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景福阁与昙花。
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字体的“阳光植物志”,即可订阅。原创心血,欢迎转发。
文 图 | 最好的阳光
颐和园万寿山东麓,乐农轩之上,有一处所在。
从东往西看,能把冬日景色装入彩画“镜框”中,如一幅具有透视焦点的画作。
组成“镜框”的粗大立柱层层漾开,雕梁上的苏式彩画起伏连绵,繁冗华丽。
但朱漆斑驳,彩画褪色,这一切,都透着时光的印记。
它叫景福阁。
景,有一个意思是“大”。景山,其中一个含义就是此意。景福,即大福,洪福。
这个直白的名字是光绪与慈禧执政时期的产物,原来此处在乾隆修造的清漪园时不叫景福阁,它的名字是昙花阁。
现在的景福阁虽然叫“阁”,但是仅有一层。而昙花阁是一座三层的佛殿建筑。
咸丰十年,昙花阁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八年,景福阁是在昙花阁的遗址上改建而成的。
昙花阁
为什么这里叫昙花阁呢?
乐农轩前种植了蜡梅(颐和园·乐农轩旧事。),难道这里也曾遍有昙花吗?
其实,昙花阁的昙花要从空中看。
昙花阁平面呈六角形,建造者用它来象征昙花盛开时的六朵花瓣。这里的象征,我理解是高度意象化的表达。
那时的昙花阁是很新奇的建筑造型,阁周围还环绕着设在须弥座上的佛堂、 经幡,这种环形中心集中式的构图也再现了佛教曼荼罗图式。
上面这张图样是清代著名皇家建筑设计世家“样式雷”在慈禧改造颐和园时提出的修复方案之一,依稀还能看出昙花阁何以为名的缘故。
但终因清末国力衰退,重修颐和园预算捉襟见肘,景福阁方案一再简化,最终完全放弃了星形平面和高阁,改成了单层的十字形平面。
角上浓厚宗教气氛的须弥座取消,宇墙上的番草纹也改成了砖雕的万字不到头花纹,与“景福”一致。
因为距慈禧的寝宫乐寿堂不远,虽然重建后由三层变一层,但好在本身就立于万寿山上,地势高敞,远眺昆明湖,也倒没影响慈禧时常来这里赏月、观雨、用餐、娱乐,甚至是后期在景福阁接见外国使节。
据说,八月十五,月挂树梢,景福阁檐廊上缀满宫灯,灿若繁星。
历史上,景福阁还有一个重要使命——见证北平的和平解放。
1949年初,叶剑英与傅作义解放北平的谈判两次都是在这里进行。今天,益寿堂还保留着当年的“和平之桌”。
昙花如朝露,易逝的昙花阁也终于化为了景福阁。
学长说这里民国年间曾有美国作家在此写作,也不知写的是什么故事。
故宫与颐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