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军每日一案:随想集(之四)

2017-11-25 张学军 学军每日一案



随想集(之四)

 

 

 

我在上一期随想集中说,出庭律师在情绪控制,情感坦诚,忍受挫折、偏见和误解的韧性上,必须比常人高出一筹。文章发出来之后,引起很多律师的共鸣。其中有位律师公开发表意见,说她很认同这一点,并矢志心如磐石,不可转移。我通过知产圈子的研讨、评选等等活动,多少知道这位律师平素就是一位专业、聪慧、坚韧、有成就的人,对于能够引起她的赞同,心里很感动。

我们的司法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共同体建设等等,肯定还存在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长期深耕细作。与其整天怨天尤人、指手画脚、谩骂批评,不如静下心来,反躬自省,从自己开始,从最繁琐又最难迅速出成绩的日常工作开始,一点一滴做起。

 

 

在上一期随想集中,我还说起在国内现有体制下,由法院自己从法学院校毕业生中培养法官,无法像律师和企业法务一样从企业内部深入了解行业的发展由来、利益分配机制和真正需求。有读者留言,说感谢我承认法官的不足。

其实,之所以会不断反省自己的不足,是源于恐惧。我承认自己内心深处有一种随时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担忧,深怕有哪一次、在哪一个案件中把事实和法律弄错了。一旦判决发布,对于当事人来说,纠错成本太大;对于自己来说,错误将不可逆。

我相信我的大多数同僚,也都有与我相同的心情。

这种恐惧,绝非担心所谓的终身负责制,我相信终身负责的追责是需要满足相当的要件的,不会轻易责难一个基本上完成了职责的裁判者。

这种恐惧,是源于内心的良知,它高于一切外在的要求和压力。

 

 

固执己见与坚持真理之间,往往就是一线之隔。

一个人要坚持真理固然不容易,但要保持耐心和开放的心态去倾听不同意见,放下所谓的个人权威和自尊去从善如流,则难上加难。

 

 

有的工作是谋生,有的工作是情怀,有的工作是理想。

冷暖自知,一切无非选择。

但是,千万不要因为自己是谋生,就觉得别人的情怀与理想都是虚妄虚伪的。

 

 

有人温润如玉,有人凌厉如刀,有人绵里藏针。

可有的人,却无论如何也难以概括和描摹。这种人可以最温和最客气最周到,也可以最坚定最坚持最坚韧。

 

 

价值观多元,会造成寻找方向的困难和行动的迟缓。然而,价值观多元,也有利于避免行为之偏颇和极端。

 

 

局面直播东京女留学生遇害案中受害人江某的母亲及其室友会面全过程,场面令人心碎,不由落泪。

无论对于涉案的谁,都是一个悲剧。

有人主张,应当追究刘某的法律责任。可我觉得,这个案件中没有单纯的善恶。现在假定刘某出于害怕锁死了门(这个有待警方的证词,由法庭最后确定)。我们做一个调查,问10000个女学生,若是你当时在门里面,你会不会开门救同学?若是8000个人不加粉饰、出于真心的回答,我会救。那我们即使没有这样的现行法律,也应该呼吁立法,惩罚类似刘某这一类行为。相反,若是8000个人回答:我不敢。那即使有这样的法律,也是违背人性本性的恶法。

以我一直以来在法庭见到的世间百态、世道炎凉,我敢肯定现在网上和朋友圈里一大半以上声讨刘某的人,面临同样的处境,不会比刘某做得更好。这就是人之本性: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发声是安全的;以身饲虎救人于危难却只有少数英雄做得到。

有一些公号,其中不乏一些有影响力的公号,向江某的母亲喊话,鼓励、呼吁她不要原谅刘某。有一些公号,更是赤裸裸的煽动仇恨与报复。

这些话语,不过是将这位悲剧母亲的伤口撕裂得更深更大,使她更加无法放下,毕生都会生活在悲伤与黑暗之中。正如她一直想见刘某,在公众舆论压力下,她们终于会面了。可是当她见到之后,她释然了吗?她一直在浑身发抖,极度悲伤、迁怒和仇恨。她最后跟刘某说的一句话是:你走开,从我面前走开!她拿着刘某保存下来的受害者一个小饰品和一沓照片说:你(刘某)玷污了江歌的东西,妈妈给你(江歌)洗干净。

