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
盘山,史称“京东第一山”自古便是人文与自然融合荟萃之地。清朝乾隆皇帝一生曾三十二次游历盘山,并留下“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的美誉。1994年,盘山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确定为我国第三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现实困局
自1994年之后,盘山风景名胜区逐渐成为天津市最具代表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但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导致风景区界线不明、权责不清、保护薄弱、利用无序。为了保证人类珍贵遗产永续利用,并切实解决地方发展的实际问题,我们进行了一场长达数年的规划持久战。
长期的努力与坚持,本规划在2016年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复,2017年获得了天津市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
解局对策
理念引导
综合考虑风景区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保护优先、景区拓展、北游南住、景村共荣的规划构思,实现环境、社会、经济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创新格局
根据资源特征和建设基础情况,构建了“北部游览、南部休闲、中部服务”的片区格局,并形成“中心服务,景区环绕”的空间与功能组织结构。
全面保护
结合资源重要性和功能分区,明确提出空间三级保护体系和典型资源的分类保护要求。为避免风景游览对资源的破坏,并保证游览活动最基本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规划明确日游客容量控制在6.5万人次以内,日极限游客容量控制在19.4万人次以内。
服务提升
为了满足游览服务要求,提出了1个旅游镇、2个旅游村、12个旅游点、13个服务部组成的四级游览服务基地体系,并以“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导控游览服务设施用地布局。
规划创新
以GIS空间模拟为手段,加强山地风景区规划的精细化和科学化。
利用GIS系统,对高度、坡度、朝向、汇水线、可视区域等进行科学的空间分析。
建立了三维空间形态模拟平台,以更直观的方式认识空间关系和辅助规划编制。
通过高度和坡度数据叠加,结合景源的分布情况,辅助确定山地游览步道和机动车道的线位布局,并对步行游览路线进行断面分析。
创新协商机制和实施刚弹性管控,促进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平衡。
为了平衡相关利益关系,规划形成了以4个不同利益群体代表为核心的会务机制,共同协商解决相关问题。
对三级保护体系,从7个方面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原则;并针对行为活动和设施建设两方面,从14大类89小类提出更加明确的刚、弹性导控内容。
在不破坏资源的前提下,规划适当增加了风景游赏用地和游览设施用地,以满足当地政府、市场、游客的旅游发展诉求和当地居民的就业需求。
以景村共荣为目标,通过分散整合方式引导风景区内农村城镇化。
结合蓟州区迁村并点计划,将风景区内的村庄逐步向平原地区疏解整合,并提出还迁位置基本不出景区、农村人口规模基本不增、村镇行政归属基本不变的“三不”原则,和村庄由空间分散向相对集中转变、就业由传统农业向旅游服务转变、村容由脏乱无序向优美宜人转变的“三变”原则。
通过与蓟州城区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并引导和控制新农村建筑形象,将彻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引导地区产业向可持续的、高附加值的“大旅游”产业方向转型,鼓励当地农民脱离传统农业实现再就业,从根本上解决景村矛盾,实现共荣。
以旅游专项研究为支撑,在总体规划中融入“文化盘山”的运营理念。
前期编制了旅游产品、综合产业、旅游市场的三个专项研究。
将“文化盘山”确定为风景区科学发展与特色塑造的核心战略。规划以盘山主景区的传统文化为核心,构建了北部”山水文化带”和南部“休闲文化带”。进而提出“天下文化第一山”的总体形象定位,并策划了8个主题形象和12个特色游赏主题,共同打造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文化新盘山”。
规划实施
主要成果已分别纳入在编的天津市总体规划和蓟州区总体规划之中,用多层次规划保证本次规划内容的落实。盘山南侧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并已投入使用,缓解了资源保护与旅游服务之间的矛盾。恢复重建了北少林寺,策划了“天下•情山”大型实景演出,“文化盘山”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