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聚焦 | 金融科技伦理委员会发起跨界研讨:治理必须与技术发展同步
# 道术相长 点亮金融科技 #
平台怎么让所有参与者受益,而不是少数平台公司?技术发展是加剧了鸿沟还是让世界变平?关于金融科技伦理的探讨正在持续深入。
论坛现场
7月25日,由浙江互联网金融联合会(简称“ZAIF”)金融科技伦理委员会、数字金融开放研究尖峰计划等联合举办,蚂蚁集团研究院、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浙大AIF)等学术支持的《金融科技的“道”与“术”——伦理、发展、共荣暨数字金融开放研究尖峰计划2020-2021年度峰会》在北京召开。
ZAIF金融科技伦理委员会学术委员,ZAIF联合主席、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贲圣林,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段伟文以及40多位经济、科技、哲学等专家、实践者等深入探讨了更“好”的金融科技该往哪走。
大家在会上畅谈了技术发展对于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推动,也同时提出,治理必须与技术发展同步,这不仅是发展自身的需求,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求。
过去几年,我国的数字金融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终身教授金刻羽说,数字金融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使长尾人群也有渠道获得金融服务。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认为,数字金融是十三五期间中国金融业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它使得普惠金融的长足发展成为了可能。
金刻羽分享
但不可忽视的是,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也带来了个人隐私保护、信息茧房效应、数字鸿沟等伦理道德挑战。比如弥补数字鸿沟的问题上,黄益平就指出,怎么让老年人、低收入群体能平等的享受技术进步的红利,需要政府、企业共同来想办法。
黄益平线上作分享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李实观察到,数字经济发展是缩小差距还是扩大,取决于不同的环境和条件,当新技术刚出现时,有可能扩大差距,随着普及程度提高,差距又会缩小,所以当一个新技术出现,让它尽可能普及,同时应该让弱势群体在使用新技术上获得更多机会。
李实分享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段伟文认为,伦理关乎人的感受、对价值、道德的认同,金融科技要重建社会信任,首先应该教育从业人员,依照符合伦理规范、符合社会预期来判断,而不仅仅是合规。
段伟文分享
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段永朝也认为,如果要给数字世界设定伦理规则,第一个就是重新找回对人的关怀。
段永朝分享
面对当下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几位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专家,表示出了共同的乐观。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现场说,我是技术至上者,历史总是这样,产生创新—创新带来创造性的破坏—更大的、未来的创新来解决创新带来的问题。
李扬分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陈小平也对科技改变世界表达了乐观,他认为我们的创新模式需要从商业化创新升级到公义创新,“公义”是“利”、“义”的统一,在这个支撑下,科技改变世界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超乎想象的,所产生的改变也是符合人类对科技的根本伦理诉求的。
陈小平分享
今年3月,ZAIF成立了全国首个省级金融科技伦理委员会,并发布《浙江金融科技伦理七倡议》,呼吁金融科技从业者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稳妥创新,并在发展中充分考虑公平包容、开放共赢、安全审慎、尊重伦理和社会责任。
这次委员会联合由北大、人大、上海交大、浙大、蚂蚁集团研究院等发起的“数字金融开放研究尖峰计划”,以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等顶尖学术力量,希望借着对金融科技伦理探讨的深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嘉宾观点
本次论坛分为上下四场:上半场嘉宾分别围绕“探寻金融科技发展之‘道’”、“求解‘科技、社会与未来’关系”两个主题分别从经济学、金融学、信息科学和哲学等视角进行尖峰对话;下半场平行举行“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伦理”“平台发展与社会责任”和“共建数字包容社会”三场分论坛,深入探索数字金融的平衡发展之“术”。现场嘉宾展开了精彩对话和碰撞,观点纷呈。
往期荐阅
- END -
编辑 | 倪晨琪
审核 | 沈莉
转载自 | 浙江互联网金融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