公众和这位母亲都在等一段话,等刘某说:我是恶人,我是贱人,我卑鄙无耻,我听到外面在杀人,我因为自私害怕把门锁上了。

哪怕这就是大家所要求的真相,这段关于真相的话能够让江某复活?能够让江某不受十刀之伤痛?能够让心碎与愤恨的母亲从此与这个恶人”“贱人及其家人冰消前嫌、微笑面对前路?

刘某果真如此说的话,除了让广大看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俯瞰他人,从而对自己日常的卑微、与生俱来的自私可以稍作释然之外,对这位母亲的悲伤与绝望,起不到任何疗效。

正是仇恨与报复,制造了悲剧。正如刘某的前男友陈某,因爱生恨,因不肯原谅,才执刀相向,波及无辜。

但愿悲剧不要从一个人身上,蔓延到下一个人身上。

 

 

我们很多人的一生,都会经历爱人离去的心碎,理想破灭的灰暗;又或者是贫苦困顿,疾病缠身,甚至是亲人的永别。

往往拯救我们的,不是朋友的劝慰,哲人的思想,伟人的教诲;而是早上初升的太阳,盛开的玫瑰,丝绸一般佛面的春风,向天空伸展的大树,又或者孩子无邪的笑容。

自然会用它的大美,用它特有的声音和影像提示我们:要活下去!我们的生命源于自然,归于自然,万物的来去都有它自己的时间。

 

 

在一个以招收港澳生为主的大学的研讨会上,我碰到一个特殊的学生。他因为读了我的公号上一篇小文章,觉得深有同感,所以特意过来向我自我介绍认识一下。

这位目前在大学读研究生的学生,听口音应该是香港人,已经白发苍苍,背着双肩书包,依然生气勃勃。他告诉我,自己10岁就开始出来社会打工,现在已经退休,终于可以衣食无忧,生活富足。因为退休有了时间,他决定用余下的人生岁月,进大学研读法律。他说,习大大号召依法治国,但是街上的普通市民其实并不懂法,他读法律硕士的目的,就是要在毕业之后,向普通市民普法,这样中国才有可能真正迈向法治。他还告诉我,能够进入大学,在图书馆里看书,对于他来说,是这一生中很幸福的事情。

短短的交谈,他所流露出的对大学、对法律的感情,深深令我感动。

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过,人生其实没有意义,你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我想,如果自己写一些小文章还有什么意义的话,就是能够通过这些文章,认识像这位学生这样的人,听听他们至为感人的故事。

而这位学生,也在他退休之后,赋予了自己的人生新的意义。

 

 

据悉,遥遥领先这个词,也位于虚假宣传并被诉1个亿赔偿之列了。

问题是,不让说遥遥领先,那要怎么说?适度领先”“微微领先”“有点儿领先”“领先些许

有朋友说,不是不让说遥遥领先,是要拿出权威数据证明遥遥领先。但是,遥遥要如何与权威数据形成唯一对应关系呢?对于大千商品,各门各类,要针对每一类商品确定n个数据范围,来确定何谓遥遥、何谓一点儿、何谓些许

听朋友说,已经有广告说率先突破xx啦。这个说法,科学是科学了,但美学呢?

