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一棵灰灰菜,从“藜”开始。
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字体的“阳光植物志”,即可订阅。原创心血,欢迎转发。
文 图 | 最好的阳光
我知道,很多人见到它,都能叫出它的名字——灰灰菜。
或者是小时候吃过它,或者是长辈曾告诉过,或者其它。
这种植物太常见了。
植物志记载它遍布全球温带以及热带,我国各地都有分布。
也许是因为过于常见,反而视而不见。
可这次因为只能在小区做植物“调查”,于是,仔细观察之下,也重新认识了它一番。
灰灰菜的中文植物名其实叫藜,苋科。
它的拉丁学名有“鹅掌”的意思。就是指叶子的形状——菱状卵形至披针形,有不整齐锯齿,类似鹅掌。
茎顶的嫩叶上灰色非常明显,而且不止这里,茎、花轴与花被片上都有白色的泡状粉粒分布。
所以视觉上会认为这种植物,很“灰”。
这次观察藜的重点放在了它毫无“颜值”的花上。
平时望过去,就看见一坨含混不清的灰白色小点堆成一个小塔,不用放大镜,肉眼根本别想看清花的结构。
“小塔”,是它的穗状花序排成的圆锥状。
其上混混沌沌的小点其实每一个都是小花,植物术语叫“数个团集”,真是个可爱的术语。
借助微距镜头,终于能看清它扁球或球形的花被片了,没开花的时候像个小南瓜一般Q。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藜开放了以后,居然不难看,五角星似的,甚至有点感人。
五深裂的样子,胞果包于花被内。
五枚雄蕊外伸,两个柱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但我相信,更多人关注藜,是因为它幼苗的食用价值,而非它精妙的花结构。
在中国的食物史上,藜,因为孔子的“藜羹不糁”,被很多古籍记录了下来。
《庄子》就曾记:“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
孔子困于陈蔡时,曾吃了七天不掺粮食的粗劣藜羹,困窘至极,但仍弦歌不止。
今天,我们知道,藜虽然能吃,但绝对不能多吃。
因为藜属于光感性植物,这种植物体内含有一种物质,人们食用以后再晒太阳,很容易引起一种叫植物日光性皮炎的皮肤病。
表现就是皮肤红肿,甚至刺痛。如果是过敏体质,症状还会加重。
所以孔子连吃七天,真是实在没办法了,挺危险的。
吊诡的是,藜的全草可入药,竟然具有止痒之效。
被虫子咬出空洞的叶子
藜,遍布路边、荒地、田间……植物志记载,它是很难除掉的杂草。
莎士比亚说:“石块的冥顽,草木的无知,都含着玄妙的造化生机。莫看那蠢蠢的恶木莠蔓,对世间都有它特殊贡献。”
(藜,Chenopodium album L.,苋科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此际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