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旅行分三层,你在哪一层?

2018-03-16 👉 富书

你有没有特别努力地做过一件事

女孩,才不要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你的形象,就是你的阶层


作者:宋清辞富书签约作者),来源:富书(ID:zhongchoudushu),转载请加fushunamei


主播:宇夕

主播荔枝号:夏宇夕(FM1816582)

如果不了解人生,是没有没办法好好旅行的。


前段时间和一位好友见面。


他刚刚从印度旅行归来,我就问他:“这次旅行你都收获到了什么?” 

 

他说:“这次旅行信息量太大,你得容我整理一番。”

 

朋友在出发前和我说过,这次旅行是跟随一个佛学内观团队进行的印度旅行,意义和普通旅行不可同日而语。


他认真地说:


这次旅行给我的感触真的很大,我也不知从何说起,就给你说一个小故事吧。


在我们随行团中,有一位叫老石的大哥和我特别聊得来,他从零三年上大学开始就当起了背包客,先是走遍中国,然后行走世界。


在他这十几年来的旅行生涯中,他经历了不同的旅行阶段,或者说是旅行的三个层次。

01

 走马观花型:我遇到了你,却不了解你

 

老石大学的时候,租了一辆车自驾去西藏。


参观了一个每一位游客的必看景点——布达拉宫。


我当时被震惊了,那么壮观,那么雄壮,那么奇特。在那样一个地方,在雪山上的一座宫殿,它不像是人建的,而是像从天空中落下去的。


进入宫内,我很兴奋,但当我踏出布达拉宫的那一刻,下去之后回首望去,有莫名地失落。


这样一座艺术的圣殿,我只是见了他一面而已,我不了解当初为什么要建立,也不知道它对我的生活有怎样的意义,我只是见了景点一面,然后就走了,仅此而已。

 

老石的自驾旅行相比跟团游已经很好了,更多人的旅行状态是: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停车拍照,回家什么也不知道。


多少次旅行,我们像赶鸭子一样被赶来赶去;


多少次旅行,我们憋到膀胱炎却不得不等着停车,到臭气熏天的公厕上厕所;


多少次旅行,我们听着导游的威胁加忽悠,不得不入手一堆不需要的“工艺品”;


多少次旅行,我们在景点刚下车,就被告知只有五分钟的拍照时间,五分钟后车上集合。


于是,旅行变的异常煎熬,照片却一张不能少,每到一个景点,听到的不是有人在讨论景点有多美,而是相机和手机的咔咔声。

 

难怪朋友会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离景点10000公里,而是我就在你面前,却还隔着一台手机。


《花开半夏》里有这样一段话:“旅游和旅行的最大区别在于,旅游仅仅是用双脚与眼晴,而旅行还要带上灵魂和梦想。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用脚走过,用眼睛看过,用相机记录过就是旅行,其实那不过是旅游而已,走过了,看过了,然后就忘记了,它不会在我们心中留下任何痕迹,只是让我们在朋友圈多了一个炫耀的谈资而已,这就是旅行境界的最底层

 

02

博古通今型:我了解了你,却无法融入你

 

自从老石从布达拉宫回来,他就吸取了上次去西藏准备不足的教训,于是他延迟了去敦煌的计划,开始整理关于所有敦煌莫高窟的资料,从壁画、经书、再到文学,从历史、地理,再到建筑。


每天一个小时,直到五个月之后,他认为自己整理好了,于是就背上行囊,出发去敦煌。


“那一次,我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每一幅壁画都有了生命,每一件雕塑都有了故事,我通过它们,了解历史。”


那时候的老石觉得自己收获了很多,因为他和身边的许多朋友是不一样的,每一次的旅行都有非常大的收获,他叫这个层次为“知识型旅行”。

 

我的发小小梅,从初中起就特别喜欢文学和历史,她能在我们读言情小说的时候啃晦涩难懂的《红楼梦》,在我们对着历史课本昏昏欲睡的时候饶有兴致地翻看《史记》和《资治通鉴》。


高考填报志愿,她填了四个历史系和一个考古系,然后,拉着我进行了一次毕业旅行——北京故宫。


说实话,我就是那种走马观花型的,到处走走转转,喊几句“哇塞”,拍几张照片,觉得就可以了,毕竟故宫很大,逛一天才能逛的完。


但是她拉我进了一间展厅,里面是清朝粉彩瓷器展。


她一件件展品细细观看,然后对我说,这件清乾隆时期粉彩梅瓶,这里怎么好,那里怎么好,绘画的技法如何,神韵在哪里......说实话,我听得昏昏欲睡。


但她说了一句话点醒了我:“难道你到故宫就是为了打一圈,然后拿一堆照片回去吗?这和你逛新百广场和长安路有什么区别?


