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点灯 ▏诗人陈东东读诗•第6期

2015-06-17 诗人读诗

詩人讀詩│第6期

点灯 • 陈东东

诗人读诗 ┃ The poet's poetry reading




收听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l0156vpoem6&width=500&height=375&auto=0

点 灯

作者:陈东东


把灯点到石头里去,让他们看看

海的姿态,让他们看看

古代的鱼,也应该让他们看看亮光

一盏高举在山上的灯


灯也该点到江水里去,让他们看看

活着的鱼,让他们看看,无声的海

也应该让他们看看落日

一只火鸟从树林里腾起


点灯。当我用手去阻挡北风

当我站到了峡谷之间

我想他们会向我围拢

会来看我灯一样的语言


汉家评诗

押上了全部——评《点灯》


《点灯》是一首语言之诗,是诗歌以其本体的语言之光去照亮的世界,这个世界在语言性上包含着所有的无限与有限——但她必须或前置性的是先出现那第一个点灯的人。

把灯点到石头里去,起首就直见天地,毫不啰嗦。——在起首之前,陈东东即省略了一首长诗——这是对的。淬火之前的情节皆可省略——作者要我们在第一眼就看到他的一盏灯,或一把铸好的闪光的剑。

——让他们看看,这袒心之作。

海的姿态,博大,亦有海上的三三两两的灯塔。

古代的鱼,周游,与水为亲,呼吸。

一盏高举在山上的灯,山是陆地上的高度参照物,在山上之高举,此举为大。

灯点到江水里,此刻看到的是活着的鱼,不是僵死与腐败的鱼,而是活着的生命力蓬勃的鱼。

无声的海,正因为无声,所以似乎把什么都倾诉了。

看看落日,看看大自然的落幕——她总是在第二天又升起了它。

一只火鸟的腾起,应和着诗人的感受力,那腾起的一瞬间即灯盏光芒的某一个角度。

第三节开端,再次敦实点灯一词,庄重,严重。诗人之“我”进入了诗中,他用手阻挡着北风。北风试图摧毁一盏灯,试图摧毁的是海、鱼、落日……诗人用手去阻挡,一双手怎能阻挡住肆虐的敌人?但又能怎样,手是诗人的笔,手是诗人的歌唱,这是诗人惟一信任并付以全部热情和力量的凭依所在——语言竟然要去战胜那些包含在语言内部的敌人。

——可怕的是,北风亦是一种语言。

当诗人站到了峡谷之间,“我”想他们会向我围拢,会来看我灯一样的语言。诗篇结尾,诗人依然对灯盏持有十足的信念,这是一种托孤式的相许。灯盏,即语言之光必将通过诗人的歌唱,照亮了围拢过来的“他们”。

《点灯》具有极其坦诚的语言风格,意向和指向皆坚定而沉着,这是诗人向语言本体的一次袒露衷肠的敬礼并付以绝对的信任——他早已押上了自己的全部。

陈东东在《点灯》的写作中,放下了可以放下的所有东西,正因为他放下了足够多的可省略的东西,所以他剩下的只是语言——而恰恰是语言本体却涵盖了所有的东西,所有的无限和有限,所有的同志与敌人,所有的虚和实——最重要的是亦涵盖了他写作这首诗时所放下的那些可以放下的所有东西。

根本上,无胜利可言。但对于本诗的灯盏而言,这是一次陈东东式的胜利,或牢牢地挺住。


▼诗人陈东东

陈东东,1961年生于上海。 1981年开始写诗。第三代诗人代表,1981年开始写诗。是民间诗刊《作品》(1982—1984),《倾向》(1988—1991)和《南方诗志》(1992— 1993)的主要编者。曾任海外文学人文杂志《倾向》的诗歌编辑(1994—1997)。1984年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 1988年~1991年主编《倾向》诗刊。 1992年~1993年主编《南方诗志》诗刊。 1994年~1998年《倾向》文学人文杂志诗歌编辑。 1996年~1998年刘丽安诗歌奖评委。 1999年~2000年安高诗歌奖评委。



图说

▲梁小曼摄影作品

[摄影师简介]

梁小曼,七零后诗人,译者,在深圳生活工作。大学修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英语和西班牙语,从事诗歌翻译,在《今天》等文学刊物发表作品。是2013年度香港国际诗歌节的西班牙语诗翻译之一。



诗人读诗 制作团队

剪辑:陈彬 文字撰写:汉家 编辑:燕子

Next up

下期预告


诗人李笠读诗,敬请期待!


詩人讀詩


长按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