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开东: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2017-06-14 王开东 王开东


中国外交界有一种说法,中国近现代只出过两个半外交家,两个外交家指李鸿章和周恩来,半个指的是顾维钧。


李鸿章绝非池中物,17岁考秀才,24岁考进士。少年得志的李鸿章意气洋洋,曾挥笔写下“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迈诗句。英雄人物的诞生就是如此,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鸿章后来入曾国蕃幕府,曾帅言传身教对李有着巨大影响。可以说,曾造就了李,没有曾就没有李。但李也成就了曾。没有李,曾也很难达到那个功业。这两人互相成全。李终生对曾执弟子礼。


但后世对李鸿章的评价却非常撕裂


最有名的评价当属梁启超,梁对李的评价最耐人寻味: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一代枭雄,天赋秉异,才华卓著,“敬其才”理所当然,自不必言


但“惜其识”怎么理解呢?


是可惜他的大见识,还是惋惜他的少见识?


从历史事实来看,严复林则徐等人是睁眼看世界,李鸿章则是亲手学西方,大胆实行洋务运动,非大胆识、大智慧不能为。


从梁任公先生认识来说,有才无识算什么?既不值得可惜、惋惜,更不值得“悲其遇”。


更何况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和张之洞并称清朝“中兴四大名臣”,一介布衣官至中堂大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谓富贵至极矣。梁任公为何还要“悲其遇”呢?


应该说,“悲其遇”是梁任公对李鸿章的最高评价。为什么这样说呢?


不妨看看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司马迁说:“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恒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司马迁太老辣了,孔子之所以小管仲,不是瞧不起管仲,而是太瞧得起管仲了。孔子认为,凭着管仲的才华,不应该仅仅带着齐王称霸,而应该鼓励齐王实行王道才对。小之,是对管仲极高的评价。


梁任公也是如此,因为凭李鸿章的才华和见识,根本不应该仅仅有如此建树,应该开天辟地才对。可惜李鸿章生不逢时,国家衰弱,任人欺凌,他的卓越见识和不凡才干,挽救不了腐朽透顶的清政府。最终左支右绌,脱不了历史骂名。这是李鸿章最悲催的地方。


对此,日本明治维新之父伊藤博文也曾说过一句公道话。他这样评价李鸿章:“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干得比我强;如果我是你,在中国不一定干得比你好。”


但历史无情。李鸿章最终才华埋没,于清政府而言,李是中兴之臣;于国家社稷而言,李是民族罪人;于历史时局而言,李是改革伟人。


不妨看李鸿章的几件轶事,感受李鸿章扑面而来的人格魅力,还有他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先看李鸿章的拳拳爱国之心。


甲午战败之后,李鸿章被迫作为全权代表,前往日本谈判。


此一去极为凶险,卖国的罪名早就定下了。果然日方提出苛刻条件,中方只有“允”和“不允”两种选择,丝毫不许讨价还价。“允”就在日本拟好的条约上直接签字,“不允”就是继续战争,直到把清政府灭了为止。


李公一直磨到点灯时分,口干舌燥地要求再削减五千万两,实在达不成目的了,又提出减少二千万两也行,最后满眼含泪向伊藤博文哀求,看到我这把老骨头的面子上,多少减一点儿,算送给我回国的路费吧。但伊藤博文不为所动,双方僵持不下。


李鸿章乘轿回馆,日本人听说大名鼎鼎的李鸿章经过,都争着前来观看。突然一个日本暴徒直奔轿前,掏出手枪,对准老李脸上开了一枪,枪弹击中李鸿章左眼下,顿时满脸是血……


浑身是血的李鸿章激动得浑身发抖,大喜过望,长叹说:此血可以报国矣!


果然,李鸿章被刺,让日本政府极为被动。伊藤博文得知后勃然大怒,咆哮说“宁将自己枪击,也不应加害中国使臣”,陆军大臣山县有朋也拍着桌子大骂:“该匪罔顾国家大计”。最后天皇也被惊动,急忙派出御医前往护理,皇后还亲制绷带以示慰问。


最终果真被李鸿章猜中,日本当局为表“清白”,宣布“无条件停战”,老李挨了一枪,不仅使得日本停战,还为国家节省了一亿两银子。


签约之后,身心俱伤的李鸿章立马返回,发誓一辈子不踏上日本领土半步。1896年,73岁的李鸿章出访欧美诸国途经日本转船,为了践诺明志,冒着葬身大海的风险,他搭乘舢板,跳上了开往美国的轮船。


在中国历史上最没落的时期,李鸿章只有自己扛起责任,其佝偻的身影背后就是大清朝的日落紫禁城。

 

在《辛丑条约》的签字仪式上,李鸿章最后一次为大清出场。


奕劻虽然手在抖,却对李鸿章说:“这个字由我来签吧。”


李鸿章微微摆手说:“天下最难写的是自己的名字,庆王以后的路还长,没必要把自己搭进去,这卖国条约还是让我来签吧!”


