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尔眼科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生态链,国际化科研平台促眼科翘楚辈出

只提供干货的 眼视光观察 2023-06-27

家住长沙的海荣小朋友,这学期收到了一个新礼物——“云夹”。这个仅6g重的全球首款智能可穿戴近视防控神器,成了近视200度的小海荣戴在眼镜上的“好伴侣”。


最近位于南昌的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入了套新的人工智能诊断系统。患者眼部拍完片后,智能诊断系统能进行阅片,出具诊断结果和建议再远程传送给医生确认。眼科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生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今年8月,国务院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调整为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更聚焦科技事业的发展。这对未来中国前沿科技创新将有重大促进作用。


“云夹”、人工智能诊断系统……作为这些高科技成果的研发方,爱尔眼科一直非常重视科技创新的发展。


近年来,通过成立“两院”(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湖北科技学院爱尔眼视光学院);“三所”(爱尔眼科研究所、爱尔眼视光研究所、爱尔角膜病研究所);“两站”( 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在“产学研”已成体系之际,爱尔眼科“科教研一体化”实现了飞跃式发展,涌现了众多前景可观的科技项目和成果。然而,这些成果背后,既离不开团队和个人的付出与努力,更离不开爱尔科技创新体系的支撑。

 

开启年轻学子的梦想征程


82年出生的樊华来自山西,身形纤瘦却目光坚毅,这是她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作为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首届博士生,毕业之后,她成为爱尔眼科上海医院的一名眼底科主治医师。她说,爱尔眼科是她筑梦之地。

 

2018年6月,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2018届毕业典礼在长沙举行。图为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院长唐仕波教授为毕业生授予学位证书。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由“双一流”大学中南大学和爱尔眼科联合开办,自2013年成立以来已累计招收200余位眼科研究生。

 

高度近视眼研究是樊华攻读博士期间的重点研究方向。樊华博士师从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学分会副会长、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院长、爱尔眼科研究所所长唐仕波教授。在导师的指导下,依托爱尔眼科广州、深圳、长沙三家医院的临床支持,并使用国际最先进的OCT仪器以及其他的特检设施,樊华成功主持了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眼内压与蛛网膜下腔压力差对高度近视后巩膜形态的影响”,并顺利毕业。


樊华从眼睛深部结构和眼球相关组织方面入手发现了一些与高度近视相关眼底改变的相关因素。“目前,研究还在进行中,希望未来我的研究成果能对降低高度近视性眼底疾病的发病率做出贡献,从而真正为高度近视患者带来福音。”


回首读博的4年时间,樊华感慨自己收获了太多成长。“这4年以来,我的课题、临床均是在导师唐仕波教授的指引和帮助下进行的。除了为我指明方向,悉心教导,唐老师也给我发展新思想的自由,并竭尽全力提供条件去验证我的想法。”


此外,依托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的平台,樊华平均每年参加2-3次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并发言。在临床方面,白内障和玻璃体切割的实验室学习让她熟练掌握了超乳机及玻切机的操作,对于动物眼的相关手术操作练习更极大提升了她的临床手术基础。

 

2018年8月,樊华荣获“上海市长宁区十大杰出医务青年”称号

 

凭借出色的个人表现及医院推荐,这个刚入职爱尔眼科上海医院不到两年的年轻医生荣获了“上海市长宁区十大杰出医务青年”。今年,樊华申请了多项科研项目,而以她个人命名的巾帼创新工作室也在申请流程中……“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临床工作,爱尔眼科为我提供了太多的机会和帮助。同时,我的视野也大为拓宽,能接触到国际上最前沿最先进的学术临床新技术知识。”

 

助力青年医生实现梦想腾飞


美国当地时间4月30日这晚,对于蓝卫忠博士而言,注定是个不眠之夜。由他作为核心成员所在的科研团队主导的全球近视眼大数据多中心研究项目正式启动。近视眼研究“户外活动”理论奠基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Ian Morgan教授表示,这是近视眼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标志着中国科研团队在国际近视眼学术舞台的崛起!

 

2018年4月30日(美国当地时间),全球首个由中国研究团队—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团队主导,并使用中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产品“云夹”作为关键实验设备的近视眼大数据多中心研究项目在夏威夷正式启动。来自全球12个国家19支科研团队对全球6大洲3大人种的近视眼大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有望阐明人类近视眼环境因素的致病之谜。

 

80后的蓝卫忠两年前加入爱尔眼科,担任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硕士生导师及爱尔眼视光研究所副所长。加入后,作为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副组长、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导杨智宽教授团队中的骨干力量,蓝卫忠参与完成了“云夹”的研发,而基于“云夹”大数据采集功能的全球近视眼研究项目也如愿启动。


对于一名青年医生而言,这些极有可能需耗费十数载才能完成的科研成果,他仅用了两年而已。而作为国内优秀青年学者,蓝卫忠也先后荣获“2017年近视防控科研创新年度人物”及“2018年长沙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硕士生导师、爱尔眼视光研究所副所长蓝卫忠副教授近期荣获“2017年近视防控科研创新年度人物”、“2018年长沙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

 

“我觉得我很幸运。一是能将近视眼防控这个兴趣作为事业来发展;二是爱尔眼科这个平台对个人的事业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助力与加速。”2016年,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先后获得临床医学博士(Dr. Med)和神经科学博士 (PhD of Neuroscience)学位后不久,选择加入了爱尔眼科,成为爱尔大家庭的一员。


