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东:李广究竟该不该封侯
李广究竟该不该封侯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361hr16ia&width=500&height=375&auto=0
自从司马迁为李广喊冤叫屈,李广作为一个悲情英雄,经过历史的梳理和再造,一下子成为人们的偶像,寄寓着各人怀才不遇的感伤。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以此表达自己命途多舛。
王昌龄感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对唐王朝英雄匮乏的担忧。
高适的《燕歌行》,更是把李广塑造成军魂。“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在中国历史上,李广确实比较倒霉。
一生与匈奴 70余战,为二千石吏40余年,却至死未能封侯。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直抒胸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课堂上我和学生一起探讨,李广究竟该不该封侯。没想到,学生都很理性,一致认为李广不应该封侯。
其一是李广的“数奇”
所谓“数奇”,就是命运不好。命运不好,一归咎于时运,二归咎于人运。
先看时运。当年李广陪同文帝狩猎,勇猛无伦。文帝赞叹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一句“子不遇时”,就概括了李广的时运不好。
到了汉武大帝时期,武帝雄才大略,由过去的消极防御改为积极进攻,大规模发展骑兵铁骑,采取纵深突袭的战法,对匈奴实施毁灭性打击。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在这一重大战略形势转变面前,凭借着防御和射术的时代已经过去。李广悲剧剧本已经写成,只能眼睁睁看着卫青和霍去病等新生代名将崛起。
尤其是霍去病,纵横决荡,如秋风扫落叶,把匈奴人打得哭爹喊娘,哀嚎:“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如此盛名之下,霍去病还拒绝汉武帝的封赏,写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李广其价值又有几何?
二是运气不佳。
除了历史的误会,李广个人的命运确实不好。但个人的命运其实与自己的情商有关。
李广离封侯最近的一次,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李广当时在周亚夫手下任职,作战非常勇猛,曾亲手夺得敌方主帅的军旗,这是奇功一件。我们平常下军棋,军旗被夺,就只能推盘认输。
但李广很傻很天真,居然大咧咧接受了汉景帝弟弟梁孝王的将军印。这是何等大忌?
七国之乱如何发生?不就是诸侯王尾大不掉。景帝和梁孝王之间矛盾重重,讳莫如深,李广正好太岁头上动土,何其愚蠢?
汉景帝极为光火,回来之后坚决不给李广封赏。
其二是李广军事才干不足
李广的郁郁不得志,与其个人才干有关。李广有将才,但绝非帅才。他长于战术指挥,作战勇敢,喜欢弄险,又兼身先士卒,射术精湛,威震匈奴。但李广不善于战略谋划,不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在这一点上,李广与项羽极为相似,喜欢个人英雄主义,但真正的战役,岂在乎一个将军的勇猛?李广一个人射术精良,又能射杀多少人?
从历史事实来看,李广与匈奴大小70多战,可以说杀敌立功、晋爵封侯的机会并不少,但不是无功而返,就是损兵折将,甚至被匈奴人活捉。
这固然有匈奴人对盛名李广的重点防范所致,但也有李广自身的原因。常言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连续多机会李广都不曾把握住,这就不能单纯地用“偶然性”来解释了。
单有大勇,缺乏大智,又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集团远程奔袭、机动作战,这正是李广致命的弱点,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主要原因。
其三是李广治军不严
李广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爱兵如子”、“宽缓不苛”,使得“军中自是服其勇”,以至他自尽后,“一军皆哭”,连普通百姓也“皆为尽哀”。
但李广最大的问题也在于此,治军放任自流,不能以法治军,无法做到“令行禁止”“旅进旅退”。
他自己也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把军令当儿戏。譬如冒险率领百余骑追赶匈奴三个射雕者,结果遭遇匈奴数千人马。尽管李广凭借着解鞍纵马的疑兵之计侥幸脱险。但是大敌当前,如此草率,这智商实在令人捉急!
