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笔|港资开发商的MT文化(瑞安|太古|新鸿基|恒隆)

DBT 地产与远方 2023-11-04

前言:

时间又来到六月底,又是毕业的季节,毕业聚会的酒精还未散去,分手的藕断丝连夹杂着对未来的憧憬和不安,揣着港资开发商MT Offer哦地产新丁也做好了入职看看世界的准备。MT? What are you? 弄啥咧?


文/DBT

今天我们就来八一八这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港资开发商的MT文化。MT全称Management Trainee, 是一个外来术语,是外企里面“以培养公司未来领导者”为主要目标的特殊项目。坊间受追捧的港资开发商基本都有MT传统,例如新鸿基、太古、瑞安、恒隆。

港资在大陆MT项目的源起

港资开发商在港招聘MT的传统由来已久,由于港资开发商基本是家族企业,而家族成员以外的管理层MT出身人士比例颇高,例如,新鸿基地产董事总经理雷霆和中国新天地Philip Wong(最近企业天地出售一事,估计业内接触会比较频密)。尽管是家族企业,但都是上市公司,既然要外聘职业经理人,何不培养自己人做呢,另外家族企业的特色文化融合,这应该是MT制度的原由吧。


左一是Philip Wong,从瑞安建业时期的trainee做到副总经理,后期离开去星美做电影,然后又回来,然后就是瑞安建业CEO直到最近瑞安战略调整,直接升任中国新天地的行政总裁。

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升任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不远了?嘿嘿。

港资北上 风起云涌那几年

大陆招聘MT则是随着港资北上掘金才开始的。受97年香港金融危机影响,瑞安罗老板(Vincent Lo)开始频繁来往上海开拓新项目,长袖善舞,至1998正式拿下新天地地块,之后港资北上已成大局,例如随后2004太古广州拿地(太古汇),2005新鸿基浦东拿地(E18地块,现在的滨江凯旋门)。


内地经商环境文化的大不同,及高昂的港籍员工管理成本,团队本地化也是必然,2001年新天地北里开业,而这一年夏天Carrie Liu刚从复旦新闻系毕业,加入了瑞安房地产的MT Program,代表着国内MT第一批群体进入成长期。

小编做了个不完整调查,对比了下目前市场主流的几个MT Program,有点意思分享下。

港资MT项目大起底

瑞安 - 网络最多元,会玩


说瑞安是港资地产MT制度体系最完善应该不为过,首先覆盖面广,内部三个公司招过MT,瑞安房地产、瑞安建业和现在的中国新天地(独立招聘,各自精彩),然后3年MT项目完成之后还可以进入MC(Management Cadet)的五年养成项目,接受更级别的锻炼(有没RPG的感觉,一关接一关)。如果3年MT之后是AM(助理经理级)的话,5年MC之后是啥,只能靠想象力了,不过MC会有罗老板面试,意味着相中有可能进入管理层啦?

项目培训长度3年,基本会轮2-3个岗位,城市不定(真的定不下来,每个项目开发到年底还是未知数),但其中约半年在香港公司轮岗时间不定。最出彩的应该是Tutor和Mentor制度,Tutor一般部门经理代劳(直接手把手跟着学专业知识),然后Mentor是公司行政管理级别的,一年能见个几次聊聊职业规划和行业视野。(由于瑞安在国内发展较快,很多管理人员外聘,因此有机会接触到公司以外的信息和视野,不至于太封闭。)

留存率3分之一,离职后基本以外资开发商和国内地产基金为主,民企目前无一例,路子比较广可以很野。如果三家公司一起看的话,瑞安系平均一年产15个,2001开始,十年产150个,留存50个,100个散落在市场。

太古 – 自成一派,国际范


太古大陆MT05年开始由太古集团牵头招,地产后来有单独招过一年MT,被集团喝止了。香港体系也是早有,英国体系更早,叫house staff,专招牛津剑桥的,现在大陆香港英国三条线合并了。(八卦一下,听说大陆、香港和英国Package的比例1:2:4,未经验证)。

插播一则短消息:前段时间全民Wework的时候,太古Blueprint红极一时,成为一次成功的营销事件,谁知道整个加速器仅是2个house staff就做出来了(颜值高的牛津剑桥)。