汉语是一个词库庞大,暗喻明喻借喻、反问借问诘问以及夸张等等修辞手法丰富的,美丽多姿、魅力无穷的语言,如果让广告文案变为科学数据报告,这不仅是对汉语的戕害,更是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制庸俗化的表现。

对广告文案搞文字狱,表面热闹实质无聊甚至有害,但愿司法不要参与其中,随之起舞。

 

十一

 

相信很多人去观摩日本茶道,都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觉得一口茶而已嘛,结果摆足姿势、翩翩起舞的弄半天,还没喝到嘴里。

就我浅显的见解来说,我理解茶道不是给口渴的人解渴用的,它是人类在饱暖之上的另外一层需要,属于文化的范畴,讲求的是仪式感。

什么是仪式?抛开那些繁琐的社会学书籍的描述,我觉得《小王子》说得最简单也最本质,“它使某个日子区别其他日子,使某一时刻不同于其他时刻”。

你要去见自己心爱的人,需要先花上半天时间淡扫峨眉,浓点朱唇,理云鬓,贴花黄。因为这半天的装扮和等待的心情,这一天的会面就格外的郑重其事,也就成了长久的回忆。

我们要过年,需要提前半个月洒扫庭除、储存年货、装饰客厅、给全家老小特别是小孩子准备新衣新鞋;需要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净身净头,拜各路神仙,拜祖先,给亲友拜年。因为这每年一次的仪式,我们的日子才不会日日相同而重复,我们需要以偶然的不同去熬过那些重复、平淡而又艰辛的日子。

法庭每一次的开庭,也都有固定的仪式。仪式象征的,是国家强制力的权威,权威的基础,是基于两照之间的不偏不倚的公平。开庭之所以要有仪式,就是要宣示它是与街头巷尾、家长里短、田间地头的日常生活完全不同的一种行为和活动。而参与其中的,都是国家专业菁英人士,所以需要昂头挺胸、举止端庄、行为规范、言语精准得体。

一直以来,我们的法院、律师行业管理机构,又甚至是法学院,都欠缺一门重要的课程,即法庭礼仪课。所以我们有的法官会穿着法官袍配波鞋,会在袍子下摆露出花长裙去开庭;我们有的律师会把律师袍像日本武士袍一样裹在身上,会用PRADA夸张的花丝巾配在律师袍里面。使庄严肃穆顿时变得滑稽唐突。

我们需要仪式来表达喜爱、庄严、敬重、秩序,我们需要仪式来给平淡赋予意义。

 

十二


一边是如梦似幻的大show,满场横飞的大腿,三十万人民币一张的门票;一边是黑暗狭窄的楼道,冲天的大火,19个瞬间死于非命的外来劳工,300元人民币一个月的房租。

对比的强烈固然令人感慨和难过。可是狄更斯早就说过了:“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事实上,我相信无论在什么时代,经济发展到何种程度,都会梦幻内衣大秀与黑暗狭窄公寓并存。任何感慨与同情、难过都是廉价的。我们唯一能做的,是逐渐建立一种能够最大程度缩小这种差别的良好制度。

列侬说“I hope some day you’ll join us ,and the world will live as one”。时至今天,艺术家的梦想依然是梦想。而这个梦想拷问每一个人:

我们的一生,是要为所有人“live as one ”奋斗,还是为自己能够成为“大show人群”奋斗?


十三


相信每个人的生活,都曾有过霎那即永恒的体验。

与心爱的人相聚的那个下午,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个早晨,怀抱初生孩子的那个黄昏;医生第一次步入手术室,律师第一次步入法庭,老师第一次走上讲台,表演者站到聚光灯下......

回首前尘,我们会发现自己只记得那些狂喜的时刻、与心碎的瞬间。相反无数个不痛不痒,周而复始的漫 长日子,是怎么过去的,却再也无法忆起。

所以我很怀疑“平平淡淡才是真”这句话,为何那么多“真”都湮没于无形,而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锥心之痛与欣喜若狂,才组成人的回忆、构成活着的证据呢?

所以,终其一生,我们都应该敢于追求,并无惧失去。


 

 

 

记于20171121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或作其他任何形式的使用。经许可转载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姓名。





(反馈信箱:crabtreezhang@qq.com ,欢迎提供典型案例线索,更多资讯请长按下图二维码收藏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