签完字的李鸿章老泪纵横,再一次大口吐血。


年轻时,我最痛恨李鸿章卖国,骂他丧权辱国,签了那么多不平等条约。但是国家衰亡,与李鸿章何关?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家,李鸿章献出了一切,可惜弱国无外交!这才是最惨痛的现实!


所以李鸿章励精图治,冷眼向洋看世界,推动洋务运动,没有哪个人像李鸿章一样渴望这个国家强大。14年锲而不舍,建造中国第一条铁路,然后建造中国第一支海军。李鸿章之所以这样做的唯一原因,就是感觉国家太贫弱了,需要变革图强。可惜最终军费被挪用,北洋海军甲午海战全军覆没。


再看李鸿章的灵活变通。


1896年5月,李鸿章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


现场高朋满座,俄国司仪每念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代表就出来,然后现场演奏这个国家的国歌。


等念到清国的时候,司仪宣布奏国歌,现场一片死寂。所有目光都盯着轮骑上73岁老人李鸿章。


大清王朝居然没有自己的国歌,这何其荒唐!多么可笑!李鸿章的一张老脸红了又白,白了又红。在各国使节注视之下,他老人家从轮椅上豁然站起,清了清嗓子,用沙哑的嗓子唱起了一首古怪的歌:


“三河镇十字路开了门面,东边卖的是瓜子;西边卖的是香烟;中间卖的酒和面,针脑线头样样全。到春天,茶叶子六安瓜片;到夏天,绸缎客州乌眉;到秋天,骡马客湖广福建;到冬天,皮货客西口北边……”


李鸿章唱的竟然是家乡安徽的小庐剧,俗称小倒戏,亏他想得出,亏他做得到。歌声高亢苍凉,悠扬婉转,又韵味犹长。


全场先是一片寂静。紧接着就是掌声和欢呼声……所有人都被李鸿章的机智折服了。他们感觉,这位老人太有趣了!太好了!太伟大了!这就是李鸿章的机智和变通,他代表大清王朝,在外交上长袖善舞,竭尽全力,维护国家利益。


李鸿章也有他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贪腐。在这一点上,李鸿章与晚晴另一重臣张之洞恰恰相反。不妨比较这两人。


李鸿章少年科第,一生追求“经世致用”,也就是要通过实际行动实业救国。所以李为官看重实干,而不是名声。而张之洞,极在乎自己的清白,爱惜自己的羽毛。


1909年,张之洞油尽灯枯,临终前,给子孙留下遗嘱:“人总有一死,你们无须悲痛……我为官四十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望你们无忘国恩,勿坠家风,必明君子小人之辩,勿争财产,勿入下流。”


李鸿章则不然,他是一个大贪官,贪腐好像也并不隐晦。当时就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之说。据沙皇冬宫档案记载:1896年李鸿章签订“中俄铁路条约”后,即从道胜银行获得沙俄给予的回扣300万卢布,时值50万两白银。窥一斑而知全豹。


1901年某日,李鸿章自知不起,给慈禧和光绪皇帝上了最后一道奏折,这实际上也是他的遗嘱。


李鸿章在奏折里叮嘱最高统治者要“举行新政,力图自强”的同时,也表白了自己的心迹,说自己“服官四十年,未尝因病请假”,“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


李鸿章多次表白自己勤勉,却从不敢提自己清廉,就是因为腰杆子不硬,屁股后面有屎。


在这一点上李鸿章和张之洞境界不能同日而语。但在外交上,张之洞则未免幼稚。


李鸿章代表清朝与洋人《辛丑条约》谈判期间。


张之洞每天都会给李鸿章发一大篇电报,每一篇至少几千字,强烈斥责他向洋人低头,丧权辱国。他认为洋人也有礼义廉耻的,应当据理力争,让洋人道歉。并且自告奋勇想代替李鸿章去痛斥洋人。


李回电:电报每字两角四分太贵,无事勿再多言!


张之洞有学有品,可是无术,李鸿章有学有术,但又无品。天下难有十全十美之人,大清重用人才不以一眚而掩大德。


李鸿章贪腐是他历史上的污点,在这点上他确实有点坏,但他坏得又不成气候。这个不成气候就是他的坏是有底线的。他从来没有像一个蛀虫毁坏这个国家,而是为这个没落的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今天的大贪官们面对李鸿章,岂不愧杀?



只为苍生说人话,不为君王唱赞歌

但书人间善与恶,哪管湮没与流传

情怀|热血|能量

阅读、转发、点赞都是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