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森 | 中资租下香港中环?

地产与远方 2023-11-04

香港JLL最近有份报告,向中资机构介绍香港的写字楼市场。聊聊现状,谈谈风向。

其中有几个图表很有意思,结合最近DTZ关于大陆各个城市办公楼市场的统计,更有嚼劲。

原版报告限于版权问题,欢迎各位读者自行骚扰相熟的小伙伴。

 

——空置率低,有肉吃——

 

先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重庆、成都、沈阳的业主们在40%的空置率附近苦苦挣扎。有多苦呢?下附Casanova君昨天的吐槽:

  1. 沈阳市场一年全城的净吸纳量只够填市府恒隆广场半栋楼,而按照之前的方案(不知道改没改),这个项目有四栋办公楼……单个项目吃全城的demand都要吃8年……

  2. 成都啊,Casanova之前做的项目,求爷爷告奶奶找代理都找不到,每个月给代理十万月费,人家都不搭理我……(哭)不过奇葩的是,项目上的行政跳槽去了另一个商场项目做招商总监……这市场有多缺人……

  3. 之前重庆新天地,招办公楼租赁负责人,猎头说给一百万呢……不过据说前任只坚持了三个月……


当二三线城市北风那个吹的时候,北京和深圳的业主们已经躺在5%+的空置率上数了半天钱了,这叫全国大大的眼红!

虽然北京深圳未来五年各有五百万平米的新供应量入市(相当于两个多深圳的现有存量),但今年的租金是真金白银的上去了。

老板,不来一发大红包吗?

 

可眼神往南一瞟。

什么?香港才3%+的空置率?!


不是总说香港经济药丸吗?

不是总说香港房价跌了两成吗?

不是总说外资投行都在裁员吗?

你哭着对我说,朋友圈里都是骗人的?


写字楼是就业的缩影,就业是经济的缩影

那到底是谁撑起了香港的经济?

呼尔嘿哟,那是亲人解放军~啊!


且看下图,香港经济与中国的相关性系数,在最近十五年一直保持极高的正相关性。相反,过去曾经能够大力影响香港经济的米国,甚至在最近几年出现了极端的负相关。


嘴上说不要,数据却很诚实嘛。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过去几年,有多少中资企业在香港落户?

 

下图左的企业数量只能做参考。看起来数量增速不高,但每家中资机构的扩张能力都不是盖的。近两年中资机构在香港就业市场上近乎一枝独秀。从外资商行投行里出来多少人,中资银行券商就吃进多少人。

 

下图右的面积占比更能说明这个问题:中资企业在香港租用的面积5年内从不足10%,跃升到20%。而在金融机构林立的中环,占比更从不足20%,跃升到了近40%。现在走在中环街上,听见普通话的概率比听见广东话要高不少。



——买买买——

 

比起租来,买个楼做香港总部好处多多,小编随便举几个:

-      名正言顺实现资金出境

-      命名权、标识权

-      资产升值,拉动公司利润

-      租金这么贵,报表上列为成本吃不消

-      建个食堂呗,香港面食太少了

-      看门的石狮子太丑,去深圳弄俩麒麟

-      大堂养缸金龙鱼吧,风水好


举几个近期成交的栗子:



 

然而,最近大家发现买不着了!

 

市场上放盘确实是少,但倒也不是没有:

长江的李先生拿出了叫价300亿的中环中心,恒基的另一位李先生拿出了好几幢上环的楼。可惜这几栋楼都各有些瑕疵,中环中心卖散了体量略大,恒基的几幢位置略偏体量略小。而且这两位李先生都是香港的老法师,开价钱的时候真是一点都没在客气。

 

另一方面,中资近年似乎也收起了“一掷千金买宝刀”的豪气。2012年农业银行横空出世一个月内拿下总部的气势,好久不见了。当年28万港元/平米创下的最贵纪录,现在看来真是便宜。

售价飚的快过租金这事儿,在大陆天天见。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随着资金出境的收紧,最近中资机构的租赁和收购需求还是出现了放缓的迹象。是晚宴的间隙,还是曲终人散了。


小编的倾向是前者,各位读者呢?

——————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欢迎关注“地产与远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