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启蒙系列序言:即使是一粒沙子,也该是一粒有灵性的沙子

2015-11-23 陈丰 资中筠

先父陈乐民先生临终前正在写一组“启蒙札记”。他在最后的笔记中写道:“人老了,有时难免想到死;兴致来了,便立即觉得肯定那一刻还远得很。现在写‘启蒙札记’,已完成了二十四篇,还要继续写下去。也许直到‘那一刻’到来,怕也写不完。写出来的东西,有谁看?说不上来。这真叫只求耕耘,不问收获。”

“那一刻”比他预期的时间提早了。他写了三十几篇札记,陆续发表在《万象》杂志和其他刊物上。这些是他阅读启蒙思想家之后产生的一些思想火花,是关于启蒙的散论,是他尚未来得及正式启动的新的工程的前奏。

他在《在中西之间》中的一段话也许最能说明他为什么把启蒙作为他的终极关怀,在此摘录下来:

“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多年了,变化和进步是人所共见的;谁也没有否认这成绩。然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仍然需要教化、成为现代化的享有自由的文明人。有的人反驳说:我们难道不是‘文明人’吗?我不愿对这反驳加以反驳。但是我确实无法否认,举目四望,我们这个民族还是多么现实地落在时代的后面。鲁迅所指出的‘国民劣根性’,我们改了多少?越是反顾中西两种文明史,越是深切地体会我们的历史缺少了若干个关键时期。历史是不能责怪的,但它可以使人明白,使人不糊里糊涂地过日子。或许我们还需要两三个世纪的“启蒙时期”来实现自我改造,特别是改造我们的人的基本素质。因此,虽然已写了二三种关于文明史的书,这个文明史的工作,我还需不停顿地做下去。因为确实地,有许多空白点,我要在有生之年把它们补上去。其中之一,我最想做的,就是把‘启蒙运动’时期琢磨得透些;把这个时期的全过程、它的社会背景、它的精神、它在欧洲的影响,弄弄清楚。我常想,我个人连沧海一粟都够不上,大浪淘沙,我什么也不是,何苦费这个劲呢?然而,人来到这个世上,又念了些书,懂得了些知识和道理,起码应该有良知,有一种对人世和社会的天然责任感。即使是一粒沙子,也该是一粒有灵性的沙子。”



陈乐民作品《在中西之间》

多些“有灵性的沙子”,至少可以抵挡物欲横流带来的沉渣泛滥。

本文作者陈丰,资深版权人,新经典文化副总编辑。陈乐民先生与资中筠先生之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