司马迁如此偏爱李广,也忍不住含蓄批评:“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一位将领是否优秀,不在于他如何爱护士卒,而在于能够克敌制胜。项羽也是仁而爱人,尤爱士卒;但照样为刘邦所败。治军不严,平时不流汗,战时多流血,这是更大的草菅人命。
孙子曰:“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李广违背了这一治军铁律,难怪劳而无功,际遇坎坷。
第四是李广的狭隘
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上能跑马。作为将军,李广太狭隘了,气象和气度都不够。
诱杀霸陵尉可见一斑。李广被闲置期间,曾违背宵禁令,夜晚醉酒经过霸陵亭。
负责该地治安的霸陵尉,大声呵斥李广不该违禁夜行。李广的侍从上前申明这是“故李将军”,希望借此免去李广违禁夜行的责罚。谁知霸陵尉并不买账,声称“现将军尚且不得夜行,更何况是什么故将军?”于是按规章将李广扣留一个晚上。
就事论事,霸陵尉虽然态度粗暴,但毕竟秉公执法,照章办事。李广不检讨自己违禁之过,反而对严格执法的霸陵尉怀恨在心。
当自己有机会出任右北平太守后,第一件事便是找霸陵尉的晦气,“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如此小肚鸡肠,睚眦必报,李广如何能成就大事?
他的这些弱点都被汉武帝看在眼里。你让汉武帝心里怎么想?
漠北之战,这是李广最后的封侯机会;但李广又犯了大忌。
此时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他自己主动请缨出战。汉武帝根本不想李广随军,原因有三:
第一,年龄大大,不能称前时之勇。其二,李广“数奇”。“数”就是命数,“奇”不是偶数,“数奇”就是命不好,所以不想让李广去。其三,李广坚决要求去,这个“坚决要求”又犯了大忌。在专制体制之下,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上面决定的。上面可以给,下面不可以要。李广要,其实是很忌讳的。但更重要的是,李广之所以要,其目的不是为了国家社稷,而只是为了个人功名,这难免让武帝不爽。
所以武帝虽然面子上过不去,同意李广随军出征,但暗地里告诉卫青,千万不能让李广做前将军,以免不吉利。于是卫青把李广调为右将军,所以李广这次封侯的机会又错过了。岂止错过了封侯的机会?因为大军迷路失期,李广最终还要下狱。
但武帝的诏令在暗中,李广不知情。李广只知道公孙敖是卫青的亲信,所以坐实了卫青徇私。而卫青吃了哑巴亏,又不能把武帝的诏令告诉李广,于是矛盾产生。
李广愤愤不平,最终不愿面对刀笔小吏而自杀,使得卫青蒙受不白之冤。
很多年之后,李广的儿子李敢,竟然把大将军卫青痛揍一顿,宅心仁厚的卫青认为自己虽未杀伯仁,但伯仁因我而死,所以忍气吞声。
但年轻气盛的霍去病可不答应,在陪同皇帝打猎的过程中,直接把李敢给做了,这是后话。
李广不能封侯,直至让下一代为自己背锅,这多么可悲!
但有意思的是,司马迁为何不遗余力为李广喊冤?
首先是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李广和司马迁都被武帝害惨了,当然心有戚戚。
其次是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司马迁借助李广难封,抨击专制统治下个人命运的不能自主,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最后是感慨李广的英雄气。司马迁人生最大的遗憾是,由于《史记》未能完成,自己未能慨然赴死,以至面对刀笔小吏,斯文丧尽。而李广最后挥刀自刎,不仅保持了自己的光辉形象,更是对封建君王控诉和蔑视。这让司马迁大为解气,也更加敬佩。
其实,人生在世,短短几十载,目空一切也罢,笑看风云也好,封侯算个屁啊?
公众号:王开东
heimawangziwkd
wkd001@126.com
只为苍生说人话,不为君王唱赞歌
但书人间善与恶,哪管湮没与流传
情怀|热血|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