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asanova | 算算wework赚不赚钱

Casanova 地产与远方 2023-11-04

小编去看过wework啦!


上海延平路的wework7月1日刚刚开业。我们去一窥究竟。简单来讲呢,其实光从硬件上看,真没觉得有多特别。我们逐一道来。


游记

公共区域长这样。没啥特别的。国内做的漂亮的co-working多的是。

鱼缸……其实还不是这项目的三房东wework做的,而是二房东德必干的。个别地方很脏……不知道为啥想到要做鱼缸,维护成本很高啊。

办公区长这样~so so吧……nothing special

标准状态。比service office简单。不配电脑,不配电话。全部自带。可以注意的一点是,工位面积非常小,说明wework还是很精打细算的。

桌子可移动。家具牌子没看见哈~

Telephone room,除此之外还有时兴的booth(卡座)。也没觉得有啥特别的。

服务内容上有点意思,有Boxing Cat的扎啤、(号称是)Seesaw的咖啡,全部不限量全免费。打印有限额,但超出部分很便宜,八分一毛一页,约等于也免费了,基础文具也都是免费领用。会议室有额度,与传统商务中心一样的套路,超过时间很便宜,35美金一小时,便宜过商务中心太多了。总的来说呢,性价比超高,各种商务中心的杂乱收费,在这里统统没有。


厕所长这样~

还有淋浴(跟残位在一起),据说卫生间各种洗漱用品连牙刷牙膏都配好了,也免费。很周到呢!不过小编看到,


每层楼男厕2个小便斗2个厕位,女厕3个厕位。总计514个工位,平均每层257个,上厕所是不是经常会排队?


发些不太好的。才开张没几天,这卫生工作真是……不过据说因为是周末清洁频次减少的缘故。打听了一下,保安保洁全部外包。其实这么小的场子,外包并不好做,将来点多了,或许会好些。


总体来说,生意看上去还不错,毕竟才新开了一个多礼拜。对外号称出租率80%以上,现场看,实际工位使用可能在五成左右吧。人员管理上,一个center自雇5个运营人员。Wework的销售和运营主力都来自于其他商务中心,都是熟手。感觉wework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人,丝毫不盲目。并没有像国内同行那样,吹得厉害,背地里却根本不知道客户在哪里。


一些基础信息我们罗列一下:

价目表:


产品:

  1. 活动工位hot desk(最便宜,敞开区域,18个,2000/月)。

  2. 固定工位dedicated desk(一个小房间,14个位子,散租,次便宜,2950/月)。

  3. 包间(其实就是传统商务中心的产品,一间间租,但计价按照房间内工位数量算)。

租期:也跟商务中心差不多,一个月起租,最长一年。还是比较传统的。

工位密度:延平路两层总计大约GFA 3500平米,实际上有514个工位,因此平均6.8平米一个工位。还算节俭!这点值得赞扬。租金成本一定是这类业态最重的成本来源。工位密度就等于成本密度啊!最近有新site夸张到在center里做健身房、SPA、瑜伽,以为卖点,小编只想轻轻翻一个白眼。


言归正传。一边看,小编心里盘算着怎么挣钱。(要是真好挣,咱也搞一个呗~)


收入:

514个工位,如果满租每月预算收入160万。(别问我怎么知道的,这数字没错就是了),平均租金3200/工位/月


实际上商务中心由于租期短,周转空置率会比较高,略微保守一点按80%出租率算,那么每个月的营业收入大约在128万,单方收入12元。这个数字,意味着,如果这个场子租赁情况比较健康的情况下,大约每平米的营业收入数字。


支出:

房租:延平路这房子,是德必作为二房东改建的,在市场上的成交价格大约6-7块。考虑到德必自己的成本也不便宜,我估计给wework也不可能有多大折扣,算6块吧(含管理费)。50%的基础租金成本也与市场上商务中心的成本近似。


运营成本:服务内容超过了传统商务中心。绝对不低,大概会有多少呢?我们猜测并罗列一下:

  • 人员成本+保洁保安:15万/月。

  • 公用事业费:10万/月。

  • 社群福利的开支应该不便宜吧?(比如啤酒咖啡,据说每周都还有一些派对、免费早餐之类的):10万差不多吧?

  • 其他杂项,比如市场营销、物料损耗、维修维护等等,估个5万/月吧。

合计40万/月,单方运营成本差不多4块钱。


同时,据说这个装修全部按照美国标准,成本控制并不好,单方5000-6000。如此一来,就算按10年折旧,每天都得摊到1块5!


所以,算数做一做,还剩多少钱?按单方算,12-6-4-1.5,还剩5毛……就算我们估得不够精确,无论如何是没有什么大赚头的。一个不小心,销售不给力,成本没控好,就亏了。


那么这摊生意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秘诀应该是这个。Wework自己的APP给的感觉就像是wework所有会员内部的Linkedin,固然用户人数会比Linkined少很多,但黏性却会大大增加。Community Manager在带我们看项目的时候提到,“我们全球有7万个会员,你可以在上面发布各自需求,比如你看这里有个要在纽约找活动场地的。打比方说,如果你需要去美国开拓业务,wework就可以简单的帮你找到在美国做各种事情的服务商(都是我们的会员),比如注册的、市场的、销售渠道等等等等。”


实地看了wework之后,我最大的体会是,可能这个确实并不是一个办公空间的生意。而是类似于一个电商要开线下实体店做O2O,wework的办公场所,其实是类似于一个线上会员制Social App的线下实体店?因而人家才会有这么高的估值(且不论估值有没有泡沫)。


而从这个思路出发,重要的指标应该有以下几点:

  1. 网络规模,由此带来的社群规模。因此啊,急速扩张的中国co-working们,记得开了场子得实打实填满啊!一定要有用户,而且特别要关注高品质用户规模。

  2. 社群活跃度和会员黏性。其实闭着眼睛想,社群或者用户规模最大的是什么?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电信公司啊。但是为什么他们没法做社群的生意?核心要件就在于活跃度和黏性。社群现在是一个时髦词汇,无数人想靠这个词圈钱,但提高活跃度和保持高黏性却似乎非常非常难。据说wework在美国也没啥特别的做法,只是利用人群聚集的优势,每周五晚上happy hour,免费喝酒,老美一喝high了就出感觉了……这个在亚洲人身上估计行不通,那么wework会有什么高招吗?

  3. 网络多样性跨区域网络,横跨五大洲、联系你我他。所以我理解wework在上海、香港、首尔、以色列、阿姆斯特丹、柏林等等地方布点,绝不仅仅是因为看好这个地方有多大的市场空间,而是为了充实他本身网络的多样性,由此可以带来的更多社交化学反应。因而,真的只要不亏钱,就应该继续上海这样的城市扩张。按照这个思路,wework应该很快会开拓大陆其他主要城市特别是北京、深圳。我们可以拭目以待,看看我们对于wework策略的猜测是否正确。


花絮:

有个好笑的,在wework看见一家公司名字叫 SANPEI(请用拼音朗读)。


——————

心存高远,脚踏实地

地产与远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