离得越近,伤得往往越深。

我喜欢这部片子的克制和节制,画面不张扬,叙事不急躁,演员演出到位。有几次,未看屏幕,通过声音我都感受到了剧中人的表情和心境。黄进是位新导演,却用老道的手法展示了人与人之间深刻的关系,让人再次看到人的局限性。

我喜欢片子里的插曲:《装睡的人》。

现实生活里,面对别人的痛苦时,哪个不是装睡的病人,只是病的轻重不同而已。又有几个人,不是纠缠于爱与伤害中难以自拔。

答案:概莫能外。

建议:心情不是足够好,别去看这部片子。说不定会把你心里的躁郁症挑逗出来。

 


扫码关注水说

一起看人间风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