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对莞工夫妻一起做学术,发论文,他们说这是因为爱!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东莞理工学院 Author 新闻中心


晚上十点过后,松山湖校区综合实验楼内灯影阑珊,但在12F103实验室窗前却倾泄着明亮的灯光。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专任教师陈贵、陈灵晶夫妇刚结束了持续几个小时的实验,正进行着收尾工作。

 

陈贵嗡嗡作响的手机打破了周遭的静谧,他滑开手机屏幕,映入眼帘的是夫妻二人撰写的综述论文在国际顶级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上接收的邮件。陈贵连忙把消息传达给一旁的妻子陈灵晶,两张稍显凝重的脸庞都不约而同地露出了笑意,一天的疲惫似乎瞬间消散。“成绩还不够,实验还要继续。”倍感欣慰的陈贵、陈灵晶清楚,科研绝不止步于此。



因为科研相遇,相互扶持研究工作



今年,是陈贵、陈灵晶夫妇从事科研工作的第16个年头,从最初的科研伙伴到现在的学术夫妻档,他们的相遇、相知、相识都离不开同一件事,那就是科研。2004年,怀着科研理想的他们在厦门大学化学系相遇,成为硕士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同学和伙伴。为进一步提高学术知识,毕业后的两人又选择继续进修香港城市大学的博士学位。

 

从硕士研究生、博士再到工作,互为邻座的他们仍然保持着探讨科研奥秘的热情,时光流逝,许多事物都发生了变化,那并列的两张桌子也因为孩子的出生变成了三张,不变的却是他们对科研的初心。


2017年,通过学校高精尖人才引进计划,陈贵、陈灵晶夫妇一同来到莞工就职。两人结合彼此的研究方向,将研究中心放在二氧化碳的催化还原上,继续开展人工光合成的项目研究。他们各自分工,陈贵负责设计合成各种用于催化二氧化碳的催化剂,陈灵晶负责研究催化剂的性能与规律,为探索高效的二氧化碳催化剂日夜兼程,不断努力。


作为近几年兴起的热门研究领域,人工光合成受植物光合作用启发,运用化学模型体系模拟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将太阳能转化为燃料。“我们知道有太阳才有太阳能,人工光合作用系统便解决了太阳能具有间歇性与不稳定性的问题,但将其高效转化为人类需求的能源形式则面临巨大挑战。”陈贵解释说。


对外人来说枯燥无味的数据,在陈贵、陈灵晶眼中却是跃动的音符。“实验的结果如我们所愿,我们会由衷地开心与欣慰;如果效果不好,我们便去思考为什么,逐步去改进它。”或许只有真正热爱与投入,把学术研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把生活融于学术的人,才能真正体味其中的乐趣。



实验室、生活里都离不开科研的工作



春去秋来,实验室外的树叶由绿过渡到黄,实验室内的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辛勤工作。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学术与生活,逐渐变得难以割离。两人用心生活,用爱为孩子筑起家的“巢穴”,又用心做科研,为项目研究倾注心血。“我们俩的交际圈都不广,除了照顾孩子与为学生授课,实验室是我们最常待的地方。” 陈灵晶笑道。


由于实验的课题需要长期呆在实验室观察数据,调整机器,为了平衡好科研和家庭的关系,他们要轮流驻守实验室,另一个人回家照顾、教育年幼的孩子。每到放学的时候,陈贵就要将就读小学的孩子接回家中,然后烹饪晚饭,等到妻子回来后,再回到实验室继续忙碌。晚上,陈灵晶辅助孩子完成作业,等到孩子睡着后,再与丈夫坐在家里的书桌前翻看期刊、书籍学习理论知识。


年仅10岁的孩子逐渐对科学理论产生兴趣,会主动收看科普类的视频,对实验器材充满好奇。陈灵晶、陈贵夫妇也顺势用生动易懂的话语向孩子讲解仪器的用途,“你看这是专门用于分解气体的仪器,你打一个嗝、放一个屁也可以分解成其他物质。”陈贵津津乐道,一旁的孩子眼里闪烁着光芒。


不知不觉间,他们已经养成了白天做实验,晚上熬夜查资料、备课的习惯。“相比白天的喧闹,宁静的晚上更能够思考东西。”陈灵晶说。幸而,这样的“深夜奋战”也非孤身一人,双方无言的陪伴便是最大的慰籍。


他们对科研的辛勤付出,也在不知不觉间影响了周边的人。就读研一的洪同学通过报考研究生留在本校,加入了陈贵老师的实验室,“我们的考研室设在实验室附近,经常能够看到他们出入实验室,即便是周末或假期的休息时间也不例外,我非常敬佩他们。” 陈贵、陈灵晶潜心笃志、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是打动他追随两位老师探索科研的原因。



用积极的态度,影响更多感兴趣的学生



经历长达八年的研究与试错,人工光合系统研究至今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与不错的成效。面对化学,陈贵展现出了百分之一百的热情,将学术看作兴趣的他,越发体悟到其中独特的魅力。而陈灵晶却直言,自己难以称得上十足的“化学迷”。“但我既然选择了,就会尽最大努力、全力以赴地做到最好。”


两人对于学术的态度,结合起来便是一句话——源于兴趣,持之以恒,不忘初心。本科毕业于莞工的刘同学,通过东莞理工学院与广东工业大学联合培养计划再次回到莞工,跟随陈灵晶、陈贵参与研究。两位老师在科研上,给予了刘同学很多的指导,还有他们待人处事的态度,“他们会告诉我在从事科研时的经历,调试试剂,整理数据,枯燥的工作在他们口中变成了生动有趣的事情,我也受到了影响。”


在三尺讲台上,陈灵晶、陈贵夫妇尝试着将自身的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知识与课程思政当中,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通过课本的知识,他们让同学构思如何用学科知识去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并将它们转化为清洁、可再生的太阳能燃料。同时关注对理论知识感兴趣的学生,课后为学生创造实践环境,让他们接触仪器,积极尝试,以科研促教学。


陈灵晶、陈贵夫妇鼓励本科的同学多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他们希望基础比较弱的本科生,也能在实验室获得长足进步。“那时候没有研究生指导他们,基本上自己和本科生亲自沟通交流,这个过程相处得十分融洽。”

在两人带过的众多学生当中,记忆尤为深刻的,是几位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同学,“他们非常踏实,跟我一起研究课题,我会把我们研究方向里面的小课题给他们探索,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后来,其中一位学生还考上了广工的研究生,并得到导师很高的评价。” 陈灵晶欣慰地说道。


一纸论文,使我们认识了专注科研的陈灵晶博士和陈贵博士,而在论文背后,隐含着更多为人所钦佩的态度与故事。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从春季到冬季,从星辰到日暮,在科研过程中有过彷徨失落、有过兴奋欢愉。无论时光变迁,他们依旧十年如一地热爱科研,十年如一日地做彼此最坚实的臂膀。


结束了工作的陈贵、陈灵晶夫妇,又如往常一样,陪同孩子看科学解密节目,透过玻璃器皿津津乐道地告诉着孩子仪器的名称,他们正用最简单的方式,把对于学术的热爱传递给下一代。



往期回顾





文字来源 | 何宛桢图片来源 | 陈浩佳 受访者提供 新闻中心
图文编辑 | 辛承祚

责任编辑 | 蔡耀蔚 辛承祚

点赞、在看,双连支持我们!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