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设立雄安新区是党中央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在雄安新区设立2周年之际,4月1日,由浙江大学和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共同指导的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以“未来城市·雄安质量”为主题,与会嘉宾围绕推动雄安新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共赴未来城市之约。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浙大AIF)院长贲圣林和副院长杨小虎出席本次会议并发表主题演讲。会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揭牌。浙大AIF将重点在数字建设,绿色金融方面为浙大雄安发展中心建设提供支持。
开幕式上,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吴海军,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分别致辞,并为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揭牌。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主持论坛。
吴海军首先向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的设立和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雄安即将进入实质性开发建设阶段,城市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提升,都对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课题,也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和平台。他从推动重大国家战略落地、深化基础研究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构建常态化合作发展新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希望,期待双方努力深化区校合作,共同书写新时代“雄安质量”的新篇章。
罗卫东说,浙江大学与雄安新区有着共同的一流追求、共同的战略愿景、共同的迫切需求,面向未来的合作必将大有可为。学校将把雄安发展中心打造成为具有重要溢出效应的未来学研究重镇,不断为城市、社会、产业发展赋能,举全校之力,共同构建具有未来引领性的区校合作新格局。具体来说,希望创新驱动未来社会治理,共同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探索雄安方案;创新驱动未来城市发展,共同为推进区校合作打造典型样板;创新驱动未来产业集群,共同为推进现代经济体系提供示范引领。
为了深入推动浙江大学与河北雄安新区的战略合作,更好地服务于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双方决定本着“面向未来、优势互补、务求实效、共建共享”的原则,以雄安新区重大需求为导向,发挥浙江大学多学科优势,合作共建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雄安中心)。
雄安中心,是浙江大学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雄安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构想,也是新时代落实新发展理念、开展政产学研融合的创新性举措。建设过程中,浙江大学将依托学科、人才和科研资源,充分发动“泛浙大”创新力量,聚焦雄安新区重大需求,发挥平台的研究、咨询、交流和建设等功能,推动双方在决策支持研究、金融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努力打造成为立足雄安新区、辐射京津冀、有效连接国际研究机构和企业创新资源的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开放式合作平台。
国务院参事、雄安中心首席专家仇保兴,浙江大学建筑设计院院长杨毅,清华大学未来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吴建平,浙大AIF副院长、浙江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小虎,生态环境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院士,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陈宝梁,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浙大AIF院长、雄安中心首席专家贲圣林,分别围绕“未来城市”“智能雄安”“绿色雄安”“创新雄安”做了主旨演讲。
仇保兴
雄安新区应借鉴筑波科学城的经验与教训:搬迁到新城的机构和优惠激励政策需尽快明确并有连续性;连接新城的快速轨道交通需尽快启动建成;新城建设协调机构的高规格与务实运行是关键之一;搬迁集聚的企业与科研机构既要高端前沿、又要注重相互的协同性,以利于形成集群效应;新城的基础设施要贯彻绿色低碳微循环的理念,防止“伪绿色”;通过立法来减少新城建设中的“不确定性”,并保障可持续性的投入;新城要比老城有更优质的公共资源和更优惠的政策,以聚集人才,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杨毅
未来城市应该是以人为本,回归本源,既要有理性,更要有感性。未来城市的构建除了有数字化、信息化背景外,应还把握三个内涵: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我们希望未来城市首先是有温度的、其次是有韧度的、最后是有精度的。未来城市应围绕着共享、迭代、负碳、链接和集成五大理念展开,最终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浙江省开始启动“未来社区”的相关工作,希望能建设以人的需求为核心、生态友好、先进技术迭代应用的复合型生活圈。未来社区拟构建:邻里、教育、健康、创业、交通、低碳、建筑、服务和治理九大指标体系,希望未来社区能引领未来生活方式的变革。
刘秉镰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协同是手段,发展才是根本目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在我国新一轮全方位开放格局建设中抓住发展机遇,促进京津冀与全球价值链融合,增强国际竞争力,激发京津冀乃至我国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雄安新区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结合自身特点与定位,把握好高点起步、经济新枢纽、创新资源丰富等发展机遇,致力于优化环境,打造经济新高地;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城市竞争力;优化城市生活环境,塑造城市活力。
