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子女教育的焦虑谈开去 - 北美教育漫谈

北北 北北在北美 2022-07-20

    一大早起来,关注的一个微信号推送了一篇令人震惊的消息“我班一个家长,昨天跳楼自杀了! 缘由是孩子由于压力太大产生了厌学情绪,拒绝回学校上课,而夫妻关系又不好,基本上孩子教育属于丧偶式家庭教育模式和“空气老公”。“一个女人,当她对子女满怀所有希望,用尽全部心血不能如愿;一个母亲,尤其是负责任的妈妈,把她自己一生的命运都押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更优秀,希望孩子出人投地。”求而不得,而又得不到伴侣的理解和支持,一念之间,走向了极端……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有太多的缘由,教育,家庭以及社会很难梳理。不想太多的针砭时弊。到时这次回国很多亲戚朋友一再问起北美的教育情况,觉得也许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说起教育,我们一般谈得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种教育对孩子来说,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让我们来逐个谈起。

    我十分欣赏的美国家庭教育方式,因为它是本着尊重孩子的前提,首先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来进行教育。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讲得两个方面很有趣。

    第一:子女的所属问题:即孩子是属于他们自己还是属于父母。在我国,毋庸置疑子女是属于父母的,甚至祖父母的,就像家中的其他东西一样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一切得听父母的;在美国,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属于自己,他们有自己的喜好、选择、隐私、交际圈。父母必须尊重孩子这些自由,当然孩子也因而学会了同样尊重父母。在北美,大多数孩子从呱呱坠地起,父母就把他们当做独立的人来看待,美国的父母从不强迫孩子去做某事,而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应该能做的事。比如不满一周岁的孩子,当他们能自己捧奶瓶喝时,父母鼓励他们捧着奶瓶自己喝。喝完了,父母还向他们道谢并加以赞许。

    第二: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引用企业形式来说,在我国父母对子女照顾是无限责任:从孩子出生到孩子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陪读(各种辅导班、学琴等),双休日都搭在里面,陪孩子上各种班。想着如何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当父母在做这一切的时候,我们做的心甘情愿,我们一辈子的希望就是孩子能有个好前途、好发展。家长所有个人的抱负、希望、心愿等等全放在孩子身上。在美国,父母对子女是有限责任,父母不会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来,反而孩子还必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如摆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在上大学前旅游的费用,也可能家长给出,但不是说家长必须提供。孩子可以自己打工挣(在学校、在社会),也可以在家里干活,父母给记工钱。等到18岁成人后,读大学,有父母给出学费的,但父母和孩子都明白这不是父母必须应该给我的。实际上很多父母不给出,孩子一靠奖学金、二靠打工或者助学贷款来获得学费。美国的大学生读书期间不打工的人很少、很多人要打两份工。父母对孩子的无限责任是教育,教育什么呢?一是让孩子懂得自身的价值。二是让孩子懂得必须自己管理自己。三是教给孩子足够的性知识,让孩子在他们身体变化时感到轻松自在。四是帮助孩子接受一整套他们赖以立身处世的牢固的社会准则-----尊重和守纪。

     当然北美的家庭教育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比如主张家庭教育父母要合力, 从妻子怀孕父亲就参与胎教开始,增加教育子女的时间。你会发现很多准爸爸会出现在照顾婴儿培训课程,几乎我的每个同事爸爸都会请假去参加各种亲子活动,十分有爱:)倡导自由,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所有的父母一定会蹲下来和孩子交流。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动手能力,孩子在2-3周岁的时候都是自己用手抓饭吃,再大一点会有各种手工活动。重视家庭理财教育,培养理财品质。

