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孤独之爱与贱人萨莎·拜伦·科恩
用现在新媒体流行的写法,这篇文章的题目可以写成《嘲讽独裁者、反对政治正确,这个最污最黄的演员,是当代最伟大的大师》,或者《同性恋、恋尸癖、屎尿屁,这部电影是最重口味的小清新》。而被几个劲爆标签吸引了好奇心的读者,也许会不明真相地点进来瞅上一眼。
但我对这种标题党真是恨透了。看见就恶心。
因为太讨厌这种标题了,让我再骂一句。去死吧!
话说回来。这个号开了有一年半了,旨在分享一些我对ACG和影视的观点,有时也夹杂一些奇怪的日常。除了偶尔撞上热点热乎一头,基本上稳定在一种冷冷清清的状态中。有时懒癌发作很久没更,感谢现在还没取关的你们。
除了放约稿之外,也有一些文章是为自己而写、不求阅读量的。既然不在乎阅读量,也没什么约束,所以现在流行的一些恶心的讨巧的写法(比如网络流行语,比如标题党)就不用了。以前不用,以后也不会用。大概。
说回正题。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圣丹斯电影节入围的《瑞士军刀男》。原本打算10月去香港的圣丹斯展映时看的,然而没抢到票,郁闷了很久。没想到这两天居然出资源了,迫不及待地看了。(顺便一提,这个片的香港翻译是《救你命3000》,颇有周星驰趣味。)
这是一部前半部分一直笑,后半部分却哭成傻逼的片。今年上半年我看了150部片子(有时间想做个分享),有8部我打了五星,这是其中之一。
看电影其实是件很私人的事,你可以因为不喜欢主角的发型而打一星,我也可以因为某个角色长得像当年暗恋的人而打五星。我的打分标准大概是追求一种灵性,也可以说诗意。中规中矩的好看是四星,而如果我捕捉到了某一瞬间和导演的心灵共振,那就五星奉上。
灵性到底是什么很难讲。我们这个专业,老师会花很多很多时间来讲诗意,讲性灵,讲韵外之致。花了99节课,归根结底,老师说:诗意是什么?不可言说。
对我来说,一个片子如果能让我在观影过程中思绪一直在随之漂浮,一直沉浸在美妙不可方物的影音结合中,就像被打了混合大麻的安定,那就是诗。就像《浮生一日》里一日之晨从东南亚早餐祭神开始,世界随之醒来;亦或是《神探夏洛克:可恶的新娘》那样,古今互文指涉多到犹如在《小径分叉的花园》中穿梭;《绝美之城》里老年的修女拾级而上,火烈鸟飞向黎明……
在《瑞士军刀男》里,流落荒岛打算自杀的男主,偶然捡到了海边一具溺水的尸体。他发现了尸体的一百种妙用,尸体也拯救了他的生活。
他带着他唱歌跳舞、跋山涉水、在大海上驰骋、看自制露天电影、吐露心底的秘密、分享只敢在手机里偷偷凝望的暗恋的姑娘。他和她每天同乘一辆公交车无数次擦肩而过,他甚至不敢仰起头来看她。在现实世界没有朋友、没有恋人、和家人关系也不好的他,竟然和一具尸体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还有比这更孤独的事么?在世界尽头一般的荒岛上,你最亲密的“人”是一具动也不能动的尸体。(然而这具尸体可以说话,我们之后再说。)
残酷的事情还在后头。男主在和尸体的交谈中终于被救赎,决心求生。观众这时才发现,原来一开始就没有什么孤岛,男主一直呆的地方就是暗恋的姑娘家附近。姑娘早已结婚生子,他可能没发现,也可能一开始就知道却不敢面对。警察把他和尸体的身份搞混(这里也有可能是在暗示他与尸体本就为一体),通知他父亲来认尸,父亲来了却不肯看一眼,扭头就走。
他千辛万苦地带着困难时给与他精神支柱的尸体来向世界求助,人们看他的眼神却如同怪物。我的同类与那个“异类”尸体,究竟哪一边才是我的归属?这简直是上升到《沙耶之歌》的哲学问题了。
loser、恋尸癖,说不定还是同性恋或者异装癖,这就是“正常”世界对男主下的标签。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片子的结尾,男主问警察这具尸体要怎么处理,得到的答复是“等两周看有没有人来认尸。多半是没有的,这种自杀的人很多。没人认尸就直接火化埋了。”
男主无法接受自己的soulmate就这么草草了结,便劫尸而逃,一路飞奔到海边,到他来的地方。所有人就这么站着看着,男主深情地和尸体告别,而尸体也以自己的方式给出了回应。
惊呆的众人默默无言,而男主一直以来的心上人、白月光、精神支柱,那个暗恋已久的姑娘,吐出了全片最后一句台词:
”What the f**k?“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本文标题的后半句的那个人,萨莎·拜伦·科恩和他的《布鲁诺》。
也许你听过萨莎·拜伦·科恩的大名,叫他贱人并非是贬低,而是一种至高的赞誉。我想他本人大概也很享受这个头衔。大概有人不认识他,那还是稍作介绍吧。为了称呼方便,叫他科恩。
