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王开东:有多少大人能够为孩子尿湿裤子?

2017-06-03 王开东 王开东

 


今天看到一张照片,我被一种美好的情感统治了。


美国南犹他州一位父亲接到学校电话说:他6岁的女儿在学校尿湿了裤子,要求他将女儿接回家。


这个伟大的爸爸,在去学校前将自己的裤子用水浇湿,装着也尿湿裤子。到了学校,看到可爱女儿做错事的样子,老爸笨拙地用女儿书包把自己尿湿的裤子遮盖起来。小姑娘被逗得哈哈大笑,阴霾一扫而空。原来大人也尿裤子嘛,小孩子尿湿裤子有什么大不了?



这就是美国式的家教理念。孩子是未长成的大人,应该获得最大的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比黄金还要宝贵,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是教育的第一要务。


因为看了这个美好的故事,整整一天,我心情愉快,脚步轻快。晚上回家路上,蓝天白云,小河里的水温柔无声流淌,池塘里青蛙的唱和,伴随着稻田里昆虫的飞舞。这就是我们应该活着的美好世界。

 

人也是风景,而且是万物中最美的风景。人必须要配得上这美好的自然。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也常常谈孩子,我们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但很遗憾,在这句话中,我没看见孩子,我只看见词语的玩弄。我们最擅长玩弄词语。与词语比起来,孩子不重要。因为在我们大人看来,孩子是傻的,是愚蠢的,是可笑的,也是幼稚简单的,需要我们大人来指导、牵引和熏陶。


但这是什么熏陶啊,我们把一个个天真单纯的好孩子,教成了世故老人的样子,我们以为成熟就是成长,精明才是成效,分数就是幸福。


一个小男孩在雨后发现一只蜗牛,他蹲下来捡起它,把它轻轻放进草丛里。


“别乱跑!”奶奶喊他。


男孩兴高采烈地说:“我在救蜗牛。它在马路中间爬啊爬,多危险哪,我把它送回家了。”


奶奶觉得无趣:“蜗牛知道你救了它吗?”


小男孩想想:“它不一定知道。”


奶奶说:“那你这好事不是白做了。谁会知道你救了只蜗牛啊?”


小男孩立刻说:“我自己知道就行了呀!我救了一只蜗牛,我很开心!”


在大人眼里,都是赤裸裸的功利。要不要救蜗牛都要好好算计一下。救蜗牛对我有没有好处?有多少回报?蜗牛会不会感恩?有多少人知道我做了好事?我的道德簿上能增加几个道德砝码?


结论是小男孩不该救蜗牛,因为没有人知道你做了好事,连蜗牛自己也不知道。


但在孩子那里,其实有更好的规则。我做好事,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我自己知道就够了。我是一个好人,我做了一件好事,我喜欢自己做好事的样子,我为此感到高兴,这就是孩子的规则。


还是在美国,1998年11月9日,这是教育史值得铭记的一天。美国犹他州土尔市的一位小学校长42岁的路克,完成了一个惊人的壮举,爬行几公里,历时3小时去上班。


原来学期初,为激励全校师生的读书热情,路克校长曾公开和孩子打赌:如果你们在11月9日前读书15万页,我在9日那天爬行上班。


于是全校师生猛劲读书,连校办幼稚园大一点的孩子也参加了这一活动,终于在11月9日前读完了15万页书。有的学生打电话给校长:“你爬不爬?说话算不算数?”


也有人劝他:“你已达到激励学生读书的目的,不要爬了。”可路克坚定地说:“一诺千金,我一定爬着上班!”


9号这一天,路克于早晨7点离开家门,所不同的是他没有驾车,而是四肢着地地爬行上班。为了安全和不影响交通,他不在公路上爬,而在路边的草地上爬。过往汽车向他鸣笛致敬,有的学生索性和校长一起爬……


路克校长很胖,经过3小时艰难爬行,路克磨破了5副手套,护膝也磨破了。但他终于爬到了学校,兑现了对所有孩子的承诺。


全校师生夹道欢迎自己心爱的校长。当路克摇摇晃晃从地上站起来时,孩子们蜂拥而上,抱他,吻他……


这是我心目中最美的教育图景,我相信这些参与的孩子们,会经受一次伟大的洗礼,也接受了最好的教育。


这样的经历,对孩子们的灵魂将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孩子们对校长的感激感恩,对阅读的无限憧憬,对青春的热爱和思慕,对庄严生命的理解,对人之所以高贵的孜孜探求……


谁也不会怀疑,这些孩子会因此爱上阅读,他们会终生信守诺言,会记得校长所爬过曲曲折折的雪地……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我们接受了精神和灵魂的双重洗礼。他们会努力报答校长的这份厚爱,他们要对得起它,不辜负它!未来他们决不会堕落,决不会庸俗,决不会苟且,决不会随波逐流……


这件事今年成为教师资格考试的面试题:“一个校长承诺同学们读书10本。他就期末在操场爬三圈。结果期末大家都读了,校长爬了三圈。你怎么看?”

 

很多准老师火力全开,绝不认同。他们认为,首先这是一个假命题,不要说校长,就是让一个普通老师这样爬,他也绝不肯。其次如果这是真实案例,那就更加荒谬了。吴非老师说不跪着教书。现在老师不是跪着,都是爬着了。爬着的老师教不出直立的人。最后我们不能只看效果不砍过程。用打赌的心理让学生读书,下次学生还会自愿读书吗?


