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工科大学如何建设新文科?莞工这样做!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东莞理工学院 Author 新闻中心


日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举行。来自全国130余所高校负责同志和文科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在主会场参加了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全国高校设立了分会场。会上研究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举措,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东莞理工学院作为广东省唯一的地方高校参加会议和新文科建设成果展,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在会上作了《理工类高校的新文科建设》的交流发言。


马宏伟:理工类高校新文科建设的四个重要抓手


马宏伟围绕我校近年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的实践工作,提出了理工类高校新文科建设的四个重要抓手。第一,文工交叉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充分借助现代产业学院2.0版的建设,大力推动新工科、新文科的交叉融合。我校新建的东莞(常平)智能制造与创意设计产业学院,着力通过跨学科专业交叉课程,打造完整的面向常平产业集群的专业交叉融合人才培养基地。

 ▲政校企协同、文工交叉的东莞智能制造与创意设计学院(常平)


第二,开发新文科微课程群,改革通识教育体系,以OBE为理念,深入嵌合文科、工科规律特点,推动新文科在理工科应用型大学中的人文担当、价值引领,培育“全面的人”。
 ▲东莞理工学院第九届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粤光杯”颁奖晚会
第三,打造与产业和地方文化共生共荣的新文科平台。打造课内外、校内外、理论实践、虚实体、文科工科五融合的五层次场景化平台,层层推进,推动教学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
 ▲全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东莞)启动仪式暨东莞知识产权学院成立
第四,赋能提升新文科教师能力。学校高度重视教师的主体作用,从整体层面提供制度支撑,促使教师吸收外能、练好内功、激发潜能。


莞工新文科建设的“六加强六引导”

▲东莞理工学院“六加强六引导”新文科建设模式


年来,学校紧紧把握区域创新发展战略,抢抓“三区叠加”的区域优势,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围绕服务地方文化软实力提升,加强需求牵引、加强平台支撑、加强学科资源、加强专业结构优化、加强课程集群、加强全面育人,引导研学产业化、教学场景化、学科协同化、文工交叉化、理论实用化、成才立体化,初步形成了“六加强六引导”的新文科建设模式。


▲东莞理工学院2019年(工业+建筑+文化创意设计)设计展展品▲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金融贸易实验室”

加强需求牵引,引导研学产业化。学校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对接行业产业一线需求,推动教研科研教学产业化。建设了东莞可道园文旅园、东莞桥梓村村史馆等覆盖32镇街的多个乡村振兴特色馆。


加强平台支撑,引导教学场景化。在学校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基础上,率先打造文工交叉、政产学研协同、实虚结合的新场景平台,探索建设东莞知识产权学院、(常平)智能制造与创意设计学院、东莞质量学院等新文科现代产业学院, 推动建设城市文化研究中心、岭南金石研究中心等服务地方新型智库平台。


加强学科融合,引导资源协同化。学校重新凝练学科发展新方向,大力发展创新服务学科专业集群,围绕“创新服务”,整合资源,协同社会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适应支撑和引领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文科建设生态,建设能协同文化治理+环境治理+社会治理+法制治理+产业管理学科的社会治理学院。


加强专业优化,引导文工交叉化。建成了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相互交融、文工交叉的一批新专业,如文化产业管理、知识产权、国际商务、广播电视编导、智能体育等。


加强课程集群,引导理论实用化。坚持OBE理念,借助理工科专业优势,整合文科教育资源,对标学科国际标准(如国际精英商学院认证等),建构一批渗透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应用STEAM课程,包括《岭南资源与创意实践》《现代设计》《跨境电商》等课程群。


加强能力育人,引导成才立体化。坚持立德树人,大力改革专业教育体系与通识教育体系,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大思政格局”引领,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融合,培养具有自然认知力、阅读理解力、创新高阶力、沟通表达力、创造行动力、审美鉴赏力、协作领导力七大能力的高水平创新应用型人才,充分体现新文科的价值引领与人文担当。


▲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的“模拟法庭”
马宏伟在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中提出,  新文科建设,从根本上来说是一次全国范围内最重要的人文教育价值转向。这是一个时代之问。从文化传承角度而言,问的是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如何应答时代性的国家战略,如何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从人才培养角度而言,问的是学科专业课程如何交叉融合,育人模式如何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与能力如何全面提升。东莞理工学院在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中,更应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积极参与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深耕新文科建设,交出理工类高校的时代答卷。



REVIEW

往期回顾



文字来源 | 教务处、新闻中心

图片来源 | 教务处、新闻中心图文编辑 | 周子怡责任编辑 | 蔡耀蔚 辛承祚

点赞、在看,双连支持我们!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