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友 | 北京一零一中原来有这么多院士!

点击上方"北京一零一中"关注我们


大家都知道北京一零一中是红色学校,走出了多位国家领导人、三十多位将军,其实这里也是科学家的摇篮。今天就向大家推荐几位杰出的科学家校友。致敬!传承——续写他们的光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勇挑重担!


1



王仲奇

中国工程院院士

热力叶轮机械专家


1947~1948年初中九班,1948年8月男一班毕业生 

王仲奇,1932年出生在河北省唐县,19471948年在初中九班就读,班主任是江山野(后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课程专家),1948年8月,就读于男一班。1956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并留校任教。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9年和1995年分别获全国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和劳动模范。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现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热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席。

他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和数值计算,创立了“边界层径向迁移理论”和“叶片弯扭联合气动成型理论”,已被国内外同行公认,已应用于国产汽轮机、航空发动机、飞航式导弹发动机和舰船发动机的设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防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2



窦国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泥沙及河流动力学专家


1951年高中毕业生


窦国仁,1932年11月出生,2001年5月病逝。1951年高中毕业后,进入苏联列宁格勒水运学院,1960年获技术科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名誉院长,交通部技术顾问。

在我国的江河治理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科学研究,解决了一系列技术关键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泥沙基本理论研究中,对河流结构、泥沙运动、河床变形等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发展。特别是在研究和解决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研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解决了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和西煤东运出海通道的黄骅港等工程建设中的泥沙问题。


3



刘纪原

欧亚科学院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

运载火箭与战略导弹控制技术专家、航天系统工程管理专家


1953届高三2班毕业生


刘纪原 ,1933年8月出生于山西兴县。1953届高中2班学生,班主任是汪瑞华。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包曼高级工业学院自动控制专业。他为早期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综合设计和试验工作做出重要贡献。亲自策划和领导制订、实施了国家“七五”、“八五”和“九五”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规划,推动了一系列关键的战略性工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立项和顺利实施做出了突出贡献。 曾任国际宇航科学院(IAA)副主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2011年10月2日,刘纪原获得国际宇航科学院(IAA)授予的航天领域最高奖项冯·卡门奖,这是中国专家首次获此殊荣。2017年12月27日,获得第十二届航空航天月桂奖“终身奉献奖。


4





顾逸东

中国科学院院士

航天应用技术和浮空飞行器专家


1964届高三1班毕业生



顾逸东,1946年9月生于江苏淮安。1964年毕业于北京一零一中,班主任是数学特级教师王树茗老师,在校时曾担任学校的校旗手。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他长期从事研究空间工程与技术。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任中科院光电研究院院长,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

顾逸东在中国高空科学气球等应用气球技术领域、载人航天应用等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中国高空科学气球研究的开拓者、奠基者和主要学术带头人,组织指挥了180多次高空气球科学探测和试验,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40万立方米大型气球的国家。他在载人航天应用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创造性地解决了应用系统集成以及科学与工程的结合问题,领导应用系统高质量地、出色完成了五艘飞船全部预定的科学与应用任务。


5




李默芳 

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移动通信技术专家


1964届高三5班毕业生


李默芳,是北京一零一中1964届高三5班学生,班主任是葛孚僧。1969年9月毕业于西北电信工程学院,曾任邮电部传输所无线室主任和主任工程师,邮电部移动通信局总工程师。她长期从事无线通信及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体制、标准、规范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参与或负责移动通信领域多个国际标准、部门标准的制定工作。现任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兼技术部部长,负责集团的技术研究及管理工作,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6位最高领导层成员中唯一的女性。她是全球最大GSM网的技术女掌门。 2001年,在法国戛纳召开的全球第六届GSM大会上,因对电信产业作出的杰出贡献而被授予世界电信组织杰出贡献奖(GSM奖)。2003年,被瑞典皇家工程院评为外籍院士。


6



陈左宁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计算机专家


1974届高二4班毕业生(当时高中学制两年)


陈左宁,1957年10月生于北京。1974年毕业于北京一零一中,班主任是宋瑞桥。毕业于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担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56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共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副主席,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成员。

陈左宁参加多台巨型和大型计算机系统软件研制工作,她参研任务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作为重大课题的负责人之一,参与制定我国研制的第一个与UNIX系统(System V)完全兼容的联机并行的操作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荣立一、二、三等功各一次,并先后获得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杰出青年科学家等荣誉。


7



黄永刚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国际固体力学领域权威专家

1980届高二2班毕业生(当时高中学制两年)


黄永刚,1962年出生,1974~1980年就读于北京一零一中学。初中是1977届6班学生,班主任是傅敬良、苏虹光;高中是1980届2班学生,班主任是唐美珍、刘报国。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1990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2007年起在美国西北大学任土木环境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讲席教授,2015年受聘为西南交通大学名誉教授,主要从事材料中力学问题的研究。

他已在Science、Nature、 Nature Materials、Nature Technology、Nano Letter、PNAS、PRL等顶尖国际学术杂志上发表了220多篇学术论文,先后获得2000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海外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德国洪堡科学家和学者基金等众多荣誉。他还是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或者地区主编。2017年2月,黄永刚因在可伸展电子器件力学及机械引导三维自组装方面的先驱工作入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7年11月28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撰稿人:高建民

知识改变命运

扫描二维码  关注一零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