科恩1971年出生于伦敦,是地地道道的犹太人。父亲经商,母亲教书,外祖母至今还在以色列居住。他大学就读于剑桥大学的基督学院,写作过名为《谈犹太人在美国民权运动中所起到的作用》的论文并曾打算过攻读博士学位。他还有一位相当著名的表兄弟,剑桥大学心理学和精神疾病学教授西蒙·拜伦·科恩。作为一个典型的犹太人且知识分子出身,他没有像伍迪·艾伦老头子那样自矜自怜,反而走上了一条最彻头彻尾离经叛道之路。
90年代,科恩开始对表演产生兴趣,混迹于娱乐圈,参与脱口秀。他的节目叫《AliG个人秀》,他一人扮演嘻哈作派底层混混AliG、反犹太反政治正确的哈萨克斯坦主持人波拉特、从头gay到脚的时尚娱记布鲁诺,获得过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颁发(BAFTA)的最佳喜剧奖。2006年,电影版《波拉特》上映,这部制作粗糙的伪纪录片成为北美票房黑马。2009年,电影版《布鲁诺》如约而至。而真正为他在国内打响名气的是2012年的《独裁者》和2016年的《王牌贱谍:格林斯比》。
《独裁者》虚构了一位中东瓦迪亚共和国的独裁领导人阿拉底,他的荒淫暴戾是你想到想不到的历史上所有“独裁暴君”这个词的化身,而其中微妙的与现实契合也让某些国家的观众感到很魔幻现实。至于大名鼎鼎的《王牌贱谍》,大象子宫一场戏就让他红遍社交网络。这是我看过最黄最污最下流的喜剧(也就《布鲁诺》可以勉强一战),也是今年第一部让我笑到喘不过气的喜剧,推荐给18岁以上屎尿屁片爱好者看。
在国内相对小众的是《波拉特》和《布鲁诺》。《波拉特》的全名是《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翻译为《波拉特: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布鲁诺》的全名是《Bruno: Delicious Journeys Through America for the Purpose of Making Heterosexual Males Visibly Uncomfortable in the Presence of a Gay Foreigner in a Mesh T-Shir》,即《布鲁诺:网眼T恤外国基佬让直男难堪不已的美国奇妙旅行》。
从片名你大概就能想出这片是什么尿性。这两部片都是采用了伪纪录片的方式拍摄,即科恩本人扮演布鲁诺/波拉特,以哈萨克斯坦主持人/gay娱记的身份对外行事,拍摄下人们的真实反应。
片中出现的人们大多数不知道这是在拍电影,而科恩所遭遇的那些糗事如被旅馆老板赶走、在宴会中被赶出门、与黑人小弟们谈笑风生,都是真实记录。当然他的“悲惨”遭遇大多是因为自己“作”,嘴贱去问各种不礼貌问题,故意做出冒犯举动,被嫌弃也是理所当然。但从科恩这面镜子中,也可照出人世间的光怪陆离。
我印象最深的在《布鲁诺》结尾。在科恩活灵活现且非常大尺度的敬业表演下,我们欣赏到了他对着空气bj、对着镜头脱光跳甩屌舞(正面特写没有打码)、玩sm捆绑解不开找旅馆老板解决等等爆笑的无节操桥段。一边揉着被笑到肌肉酸痛的脸,一边期待之后还有什么高能。
最后他来到一个拳赛现场,这里坐满了肱二头肌发达、头脑里塞满爆米花的傻大块头观众,也是众所周知直男癌气焰最盛的地方。
他先是带领观众们喊口号,一开始很正常,等到气氛被煽动起来后,便开始喊各种政治不正确的口号,例如“同性恋真恶心”“同性恋去死”等等。现场几百上千的观众跟着他喊,山呼海啸群情激奋,镜头里扫到的观众无一不是眼里闪着狂热兴奋的光芒,就像被压抑了太久的野兽。
之后他假打拳之名,和另一名拳手打扮的演员进入一个封闭的铁丝网围起来的笼子,作势要比赛,观众也都很兴奋,现场气氛热烈。出人意料的是,他却突然开始脱衣服,和拳手拥吻起来。观众们先是全场懵逼,反应过来后更加群情激奋,热度比之前上升了几倍,几乎愤怒地想冲进来将他们撕碎。
科恩被激动的观众们围在笼子里,所有人都在骂娘、诅咒这个邪恶恶心的同性恋不得好死,更多的人试图把笼子砸开、或是往里面扔矿泉水瓶。如果此时笼子被打开,我丝毫不怀疑科恩会被当场杀死,碎尸万段。
更荒诞的是,这时电影突然配上了《我心永恒》的音乐。外面是愤怒而混乱的人群,满地是人们丢进来的垃圾,科恩和拳手充耳不闻,深情抚摸、亲吻、舔舐,似要吻到地老天荒。
电影结束。这大概是我看过的片子里,关于同性恋最好的注解。
而这样大胆引出人类心中深藏的恶的行为艺术,需要的不仅是智识,更是勇气。把这一切暴露在世人眼中的直男科恩,更值得尊重。看到《瑞士军刀男》,我突然想起了这一幕。
让我们再来看一遍我的友邻“同志亦凡人中文站”写下的评论吧:
“轻得飞起来的故事,讲述的却是沉重的主题:那些不被祝福、不被理解、甚至被视作犯罪的感情。”
愿人类能相互理解。愿天下有情人都能行于阳光之下。愿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