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重磅!中国动力谷“3+3+1”为什么变成了“3+5+2”?

2017-12-11 株洲市企业服务专线



 备受瞩目的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胜利落幕,洋洋万言的全会报告,在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基本现代化的新征程。

      全会报告中,一个小变化引进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动力谷产业体系由原来的“3+3+1”(即发展轨道交通、航空、汽车动力产业,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动力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变成了“3+5+2”,其中“3”是指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三大优势产业,“5”是指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2”是指陶瓷、服饰两大传统产业。

      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株洲·中国动力谷建设领导小组,以“3+3+1”产业为主导,掀开了中国动力谷建设的新篇章。时隔8个月,产业体系的扩容,是否意味着中国动力谷建设的战略布局有了新的变化,又或是市委对动力谷的潜在内涵作了更深层次的谋划?带着诸多疑问,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动力谷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市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刘海宾。


释疑

        刘海宾告诉记者,市委提出“3+5+2”中国动力谷产业体系新构想,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国内顶尖智库的建议。在党的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之际,10月25日,市委书记毛腾飞参加了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行的株洲·中国动力谷国家战略课题组工作调度会。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中航研究院航空经济研究所的国内顶尖专家汇聚一堂,为中国动力谷融入国家战略献计献策。与会专家认为,动力谷是一个战略性、产业性和生态性概念,既包括核心产业、关联产业,也包括支撑产业和动能转换产业等。株洲打造中国动力谷,要充分考虑自身产业实际,尽可能将优势特色产业都纳入进来,用自身的品牌实现整合、拓展和融合,在大战略、大政策中整体推进产业生态建设。同时,作为一个谷,应该是一个城市群、产业群,既包括主打动力产业,如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产业,又包括引领动力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也包括民生动力产业,如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还应该包括动能转换产业,如陶瓷和服饰,这是株洲舍弃不掉的两个产业。整合这些本地的优势、新兴和特色产业,打造一个全产业、全区域的“谷”生态,这才是中国动力谷要融入国家战略的核心要义。

        二是武汉光谷的经验启示。2001年“光谷”概念正式提出后,光谷从 “1”(光电子信息产业)开始,先后经历了“1+3+1”产业体系、“5+2”产业体系、“五谷一心,四区八园八产业”的发展过程,光谷产业内涵不断丰富,光谷产能不断扩容,发展来势愈发稳健,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6年,光谷高新企业数量占湖北省的34%,高新技术产值占武汉的68%,占湖北省的29%,企业总收入达到11367亿元,已成为湖北省乃至全国开放发展的高地和中西部崛起的重要一极。回顾“光谷”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我们认为,以优势产业的高度集聚和关联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带动人力、科技、资金、物流、信息等要素高速聚集,才能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迈向产业发展互生共进、生产要素协同融合、发展动能接续有力的良好发展局面。株洲“5+2”产业正是这种全生态产业体系的集中体现。这是我们的后发优势,必须牢牢坚守和充分发挥。

        三是来自中国动力谷成功实践的底气。今年来,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连续刊发专题报道,点赞动力谷,中国动力谷成为闪光的名片,影响力迅速扩大,与深圳无人机、武汉“光谷”等被视为中国制造“新版图”。通用机场、北汽二工厂等竣工投产,两机重大专项、轨道交通城等加快推进,全球首列虚拟轨道列车在株洲问世,12米纯电动智能驾驶客车在株洲首发,中国动力谷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市委全会提出“3+5+2”产业新构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生动实践,也是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实施工业“1093”行动一脉相承,体现了建设“中国制造2025长株潭衡示范城市群”试点城市的核心要义,更与省委、省政府打造工业优势新兴产业链的要求实现了无缝对接,有效地将国家战略、省里部署和株洲实际进行了融合创新,明确了株洲新时代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合力,为融入国家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读

   

        刘海宾解释,株洲·中国动力谷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是产业概念。将“3+5+2”即十大产业整体纳入中国动力谷建设,契合了株洲产业实际,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的决心和底气,更重要的是明确了新时代株洲产业的发展方向,那就是以产业集聚为目标,以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为手段,实施强链、补链、延链行动,着力构建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条,加快推进生产、创新、配套等要素集聚,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发展。

        其次是地域概念。中国动力谷核心在市区,但不限于市区。所有产业的龙头企业,在全市都有布点,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一条线,衍生为一个产业链,成为一个增长极。虽然目前有的产业链条还不完善,但只要发展,全部都在中国动力谷的空间范围内。因此,中国动力谷的地域概念,是以市区为核心,涉及整个市域的大空间概念,“五城五基地”是最好的诠释。随着动力谷建设的加快,还有可能出现新的产业新城或工业小镇,这些都是中国动力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力谷核心产业的延伸。

        第三是生态概念。建设中国动力“谷”生态,契合了株洲以丘陵为特征的地理概念,彰显了市委、市政府集聚全市资源厚植产业优势、构筑产业生态的决心。中国动力谷在推进产业集聚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其辐射和带动效应,努力打造“阳光”充足、“气候”宜人、“乔木”林立、“灌木”丛生的全链条、全地域、全生态的动力之都,真正形成一、二、三产业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产业发展生态,既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又能共享发展成果,还能达到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

谋划

   

        最后,刘海宾告诉记者,株洲·中国动力谷建设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这只是刚刚开始。按照新的战略布局,今后还将立足长株潭,瞄准东中西,对标“光谷”、无人机,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从新型制造业体系打造上着力。以制造业提质增效为主线,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发展深度融合为突破口,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全力构建中国动力谷的产业发展新生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资源整合,构建有利于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的环境和要素支撑体系,推动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化转型,加快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第二,从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构建上着力。以服务于产业链发展需求为目标,构建从“基础研究→工程化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商业模式创新”的创新链。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强化企业和科研院所两大创新主体,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提升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迅速在本地转化。

        第三,从人才支撑体系健全上着力。发挥人才作为创新第一资源的核心作用,加大院士、博士后等高端人才和海外人才引进力度,推进本地专业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创新型企业家及领军型人才的培训和培养新机制,弘扬企业家精神,着力打造现代企业家群体,为人才的创新创业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第四,从政策保障体系配套上着力。加强领导强势推进,整合资源共同发力,放宽非公有制市场准入机制,提高市场服务能力,支持壮大行业协会、商会等各类专业服务机构,着力打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创建新型外经合作模式,创新贸易管理和服务体制,推进通关服务便利化,加大企业帮扶力度,打造政企合作平台,支持和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来源:株洲日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