“科学研究是需要不断探索的,不太可能一次就取得成功,重大的科研创新更是往往需要在不断的试错中突围而出。”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董事长陈邦曾表示,学术研究是爱尔眼科不断做强的必由之路。“董事长的这番话是促使我加盟爱尔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爱尔眼科的科研机制非常灵活,科研环境也轻松、自由,能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兴趣并发挥自己的优势。”蓝卫忠欣喜地说道。


除了机制灵活与优良的科研环境,爱尔全球科技创新孵化基金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据蓝卫忠介绍,“云夹”的初步构想早在十几年前就由导师杨智宽教授提出,然而一方面受制于当时的工程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受制于既往的固化体制以及研发资金,导致产品一直未能成型。但爱尔眼科却能利用其平台的资源优势,迅速在国内找到契合的工程技术团队合作,并通过科技创新孵化基金完成“云夹”的科技成果转化。 


2016年9月,爱尔全球科技创新孵化基金正式成立,爱尔眼科首期出资1亿美金,围绕精准医疗、移动医疗、人工智能、医疗大数据、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等在内的眼科及视觉科学领域的创新成长型企业或项目开展投资、孵化。

 

“科研无捷径,一步一个脚印。青少年近视眼是一个关系民族和国家未来的重大问题;‘云夹’的面世仅是为解开近视眼环境致病机制提供了一把钥匙,未来还必须继续努力,希望能为人类近视眼研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蓝卫忠微笑着看向远方。


打造科技创新生态链为患者提供中国眼病诊疗方案


“爱尔眼科正在全力打造一条科技创新生态链。”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院长、爱尔眼科研究所所长唐仕波教授表示,生态链的一端从以临床导向为主的基础研究开始,中间包括临床转化研究,临床新技术及方法的应用研究与临床多中心研究,末端通过爱尔全球科技创新孵化基金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形成产品并推向市场。


据悉,爱尔眼科目前正在开展的基础研究包括:视网膜变性性疾病视觉损伤机制及保护、干细胞诱导分化及应用、眼科疾病基因功能及应用、眼科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的研发与应用等方向。


此外,依托爱尔眼科遍布亚、美、欧三大洲,300余家医院,超2000万庞大病例库,爱尔眼科还积极开展多方面的临床多中心研究。例如针对ICL手术长期安全性、有效性而开展的大样本临床多中心研究等。“我们希望通过着力构建这条完整的科技创新生态链,推动我国眼科医疗行业迈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发展。”唐仕波教授强调。


2015年爱尔眼科研究所成立,累计投入5000万元,引进国际上最先进实验设备和技术,拥有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及形态分析实验室。

 

科研经费是打造科技创新生态链的基础和前提。据悉,爱尔眼科内部设立了专项的科研基金。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爱尔眼科共获批各类项目近200项,集团资助科研基金课题100余项。近5年来,集团共发表学术类文章近700篇,SCI/Medline期刊收录150篇,获得专利17项,参编、主编50余本学术专著。


人才培养是构建科技创新生态链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我们希望能为行业培养和输送各方面的眼科人才,既有临床医生,也有科研人员,更有临床和科研能力兼具的复合型高端人才。”据唐仕波教授介绍,爱尔眼科正着力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学历教育(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湖北科技学院爱尔眼视光学院);非学历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眼科亚专科临床培养)及精英教育(“千人计划”、“博才班”)。


2017年爱尔眼科正式发布“千人计划”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计划从2018年开始,面向全球引进和培养1000名具有培养潜力的骨干医生。将采取手术培训、管理培训、出国交流、学历教育支持、科研支持及创新创业支持等多种培养方式,帮助医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018年9月,爱尔眼科正式启动“博才班”项目,计划从2018年开始,每年面向全球招募具有眼科学硕士学位的优秀眼科人才,实行全日制脱产3-5年学习,培养方式将参照公开招考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由具有“双一流”高校博导资格的爱尔眼科体系内专家担任导师,培养既精通临床又擅长科研的临床科研复合型高端人才。


除了重视自身人才的培养,爱尔眼科还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眼科专家加盟,更有如中科院杨雄里、苏国辉院士为首的学术泰斗作为爱尔眼科的荣誉教授。


同时,将通过与以国际眼科理事会(ICO)、新加坡国立眼科研究所、Bascom Palmer(巴斯康·帕尔玛)、Wilmer(威尔玛)、Doheny(多希尼)为代表的眼科机构建立全面合作机制,真正打通国际合作资源与渠道。


2018年3月31日,爱尔眼科与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SNEC)、新加坡眼科研究所(SERI)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备忘录,双方将在学术科研、人才培养、技术转化等多个方面展开纵深化密切合作。

 

“中国有全世界最多近视眼人群与庞大的眼病患者人群。我们希望通过开发‘云夹’、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启动全球近视眼大数据多中心研究,与中科院、陆军军医大学联合开展视网膜变性性疾病研究等等,让我国拥有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眼科医疗技术成果,从而为更多的眼病患者提供中国眼病诊疗方案!”唐仕波教授如是说。


若想了解更多爱尔眼科“博才班”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


通讯员 | 屈慧莹(爱尔眼科医院集团)

值班编辑 | 邓爽  总编 | 张玲

合作/投稿邮箱 | Lynnzhang326@126.com


相关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