是啊,很多时候去旅行,亭台楼阁、青山绿水倒成了配角。


我们能记住的不过是在哪里找了几张美照,在哪里吃了几餐美食,我们的收获就是在旅游景点购买的廉价而粗糙的纪念品和满身的疲惫和风尘。

 

小梅后来入院进入了一所很牛的大学读历史,大学期间她走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文物,了解了更多的故事。她说:


旅行是书本知识的延伸,我在读书的时候,明白它的原理,知道它的故事,却没办法真正了解它们。但通过旅行,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几张照片而已,每一次旅途前,我为它读的书、做的准备,都像是一场精美和盛大的宴会,我享受这个过程。如此,才不枉旅行的意义。

 

03

 心心相印型:我能够感受到你的气息

 

在第二阶段的老石其实满心欢喜,认为自己找到了旅行的真谛,但印度之行却使他又一次觉醒。


这次旅行之前,我都在‘知识型’的旅行状态下沾沾自喜,到佛祖授经的竹林精舍时,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渺小。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和景物是合而为一的。竹林精舍虽然已经破败不堪了,但我和它之间却似乎有了连接,一种心的连接。


老石远远地看到竹林精舍,没有走近,没人讲解,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那是竹林精舍的时候,他就有了一种流泪的冲动。


这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以前,不是景物带给我的东西太少了,而是我的认知,限制我能从中收获的东西太少了。过去,我以为了解了知识就是了解了一切,却没想到它经历几千年的风吹雨打,千万万人的顶礼膜拜,岂是仅用书本上的东西就能了解透彻的?但当我们真的能把心沉静下来,细细体会当下这一刻的时候,旅行也就有了价值。

 

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世界上的另一个我》。


2012年,一位90后小伙,骑着一辆长江750挎斗摩托车进行了一场环球旅行,目的是寻找和他一样生于1990年10月5日的人。


他走了两年半,足迹有一万三千多公里,旅途中经历过痛苦,也享受过快乐。


他找到和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了吗?


当然找到了。


但我认为,他的旅行并不仅仅因为这些和他同日出生的年轻人们而变得精彩,相反,他的旅行本身就充满了意义。

 

片中有这样一段话:“你曾走过的每一个片段都是一部电影,以同样的人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找到理想自己的同时,你有想过另一个自己此时在做什么?


这个小伙名叫杨帆。


他在13岁时骑自行车穿越了2200公里的川藏线,从成都到拉萨;


他的18岁成人礼横渡琼州海峡;


19岁时,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在黑暗中奔跑》;


22岁的时候,他开始了环球旅行,寻找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他的旅行不是为了显摆,也不是为了纯粹活得新知,而是希望通过旅行,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好的生活。

 

杨绛说过:“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旅行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没有没办法好好旅行的,旅行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旅行,用旅行所得去生活吧。

 

04

 旅行境界不同,认知层次不同

 

江一燕是娱乐圈里一位有名的“旅行者”。


她曾经的梦想不是做什么大明星,而是当一名“旅居作家”,行走于天地之间,品味世间百态。


她也会拍照,也会留影,但她的照片里,不是随便拍下的景点照,也不是故作可爱的剪刀手,而是恢弘、磅礴、大气的一幅幅巨作。


《国家地理》杂志曾经把唯一一个属于女摄影家的奖项颁给了她,而她也只是淡淡地微笑。


她曾说:“对我而言,最理想的旅行状态是‘旅居’。如果单在一个地方待两三天,找不到当地的‘味道’,要多住些日子,品尝那里的食物,行走在街道巷弄间,与之交融。”


江一燕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姑娘,她拍电视、拍电影、拍广告,她也玩音乐、玩摄影、默默地在乡村支教。


她的旅行也没有那么多外在的原因,有一次接受访谈时,被问到“你为什么喜欢旅行”时,她说:“我觉得我的心一直都是行走的,这种行走更多的是一种感受,不管你在家里还是外面,你都不听地在感受这个世界。”

 

遵从自己内心去旅行,这样的旅行是生动而有意义的。


然而,有些人为了旅游,做的事却匪夷所思。


曾经有一个新闻,一位大学生为了买手机和旅游,向校园网贷平台借了一万多,后来因为换不上款,又像另一个平台借钱,最终高利贷令他背负了十几万的债务,大学生自己惊恐,他的家长更加焦虑和痛苦。

 

同样是旅行,有的人能通过它找到生命的意义,而有的人不但令旅行本身变得毫无价值,还把自己折腾得焦头烂额。


这两种不同的旅行状态,其实是认知层次的不同。

 

认知层次越高,越明白自己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他们能够遵从内心的需求,去追寻生活的美好,探索旅行的意义。


他们明白,世界这么大,去看一看能增加自己的见识,陶冶自己的心性,体会不同的人生,而不是人云亦云,趋之若鹜地跑到“人家说的”或“旅行必去”的景点,拍一大堆照片后,在失望和疲劳中回到自己的家。


最底层的旅行,是为了旅行而旅行。


第二层的旅行,是为了求知而旅行。


最上层的旅行,是为了生命而旅行。


不同的旅行境界,就是不同的认知层次。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流浪者,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志,旅行必须流浪式,否则便不称其为旅行。”


之所以要“流浪”,是因为只有流浪能够忘却固有的一切,真正融入到当时当地的环境之中去,流浪过后,是心智的更加成熟。

今日互动话题

说说你的旅行好习惯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宋清辞,富书签约作者,有着两个宝贝的90后宝妈,在瑜伽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十年有余吗,瑜伽、跑步与写作的忠实爱好者,坚持每月读书五六本,写作十来篇,人生信条是低成本做人,高逼格做事,简书@清辞轻词。本文首发富书(ID:zhongchoudushu),百万新中产生活学院

原创不易,随心打赏

 赞赏 

商务合作微信:fushusz(备注品牌),微博@富书创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