我最痛苦的是,行动上做不到也就罢了,我们甚至都不能理解这种美,这才是最可悲的。我们信奉的是板着面孔做教育。

 

美国人回答可不是这样,路克校长之后,很多人都模仿他。美国新泽西州小学校长戴维斯对路克校长的做法稍作改良,他对学生说,如果他们在3个月内读完一万本书,他可以任由学生处置作为奖励。

 

结果学生群策群力,2个多月就完成读书任务,学生选择的奖励是,把戴维斯的头发剃成学校名字缩写“HP”字样,并让他在屋顶住一个晚上。

 

戴维斯校长坦然地让学生剃了他的头发,又主动带了帐篷、睡袋和一些冬用装备,自己爬上校舍屋顶,住了下来。当天气温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戴维斯校长冻得瑟瑟发抖,但却觉得 “冷得值”。


有人问戴维斯校长,为什么觉得“冷得值”?


他的回答是:


一是自己在屋顶上住一宿,换来的是学生读完一万本书,大大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这笔“生意”不是太值了吗?


二是兑现自己的承诺,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诚信守诺的良好品格;


三是“住屋顶”期间,收获了学生和家长送来的热巧克力、甜点、以及路人的友好问候,不但没有让自己失去尊严,反而融洽了校长和学生、家长的关系。这不是求之不得吗?

 

保护孩子的尊严,对孩子承诺守信,这是美国朝野共识,因为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一个国家真正的硬实力。美国总统也不例外。


据《参考新闻》记录:明尼苏达州11岁小男孩泰勒,周五上学期间逃学,跟随父亲一道去听奥巴马演讲。


泰勒坐在前排,演讲结束,总统问他是不是逃课来的,有没有请假。身为两个女儿父亲的奥巴马,显然知道学校的相关规定。在征求泰勒意见之后,奥巴马大笔一挥,为逃课的泰勒写了一张假条:


亲爱的泰勒老师,请谅解泰勒的缺席,他和我在一起。巴拉克·奥巴马


身为总统,奥巴马风趣幽默,善解人意,尊重孩子,并且信守规则。这个时候,奥巴马不是一个总统,而是一个父亲,一个年长者,一个为孩子设身处地考虑的大人,他尊重孩子,为孩子请假。然后告诉他们要遵守规则,唯有好好学习,未来才能对这个世界承担一份责任。

 

比奥巴马更可爱的则是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小男孩帕特里克是老布什特勤人员的儿子。小家伙很不幸,只有两岁却罹患了白血病,所有的头发全部掉光了。


为了给小男孩打气,老布什特意剃了一个大光头。一个大光头抱着一个小光头,老布什坐在轮椅上抱着帕特里克,一个大光头抱着一个小光头,感动了很多美国人,两个光头熠熠发光,光彩夺目。受老布什影响,整个特勤组人员都剃成了大光头,只为了一个孩子获得全部的尊重。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也是我们走了之后,给世界留下最美好的东西。

 

也许最好的教育,不是为了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而是任何一个时候都给孩子完整的尊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为孩子着想。


或者就像纽约皇后区马路上的那个父亲,只是为孩子打一把伞。这张照片传上社交网络后,短短13小时全世界有250多万人为他点赞。

 

来自不同国家的网友纷纷留言,写下内心想法:“凌晨看到这张照片,在洗手间泪流不止”、“我一个人在纽约,正在床上大哭”、“照片深深打动了我”、“马上打了电话给爸爸妈妈”、“现在觉得好难受”。


 

其实,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已经说得很清楚。爱护儿童有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不歧视。每一个儿童都平等地享有公约所规定的全部权利;


二是儿童的最大利益。涉及儿童的一切行为,必须首先考虑儿童的最大利益;


三是确保儿童的生命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完整。


四是尊重儿童的意见,任何事情涉及儿童,均应听取儿童的意见。

 

所有儿童,无论他们出生在哪里,属于哪个种族或民族,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富有还是贫穷,都必须得到充分的机会,成为社会有用的成员,并且必须享有发言权,他们的声音也必须获得倾听。

 

但大人有没有认真倾听呢?


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说得极好:很多大人都失去了童真童趣,变成了世故功利的怪物。他们完全被世俗事务淹没了,丧失了丰富多彩的想象力,无法享受生活的情趣,就连智商也在不停地退化,除数字以外他们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比如,大人们判断一个观点是否正确,依据的不是事实和推理,而是人的衣着:同一个观点,由西装革履的人说出来,就是对的;由衣衫褴褛的人说出来,就是错的。


又比如,你向大人们介绍一座房子,说:“我看见一幢漂亮的房子,红砖墙,窗前种着天竺葵,屋顶上停着鸽子……”他们置若罔闻,毫无反应。但如果你说:“我看见一幢价值10万法郎的房子。”他们马上就会两眼放光,连声赞叹:“多么漂亮的房子!”

 

这就是孩子眼里的大人,每一个大人都有必要蹲下身子,倾听孩子。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的老师。唯有学会做孩子,我们才能不那么“大人”,并且始终保存童心。



只为苍生说人话,不为君王唱赞歌

但书人间善与恶,哪管湮没与流传

情怀|热血|能量

阅读、转发、点赞都是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