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百年发展特征及启示//朱传耿
★ 编者按 ★
建党百年,百年荣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
在此重大历史节点上,学界需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百年体育伟业的初心和规律是什么?建党百年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与阶段特征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是什么?为进一步推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发挥体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人类健康幸福中的重要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基于此,本刊以“建党百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为主题,约请我国14所高等体育院校的党委书记开展专题研究。14篇专题研究成果以笔谈的形式刊登于本刊2021年第6期,分3次在本刊微信公众号重点推出。
本文引用格式
朱传耿.中国体育百年发展及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21, 45(6):22-24
中国体育百年发展特征及启示
南京体育学院 朱传耿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体育事业经历了百年发展历程,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之路。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从“体育救国”到“体育兴国”,再到“体育报国”,直至当前“体育强国”新阶段,中国体育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不断彰显体育运动的价值和体育精神的力量,为推动经济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1
中国体育百年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1.1 “体育救国”阶段(1921—1949年):启蒙革新
清末鸦片泛滥,国力锐减至衰。甲午战争落败后,中国人被西方列强讥讽为“东亚病夫”,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需要。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经过28年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中国共产党人看到了体育对增强民族体质、提倡武风、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新的体育思想,中国特色化的体育发展之路开始萌芽。1917年,青年毛泽东忧于“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现状,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强调要把个人锻炼、体育运动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1919年之后,李大钊、陈独秀、恽代英、萧楚女等人在“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下,将体育运动普及到劳苦大众之中,号召青年学生为改良萎靡的民族状态、增强民众体质,积极开展体育活动。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发展,中国体育发展呈现出军事化、群众性的特征,“体育”与“救国”紧密结合在一起。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成立“赤色体育会”,将体育与军事技术训练、政治任务相结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全面推动军队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活动开展。例如:1936年成立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设立多个单项体育组织,举办了多届运动会,为培养军事体育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毛泽东、贺龙等革命领导人“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在延安积极带领群众参与体育活动,形成了“虽偏僻乡村也有了田径赛”的火热局面。这一时期,以军事体育活动为核心的体育工作改善了人民的体质健康,提升了军民的革命战斗力,为中国革命和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1.2 “体育兴国”阶段(1949—1978年):改造创建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在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压力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性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热潮,完成了“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围绕改善衰弱的民族体质、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进行了初步探索,逐步形成了“锻炼身体、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体育发展基本方向。1949年,第一届全国体育工作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提出了“为人民的健康、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国防而发展体育事业”的工作方针。1952年,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同年,贺龙在中央人民政府运动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指出,“体育工作必须积极为国家总路线服务”。
在完成对旧体育改造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参照苏联经验,通过建立健全各级政府体育管理职能部门,建立准备劳动与卫国制度,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组建优秀运动队,建立体育学校等措施,在管理体制、国民体育普及、体育专门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新中国体育走上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之路。据统计:1953—1956年,全国共举办了6 000多次县级以上运动会,打破全国纪录1 300多次;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登顶珠穆朗玛峰;1961年,中国乒乓球队勇夺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桂冠。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中国体育发展规模和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一个缩影。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体育走过了一段曲折发展的历史。在这一时期,初步探索的中国体育始终与国家基本发展路线相协调,在鼓足国民干劲、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状况、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3 “体育报国”阶段(1978—2012年):改革创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不断推进“翻天覆地”的富国大业。立足于人民健康、民族强盛、国家荣誉和综合国力提升的需求,中国体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198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确定了竞技体育优先发展、带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决策。各部门、各行业坚持全国一盘棋思想,调动各方面办体育的积极性,在各级学校和厂矿企业开展了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国体育事业开始步入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发展道路,“国家办体育”逐步向体育社会化、市场化发展转型,“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重点抓提高”向“各类体育均衡发展”转变。
以“举国体制”为核心的中国体育事业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成为和平年代“为国争光、报效祖国”的写照,鼓舞着一代国人投身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时代精神。1984年,许海峰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极大地振奋了国人。1981—1986年,中国女排连续5次问鼎世界冠军,创造了世界女子排坛第一个“五连冠”壮举,顽强拼搏、团结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超出了体育范畴,全国各行各业掀起了学习发扬女排精神、为民族腾飞和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奋斗的热潮。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彰显了中国竞技体育实力,极大激发了民众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在这一时期,崛起于改革开放、走向世界潮头的中国体育给予了中国社会极大的奋斗激情,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4 “体育强国”阶段(2012年至今):全面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并将在21世纪中叶实现“惊天动地”的强国大业。为全面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即以自身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引领世界,同时助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体育强国目标。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回顾了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奋力追寻体育强国梦的历史进程,强调了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从国家层面明确了什么是体育强国以及具体目标和相关政策,对未来30年中国体育发展进行了战略谋划。
新时代的中国体育开始围绕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统筹推进体育改革与发展。“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群众体育发展取得新成效。竞技体育以奥运备战为重点,不断引入新理念、探索新模式,从单一管理向“多元治理”转变,从“奥运争光体育”向全面发展体育转变,从“以金牌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体育产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调整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体育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体育市场主体,在促进体育消费中不断提档升级。
2
中国体育百年发展经验启示
2.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体育从启蒙革新到改造创建,再到改革创新,直至进入全面提升新阶段,其百年发展历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体育思想及其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带头参加体育活动,有力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2.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建党100年来,从群众体育跨越至全民健身,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全面发展始终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相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体育事业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2.3 坚持为国家中心任务服务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直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体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始终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统一,成为增强人民体质、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载体。持续挖掘体育的综合作用,促进中国各项事业发展,是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2.4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之路
从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性体育活动,到采用举国体制优先发展竞技体育,再到推动体育全面发展,中国体育在探索发展中走出了一条与国情相结合的特色之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公众号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官网
网址:www.styb.cbpt.cnki.net
微信:stxb1959
电话:021-65506286
邮箱:xb@sus.edu.cn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清源环路650号
邮编:200438
感谢您支持!欢迎您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