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远方评论 | 太古 地产哲学家的脑袋

DBT 地产与远方 2023-11-04

前言:


今天被太古的朋友们刷屏了,太古公司成立200年,入华150年。别误会,我不是太古蜜,也无意擦鞋。一直很认同,一个同行朋友说的话,其实市场并无绝对好公司,太古恒隆嘉里的港派开发商未必就一定比土产平安万达SOHO好,只是大家服务着不同的客户罢了。每个公司存在一定时间(没倒掉,没被抓)都有其成功的因素,但只有少数公司会有粉丝,太古是其一。


如果说有粉丝的公司都有自己的气质,我会说太古是地产哲学家,而且我觉得很符合以下这位哲学名宿的气质。没错,是奥斯卡王尔德先生,因为他们同样的自恋自我,脑子里都是些令人颤抖的想法。



王先生有句名言,我们都活在沟沟里,但有些人在看星星(有些人在玩泥巴)。We all live in the gutter, but some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and some are 在玩泥巴)。这句话是否真出自王先生在业界存在较大争议,但却很适合来描述我们现在的地产圈,很多公司在埋头玩泥巴(买地卖地,租转售,售转租,毫无新意还不小心玩着玩着就破产),却有些公司总在抬头看星星,他看着入迷,你看着他也入迷。


今天借着《2015太古地产业绩亮点》Video,来看看太古脑子里面究竟在想什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1897ueeeu&width=500&height=375&auto=0


#1 【2015业绩亮点】,只提了4个数据(利润/租金/物业估值/租赁面积),整整三分钟的视频只有二十秒在讲业绩(不要太视金钱如粪土好么!)



#2 【保持领导地位】太古的产品10年做一件也不出奇例如广州太古汇,但2015年两个核心项目都存在重大进展,上海大中里主体完工以及成都太古里顺利开业,收获了市场口碑赚足眼球。这两个项目让市场沉寂已久的太古一下子又出现在全国话题中心,上次还是2011年广州太古汇开业,一晃5年过去。(隐隐感觉到5年再做不出来,就要到墙角抹泪的酸楚!)


#3【别人的目光】太古的项目大家都说好,但是太古不Care,他们Care的是Financial Times,华尔街日报等精英人群媒体的关注和点评。(真的不好说是国内开发商太接地气,还是太古太装13。国内大把项目还在接受搜房网发牌,XX市十大楼盘,最具人气楼盘等等,真的是差别巨大!)


#4【向设计大师致敬】年内将Heatherwick Studio的设计作品引进了PP太古城,作为公共装置与民同乐,Thomas Heatherwick也是伦敦火炬的设计师,在最具号召力的商场引进世界设计大师,这不仅是增加商场影响力,也是整个城市的一次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多少个商场的活动会考虑到对城市的有益影响?还是都只会从预算和简单提升美誉度的角度来考虑活动?我理解目前国内排名靠前的商场也未必做到。)


#5【与客户共享着情绪】Share sentiment with clients,不由得赞叹太古在客户互动方面的领先,一场活动效果如何通过Facebook的活跃记录来表达,而酒店的市场喜爱度用Trip Advisor的好评记录来表达,全部是基于真实的客户反馈来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说句实话,商场活动的费用效率比,目前有哪家是真正做到记录,而通过社交网络和社群平台,除了可以直接将活动的效果和投入成本与正向的反馈挂钩,还可以通过平台搜集负面反馈及时进行客户关系修复。这个作为销售物业出身的所有公司都是弥补不了的,出身不同。只求别总在代替着客户说话,就算是很大的进步了吧)


后记

3分钟视频讲的基本和赚钱没有直接的关系,而这种感觉,就跟小编自己与太古的朋友接触相似,聊专业可以很专业,但是对话聊着聊着就往其他的话题去了;而和其他开发商朋友聊天,如果一开始聊专业,那越聊就越专业(自己变得越来越不想聊),几匹马也拉不回。


视频所呈现的5个特色几乎全是情怀(不挣钱),让太古超脱于一家普通开发商不管是财大气粗不差钱,还是完全是公司气质(历史积淀和团队结构)这都不重要,可以明确的是,市场只有一个太古,就跟哲学历史里也只有一个王尔德一样,自恋得那么自然,为我们送来一丝夏日的清凉。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哲学部分请勿较真。)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欢迎关注“地产与远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