吴建平
打造智能雄安要始终贯穿“目标为王,技术为辅”的理念,技术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技术是不断更新换代的,而目标是长远的,目标不能被技术绑架。智能雄安建设要始终坚持数据先导,共享开放,智能创新等关键环节。首先是数据先导,数据是智能化的基础,没有数据就没有智能化。第二,寻求互补互利的数据共享机制,数据只有开放共享了,才能够让各行各业的专家进行智能化的创新应用,才有各个领域的智能化。第三,有数据不等于智能化,智能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家企业能够做到的。一定要让各领域的专业人士做专业的事,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和智能。
杨小虎
区块链技术是近年来最具颠覆性和革命性潜力的IT新兴技术之一。区块链可能发展为未来最重要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之一,构建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价值传输网络,将深刻地改变未来的信息社会形态。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区块链将逐步找到能大规模服务实体经济、实现智能高效政府治理、产生巨大社会价值的应用场景,比如全球支付和清算系统、自我主权式全球数字身份认证系统等,在雄安新区建设成为新一代智能型城市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想象空间。
王金南
高品质生态环境是“雄安质量”的核心竞争力。雄安新区要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绿色雄安高质量发展需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从淀水林田草角度实现系统保护;二是如何从京津冀范围实现区域流域协同治理;三是如何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16字总方针指引下,“绿色雄安”战略路线要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穿新区规划建设管理始终。实施“绿色空间布局、绿色目标导向、绿色建设运维、绿色机制支撑”四大任务体系,将雄安打造成城淀融合、蓝绿交织、自然和谐、世界一流的生态宜居新城。
陈宝梁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应以白洋淀流域生态治理为核心,坚持系统治理,整体协同保护,创新治理体制,打好污染攻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绿色雄安建设应从顶层设计、制度创新、污染协同防治、生态文化培育、大数据平台支撑上逐步推进。浙江大学具有多学科综合交叉优势,可以瞄准生态环境污染协同防治的国际前沿,为雄安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贲圣林
要加强数字雄安建设,打造绿色金融中心。得力于我国政府政策强力的支持和金融科技行业的有力支撑,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弯道超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雄安新区应该抓住难得的机遇打造面向未来和全球的绿色金融中心。
论坛中,吴海军、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亭、雄安中心主任石敏俊等围绕“创新之城”主题开展圆桌对话,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雄安中心首席专家郁建兴主持这一环节。
以“汇聚校内外智力资源,参与雄安新区建设发展”为使命的雄安中心,近期将如何推动双方深度合作呢?
🔹在决策支持研究方面,主要是聚焦雄安新区重大需求,开展智库研究,为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重点围绕地方政府治理、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产业集群、数字经济、城市大数据、未来社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城市等问题,联合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院、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院)、西部发展研究院、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建筑设计研究院等校内研究机构,为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在金融科技创新方面,主要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领域的前沿技术,抢占金融科技制高点,实现金融科技的弯道超车。浙江大学将和雄安新区探讨共建金融科技实验室,重点在互联网金融、区块链技术、金融大数据、智能金融、数字经济等领域取得突破,以金融科技创新推动雄安新区建设发展。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主要是以雄安新区重大需求为导向,整合浙江大学多学科资源和“泛浙大”力量,支持重大科技成果优先在雄安新区转移转化。当前考虑的重点是区块链技术、城市大数据技术、智能交通、未来城市、科技小镇等领域。一方面,我们将和雄安新区探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另一方面,发动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区块链研究中心、智能交通研究所等校内科研力量,积极参与协同创新中心,支持重大科技成果优先在雄安新区转移转化。
🔹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是发挥浙江大学教育资源,为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水平的管理人才。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干部教育培训,包括干部培训、在职研究生教育、干部双向挂职、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二是支持雄安大学建设,包括雄安大学建设规划、学科建设等。
为了实现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目标,雄安中心将构建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的战略伙伴关系,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协同融合的新型运作模式。通过邀请著名企业、以及入驻雄安新区的企业加入战略伙伴关系,协调校内外研究机构,广泛联合社会力量,携手共同参与和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发展。
- END -
排版丨郑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