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驿站 | 如果我们之间只有手机
点击“北京一零一中”关注我们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前面两讲闫老师和冯老师给大家普及了不少知识(点击查看往期),我今天跟大家聊聊天。
小时候读过一个科幻小说,描写未来世界的生活,每个有孩子都有一台机器,能教所有科目,它就放在家里,小说主人公就是一个这么在家长大的孩子。有一天,爷爷跟他聊天:“从前啊,有个地方叫做学校,所有孩子每天都跑去那里,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运动……”哇,小孙子一听不可思议,世界上还有这种地方?太有意思了!
看完这个小说我一直非常纳闷:为什么未来的生活是这个样子呢?现在好像知道答案了——因为新冠病毒,咱们就过上了这样的生活,在家对着一台机器学习和工作。
昨天我在家,听到外边动静很大,是楼下有两个人在吵架。往下一看,连吵架的带围观的大概有七八个人,都戴着口罩,保持着五米以上的间距,此时三月的阳光暖暖的照在头顶,绿化带里迎春和玉兰花尽情的绽放,这两人中气十足、情绪饱满、时间充裕,越吵越带劲,不少邻居都从窗口伸出脑袋,观看得兴致勃勃,这情景好像一场小剧场演出,既有演员又有观众。
其实在这个小区,这种事情难得一见,平时架吵不起来,有情绪没时间,有时间没对手,有对手没情绪。但现在不一样,芝麻绿豆的事,为什么能大吵一架呢?恐怕和这两个月来的居家隔离有直接关系。冯老师讲情绪ABC理论的时候,跟大家说了首先要识别自己的情绪,这不太难,可是自己的情绪从哪儿来的,我们通常不自知。看到别人大动干戈,咱们觉得:“至于吗?那么点儿小事。”其实坏情绪都是累积起来到了一定程度才爆发,就像历史上每次战争的导火索一样,被什么东西激发了纯属偶然,反正是一点就着。吵架的这两位一看就是最近憋坏了,有充足的情绪和精力需要宣泄,虽然口不择言,但是一直理智的保持着安全距离,连口罩都戴的好好的,更不会打起来。
和这两位一样,我们平时都不可避免经常犯“迁怒于人”的错误,有时候确实会造成伤害。这个是需要注意的,怎么注意呢?把我们的坏情绪都憋回去吗?那不现实,搞不好还会反弹。坏情绪和病毒有点像,咱们既然消灭不了它,就得学习和它相处。
要学会和坏情绪相处,我们首先要会调动和激发好情绪。这包括闫老师前边所讲的“提高对幸福的感受力”,我们在课堂上带同学们写幸福日记的时候,要求大家写出自己生活中有幸福感的瞬间,必须真实不得虚构,有的同学写了一条又一条,写得满脸都是幸福感,有的就皱着脸发愁:“真没的写。”还有的同学问:“能写不高兴日记吗?我这方面素材很多。”这让我觉得这个练习真是很有必要,我作为老师也有很多可教的。有句话“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那咱们就从“常思一二”这个词讲起,结合一些具体知识和操作方法教大家。有的同学写的内容很真实,但是感染力不强,比如“我过生日,很开心。”“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很开心。”这种表达比较粗糙,需要加一些描述。经常回忆和分享快乐的瞬间,你传达出的愉快信号就更多更自然,人际关系也会更好。植物有向光性,人有追求快乐的本能。我相信感受幸福的能力是可以训练培养出来的,创造幸福的能力也是。
三年前的心理健康节,我们心理室给当时的初一年级办了一个展览,主题是“晒出我的幸福”,就是现在上高一的这一拨同学。那次是让每个同学传一张照片给课代表,我们收集了以后去冲洗,然后配上同学们自己写的一段话,在报告厅前面展览。当时课代表为了收这张照片费了不少功夫,因为有的人对于把自己照片贴校园里这个事有顾虑,选来选去就找不着一张满意的。课代表们好不容易收齐这个作业,最后展示出来,效果特别棒,报告厅前全年级几百张照片一贴,特别精彩,特别有看头,有满满一冰箱各色美食的照片,有琳琅满目花架的照片,有几个好朋友脑袋凑一起的照片,有球赛瞬间的照片……每个人的幸福都不一样,读了照片旁边大家自己写的那段话,更能感受到幸福是需要回味、交流的。当初拖着不肯交作业的同学,都说看这个展览真是件很幸福的事。幸福感源源不绝,坏情绪的杀伤力就自然小多了,就像苍蝇蚊子,不碍事。
和坏情绪相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是“做好善后”。没管理好情绪,给人造成了误伤怎么办?就得亡羊补牢。咱们反思一下,自己道歉的技术怎么样啊?幼儿园就会说“对不起”,现在是否还停留在这个水平,甚至有所倒退呢?有句话说:“亚洲父母的道歉方式是——吃饭了”,看来亚洲父母都是不搞形式主义的行动派。父母子女不是一代人,有代沟不是谁的错,双方都需要努力。龙应台和儿子有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种族文化差异,为了彼此理解,写出了《亲爱的安德烈》,这个书很值得多看几遍,尤其两代人一起看。还有句话说: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很多家庭内部的摩擦确实是彼此给个台阶下就不了了之,毕竟做饭也是一种实际行动,不算假大空。《家有儿女》、《成长的烦恼》里的家庭生活轻松幽默、笑点不断,现实生活毕竟不是电视剧,一家人朝夕相处,日复一日,不管大人孩子,都有拿对方当出气筒的时候,对于这类误伤,用语言和行动来弥补关系上的裂痕,就是最好的善后,咱们不记仇、不冷战,积极善后,对家里人和外边的人都应该这样。