    北美的学校教育是从Kindergarten开始,接收大约5-6岁的孩子,属于小学,相当于正式学前班。当然Kindergarten之前还有Day Care(相当于托儿所)和Pre-school(相当于幼儿园)。Daycare一般6周就开始收婴儿,有些daycare和preschool在一起,3岁前叫daycare,3岁后叫preschool。很多美国的父母很喜欢把1-2周岁的孩子送去Daycare 一周几天,一次半天,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通过接触细菌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同时能够在婴儿期就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Pre-school就会开始教宝宝简单的数字,字母和做一些游戏。值得一提的是,北美的Pre-school也是小班的,一个班上最多也就10来个孩子甚至更少,老师会有更多的精力兼顾不同的孩子。记得之前国内去北美出差的同事带了宝宝去上Pre-school,每天都会收到老师手写的一封信,告知家长宝宝今天在pre-school做了什么,哪部分做得特别好,满屏的溢美之词。同事原本担心宝宝不适应,没想到她不但适应的很好,还练了一口纯正地道的英语发音。

    一般小学是从Kindergarten到5年级,也就是大概到11岁。美国小学共设有八门课程,它们分别是:语言艺术(language arts),数学(mathematics), 科学(science), 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健康卫生(health), 艺术(art),音乐(music), 体育(physical education)。我自己的观察就是北美的小学基本以玩为主,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朋友家的孩子几乎回家是没有什么作业的。但是大多数的父母都会送孩子After School(相当于课外班),一个是学校一般3点钟就下课了,家长没有那么早,二是也可以适当地培养孩子的课外兴趣,同时结识更多志趣相投的小伙伴。课外活动也是多种多样,包括游泳,各种球类运动,乐器,绘画,戏剧社,科技工程类,甚至烹饪。同时北美从小学开始就有分级教育的,每个科目在一个班级里会有不同的级别(Level)。比如我很多华裔朋友的孩子普遍数学比较好,在3-4年级就会学更高级别的数学。是不是有点因材施教的感觉?


    从6年级到8年级,是北美的初中阶段,课程包括必修课(语言学、科学、数学和社会学),研究性课程(计算机键盘输入、计算机硬件和组件,信息技能,外国文化等)和选修课(体育、乐队、管弦乐团、合唱、绘画艺术和家庭经济等)。这个阶段很有特色当属Essay(小论文)写作, 其实很多学校在5年级的时候也有可能给学生布置这个作业。小论文的题目涵盖范围非常地广泛,可以是文学,历史,社会等各个方面。一篇小论文往往需要很大的阅读量,40-50本书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你会惊讶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会自觉地呆在图书馆几个星期,然后拿出一篇洋洋洒洒30-40页的小论文,包括Claim(观点)、content(主要内容)、evidence and reasoning(证据和理由)以及Quote(引用)。难怪很多在北美博士毕业的中国家长都感叹孩子们在十几岁就开始做他们在博士阶段做的事情。

    北美高中是9年级到11年级,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AP课程(美国大学预修课程),涉及的科目非常广泛,采用大学的管理体制——学分制。尽管每所美国高中在课程的安排上有所差别,但一般美国高中4年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社会研究、科学(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健康教育和体育课。选修课程为:视觉艺术、职业课程、计算机/商科课程、新闻/出版、家庭和消费者科学、健康等。这个时候的很多的北美高中生已经有自己的目标要选什么样的大学和专业,所以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意向来选择必须和选修课。比如很多亚裔的孩子会选择医学相关专业,他们就必须学习数学和化学,而且还得修大学的AP课程。例如我记得有一次看到印度同事的女儿在高中时期就在学习微积分了。如果想申请名校比如常青藤,只修学分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必须有其他特长和社会活动。比如我老板的女儿立志要考斯坦福医学院,她需要每天早晨起来去跑步,然后去上课,课后去参加公益活动,然后去参加体操队训练,很晚才开始做作业或者论文,还要保持成绩全部A或A+,真是十分辛苦。所以很多北美的高中生普遍每天只睡6个小时。


     篇幅有限,以上只是一个概述。中国和北美的环境,体制和教育资源也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很难说孰优孰劣。但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到底是什么?下面是我个人很喜欢的几句教育箴言,和大家分享。


  •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