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百年初心 汲取奋进力量 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何明
★ 编者按 ★
建党百年,百年荣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
在此重大历史节点上,学界需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百年体育伟业的初心和规律是什么?建党百年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与阶段特征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是什么?为进一步推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发挥体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人类健康幸福中的重要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基于此,本刊以“建党百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为主题,约请我国14所高等体育院校的党委书记开展专题研究。14篇专题研究成果以笔谈的形式刊登于本刊2021年第6期,分3次在本刊微信公众号重点推出。
本文引用格式
何明.坚守百年初心 汲取奋进力量 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贡献中国智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1, 45(6):14-16
坚守百年初心 汲取奋进力量 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首都体育学院 何 明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这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也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使命。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自 19世纪末诞生起就始终遵循着“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的发展”的宗旨前行。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求索奋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带领全国人民通过发展体育事业尤其是奥林匹克运动,与世界人民开展了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往活动,在交流中消除隔阂和误解,在互鉴中携手发展前行,共同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1
以体育促进思想觉醒,实现民族独立与救国图强
1917年 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著名的《体育之研究》一文,集中阐述了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强调体育的作用在于“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使人“身心并完”,并主张改革传统教育,发展体育教育,走救国救民之路。《体育之研究》不仅反映了青年毛泽东对西方现代体育的理性借鉴和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科学扬弃,更代表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的体育观和对体育的重视与思考。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引下,唤起民众对体育认知的觉醒,关注和帮助工人争取体育权利,启发和教育青年强健体魄、磨练意志、承担使命,将体育运动普及到苏区、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广大工农群众、学生和军队中,在中华大地上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众化体育实践。通过发挥体育对于改善国民体质、重塑民族性格、振奋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动员起千百万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2
曲折发展中的中国体育,艰难探索奥运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就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改组重建了中国奥林匹克组织,积极参加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但由于当时国际奥委会内部个别领导人蓄意制造“两个中国”,1958 年中国奥委会被迫中断了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在这之后的21年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始终未曾放弃实践奥林匹克理想,结合中国国情走出了一条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为基本方针的体育发展道路,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教育逐步标准化和规范化,体育场馆设施有了较大改善,国际体育交往空间得到拓展,中国奥林匹克事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稳步向前。20 世纪 50 年代末,中国运动员就已经全部刷新了 1949 年以前的全国纪录。到 1965 年,在各类竞赛活动中打破全国纪录6300 多次,在游泳、田径等项目中 142 次打破和超过世界纪录。
1979年,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奥运模式”以解决国际奥委会和其他国际体育组织的涉台问题,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在改革开放大幕开启之初,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不仅打开了中国体育走向国际舞台的大门,更为中国全面融入世界铺平了道路,而有了占世界 1/4 人口的中国的加入,也使得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
3
中国体育深化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交融
改革开放的大潮势不可挡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从1984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到 20 世纪 90 年代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等重要法规和纲领性文件,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同频共振。中国人的思想不断解放,体育事业发展思路不断拓宽、发展机制不断被理顺、发展动力不断被释放,中国体育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姿态实现了空前发展,与国际体育全面接轨,与奥林匹克运动实现了全方位接触、交流、融合。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跻身金牌榜前三甲,中国体育健儿们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成为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最生动的诠释,激发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信心。中国奥林匹克教育与研究工作逐步深入,全球第一本全面系统的《奥林匹克运动》教材由中国学者编写并付诸高等体育教育实践,奥林匹克教育在青年学生中深入开展,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称之为“创举”。对发展中国家持续提供国际援助,一座座中国援建的体育场馆在亚非拉国家拔地而起,奥林匹克杯成为国际奥委会对中国国际主义精神的最好肯定。推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奥林匹克竞赛的方式走向世界,“武术”一词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正式用语,东西方文明实现跨国界、跨时空的交融。
“开放的中国盼奥运。”亚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后,1991年中国首次参加了令世界瞩目的奥运会申办活动,但最终以2票之差失利。《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评论员文章《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第一时间向全世界和全国人民传递出党和政府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决心和对奥林匹克内涵的深刻理解,展现了大国形象、责任担当和文化自信,为 21世纪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实现更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4
汇聚五环旗下,共筑同一个梦想
2001年,北京获得第 29届奥运会举办权,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实践、对自身前进道路的思考与抉择浓缩于“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办奥理念,将奥林匹克理想与中华文明相通的文化内核浓缩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用奥林匹克的语言求同存异,在中华大地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舞台倡导建设和谐世界”,为奥林匹克注入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源自中国古代哲学的新内涵,使奥林匹克价值体系更具世界性、普遍性和多样性。正如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在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 25周年时所说的那样:“人类必须吸收古文明遗留下来的全部精华,用以构筑未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圆了中华民族的奥运梦想,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为中国和世界留下了独一无二的永恒“遗产”。7年间,北京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清洁能源、场馆、运动装备以及自主创新技术广泛应用;奥林匹克教育在 4亿青少年中深入开展,百万志愿者的微笑成为北京的“新名片”,尊重自然、自主创新、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人文”“科技”“绿色”更转化为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首都北京长远的发展战略。
5
筑牢人文基石,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又成功举办了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南京青奥会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情。中国也逐步开启了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和发展体育事业,重视奥林匹克运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北京获得 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中国将首次点燃奥林匹克的冰雪圣火,北京成为世界首个“双奥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来之不易、意义重大,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契合。”冬奥梦交汇中国梦,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与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思路高度一致。作为《奥林匹克 2020议程》颁布后第一届从筹办初期就开始全面规划“奥运遗产”的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正在努力树立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及区域发展良性互动、共赢发展的新典范。
人文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重要基石。教育人、培养人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任务,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正是基于对《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积极践行,对奥林匹克运动核心价值的深刻认识,对后奥运时代推动奥林匹克教育在奥运主办城市持续开展的深入思考,设立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作为永久性的教育研究机构,传承北京这座世界首个“双奥城市”留下的宝贵人文知识遗产,成为《北京 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的重要内容。2020 年 2 月,国际奥委会正式批复,依托首都体育学院建设的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成为中国奥林匹克教育研究推广的“国家队”,也成为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第一个人文知识遗产。
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因势而生,符合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需求,契合北京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体现了中国高等体育院校的责任和担当。“加快建设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已被列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将成为直接参与冬奥筹办、传承冬奥遗产、挖掘奥运资源、推广奥林匹克教育和普及冰雪运动的独特载体,努力探索中华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融合发展之路,为持续传承奥运遗产和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全面推动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公众号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官网
网址:www.styb.cbpt.cnki.net
微信:stxb1959
电话:021-65506286
邮箱:xb@sus.edu.cn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清源环路650号
邮编:200438
感谢您支持!欢迎您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