刚才从吵架说到了坏情绪是如何积累起来让人失控的。吵架的人需要宣泄,那围观的人有什么心理需求呢?这个春节,本来计划的旅行、聚餐、看演出…全泡汤了。没有社交、没有娱乐,而且病毒把我们基本的安全感也弄没了。大家都知道点儿心理学常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里边,从下往上一共五个层次,安全需求可是基本需求,我们现在衣食无忧,但基本需求受到威胁,还是会有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反应的。另外一个需求是“爱与归属”,就是我们的社会需求,此刻也是大大的受到限制。大家注意到了吗,口罩有一个副作用,跟墨镜、面具差不多,戴上它,长相、表情都盖住了,你连熟人都认不出来,居家隔离还有口罩、一米线这些防护措施,使我们处在一种社交剥夺的状态中。这是很影响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所以大家都需要社交、需要娱乐。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会支持系统,是由互相关心支持的那些个人组成的,里边还有几个重要他人,和这个圈子的人保持接触非常重要,否则人就会感觉自己是座孤岛。现在呢,接触是有的,但从面对面变成了屏对屏。这很不一样。面对面的时候,我们处在同一时空,能看到、听到、闻到彼此,能捕捉到最细微的表情和神态,可以坐在教室里用眼角的余光观察对方,也可以在校园里一起向着食堂狂奔,这些“在一起”的体会,屏幕是传递不了的。所以有了手机我们依然会孤独,有种画饼充饥的感觉。我们用微信发出一条信息,然后陷入等待,对方回复之后,我们一边打字一边斟酌:“这是我要表达的意思吗?”“用什么表情合适呢?”这又使对方陷入等待……我们看不到彼此的第一反应,我们不能确定对方是否心不在焉,我们切换着屏幕分散着自己的注意力,我们聊天的热情在等待中一点点变凉……这真是令人无奈又遗憾。
但是我们不必忧虑,人最大的优势就是适应。只要问题出现,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马上就能激发出强大的适应力。我看到很多长辈学着在微信聊天中使用语气词和表情包,小辈们学着钻研厨艺、或者在电线杆上给自己装个篮球框……无论年龄性别,我们都在适应,都在改变。我是当老师的,有听众依赖,平时看不到学生就讲不了课,为了音效,把自己关卫生间里对着墙上的花洒录音,也是一种适应。
今天聊的话题是“假如我们之间只有手机”,想聊的是社会支持系统的远程维护与保养。对于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我们要精心维护保养,就像对待我们的身体一样,它是我们与社会的重要连接,是爱和归属感的来源。它可能包括家人,但和家庭是不同的概念,我们和社会支持系统里的人,是互相守护的关系,既是受益者也是给予者。纵然有千山万水,时空的阻隔,这种连接也会因为我们的努力继续存在。
在远程办公的这段日子里,我对沟通方式的体会比平时更多。同事间要商量事情的话,开视频会比微信群里讨论要好,气氛愉快、效率高。和朋友联络,直接通话也比打字、发语音效果好。视频和通话,能保证双方都把注意力放在这次沟通上,彼此能看到听到,表情、语气等非文字沟通能充分参与进来,参与感、互动感都比较好,但是许多人还是更多采用微信发消息的方式,因为这样做最不打扰对方、心理压力小、可以等对方有时间再看再回,但是沟通的过程就像被打碎的花瓶一样。这种支离破碎的沟通,用来做可有可无的闲聊、处理点小事情比较合适,如果要讨论什么复杂点的问题,和进行一场质量高点儿的聊天,效果往往往不好,还能制造误会和隔阂。除非双方有很高的默契才行。
所以建议大家,对于社会支持系统的远程维护与保养,沟通方式上第一选择是视频和通话。至于担心会打扰对方?那是过于见外的一种想法,要让对方知道:听到你的声音就是这么重要,我就是那个要打扰你也欢迎你来打扰的人。这个时候,就要拿出点勇气和热情来,如果害怕尴尬,可以先想一想自己要说什么,还有万一对方正在忙怎么办。第二选择是发点文字和自己的语音、照片,问候一下对方,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亲近感。这两个做法都很主动,人际关系的维护保养就应该是主动的,聊天的能力也在聊天的过程中得到练习提高。
远程办公这段日子,我的工作任务之一,是和成长共同体的十五位同学及家长保持联络。基于上面的考虑,我决定采用通话的方式。每周在固定的一个时间段里,我给同学们逐个打电话,一开始有点小尴尬,我也在犹豫不知道说什么好。但是很快谈话就自然进行下去了,话题越来越多,交流的内容甚至超过了以前在学校和课堂上。想想看,如果我用微信打字,我发一句“最近过得怎么样?”对方回复一句“挺好。”可能再加一句“谢谢老师关心。”这种沟通真的是难以继续下去。现在变成通话了,还是这样一个内容,我从对方说“挺好”的语气、速度上就能感受到很多这两个字以外的东西,我们拿着电话,听着彼此的声音,能感受到对方全部的注意力都在这里,能想象出对方此刻的表情,这种交流真是顺畅。用微信打字的时候,就算网络正常,因为斟酌和等待的关系,我也老觉得卡。
从情绪到沟通方式,今天就聊到这里了。我们之间也许只有手机,但这个世界不是只有手机,去感受一下2020的春天吧,依然是生机勃勃,自然永远是最大的治愈系。让我们一起给毕业班的同学加油!希望大家都照顾好自己,做有益的事,期待在校园重逢的那一天!
撰稿:张郁茜
编辑:赵诚竹
点亮底部小金花,让我知道你“在看”!
往期精彩内容
· 重磅!一零一中携手北京语言大学!附中、附小诞生,三大看点引关注
扫码关注我们
更多信息在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官网
http://www.beijing1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