何为自成一派?太古集团主要条线的一把手,包括地产、航空、饮料,都是house staff出生的英国人,做地产前大多做过两三个不同的生意,地产现在的头儿Guy Bradley以前做过太古可口可乐。地产的主要高管是华人,大多地产MT出身。所以公司领导基本是内部提升,不假于人,尽管有部分人可能中间会离开,但是最终还是会回归太古的怀抱,例如成都Hanzhi,上海Clarence。另外一方面,在市场上只有一个太古不可取代,知音难觅,因此对外交流也就相对少了。

国际范何来?项目三年全在香港国际大都会,跟一毕业就落到内地项目公司工地完全不同气质。另外培训项目要求三年内完成港大的在职房地产硕士课程(学费各自承担一半),然后要求第二年都通过CFA Level 1,还没完,5年期左右强制新加坡INSEAD封闭学习(不去不行)。

逼格满满有木有,高冷国际范,也有个问题,如果考虑跳槽,去哪里好。感觉哪里都不合适有木有?(都说技多不压身,敢问何处可报国)

留存率目测2分之一(业界冠军),太古系按平均一年产4个算,自05年算,十年产20个,留存10个,10个散落在市场(绝对珍稀品种,如果你有幸见到太古的MT,就答应了他/她吧…)

新鸿基 – 生猛活泼,能折腾


新鸿基内地2002年就开始有MT,基本按需招聘,培训期一年在香港,然后回大陆跟项目。新鸿基是故事最多的港资开发商,老二老三请走了老大,然后自己把自己也送到别的地方去了。同样,新鸿基的MT也流传着很多美腻的故事。

为毛生猛活泼?Pay低空间小哪里家都一样,但是新鸿基MT小伙伴就可以说走就走啊,别家都是一年走一点,而例如2010年的6个intake已全部辞职(咋怎么就这么不淡定呢)。

当然也有成功的故事,刚才说的新鸿基现在的董事总经理雷霆就是MT出身,另外也有顺利升上Manager级别的案例,主要以上海区域为主,就不列举了。

留存率低于4分之一,而离职的人中出国留学比例高(其他项目基本还没听说,正常的工作之余,还能考GMAT高分和获得名校MBA录取,如耶鲁、LBS等,最终顺利换了职业,和地产Say Bye),另外刚提到2010年的6个intake更是全部离职,渣都无剩(当属最好学和最活跃MT项目)。

粗略计算,自2002年开始,新鸿基系年均产5个,10年累计50个,留存13个,剩下的基本念书转行了,所以也不用考虑了。碰到一个是一个了,金麟级选手,要得起就要吧。

恒隆 – 能量很足,像核弹

恒隆在上海是个有特殊意义的公司,恒隆广场曾经风光无限(现在也不差,就是面临物业老化和与静安嘉里和太古大中里的竞争问题),外地项目后期才出现经营也一般,因此MT基本围绕恒隆广场发生故事。


恒隆香港05年开始招MT,内地06年开始,项目期一年半,香港之后每年招5-6个人 但几乎没有做得高的,之前最高的Manager去年也离职了,离职率很高的说。恒隆的MT基本都流失了,现存在公司里最老的大概是10年进公司的。

知名度最高的MT群当之无愧,恒隆广场的金字招牌一用一个准,业内职业发展都不错。但是确实听到不同声音最多的群体,具体就不展开。感觉某一天如果行业有大新闻,我相信很大程度是从这里发出来的,我对这个有信心。

留存率基本为零,粗略计算,自2006年开始,恒隆系年均产4个,5年下来20号人,全部已经流向市场,造福社会,明天会更好。

小结

行业角度来说对行业规范有潜在提升作用,多些有宏观角度的地产人,做项目多些远见和脚踏实地,少些花哨,电影《Begin Again》说的好,“We Need Vision, Not Gimmicks”。

MT不代表具体人,而是一个群体、一个网络、最后是一种心态。异于本土开发商强调制度、强调分工、强调做一颗勤奋的螺丝钉。只要自己知道目标在哪,自己也可以是自己的MT,对吗?

(欢迎后台留言交流,Anything Anytime)


本号撰文均为原创,根据市场信息编写演绎,图片转自网络,精确信息以官方公告为准,如需转载,请事先征得作者许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