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启蒙系列之七: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015-12-25 陈乐民 资中筠


这些日子在写“启蒙札记”时,时常想到一个人,他是李慎之。不知不觉他已经走了五年了。一个人撒手而去之后,活着的人每每觉得时光过得特别的快。他生前最后的十几年写了许多文章,特别神采飞扬,好像他一辈子也没有写过这么多,这么痛快。之所以想起他,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最后几年常常要提到“启蒙”和“五四”,说余生都要为中国的启蒙做些事情。至于来世么,他说要做个中学教员,编“公民课本”,教“公民课”,那也还是属于“启蒙”的事业。谁都知道他是个忧国忧民忧天下的人。对于自己的社会和民众,他特别感到愚昧的可怕和可憎。

他很知道我对“启蒙”的痴迷,从来不赞成那些否定“五四”精神的言辞,所以常谈论这方面的话题。记得舒芜先生写过一篇《回归五四》,差不多时间,他也写了一篇,题目叫《回归五四,重新启蒙》,后来又写了一篇《回归五四,学习民主》,谈鲁迅、胡适和启蒙。鲁迅,我所尊者也;胡适,我所重者也。不论他俩有什么见解不同,都是“五四”精神、启蒙精神的先锋。没有他们这样的人,中国至少在知识界里便没有光亮。在后一篇文章,李慎之写道:“什么是启蒙?启蒙就是以理性的光芒照亮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的黑暗。”

李慎之对“五四”运动有句评语,我在他的文章里好像没有见过。他似是说“五四”的作用是对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只擦破了一层皮。那没有说出的意思,是还要深入下去、持续下去,才能触及旧文化的顽固的筋骨和细胞。旧的东西是很顽强的,它在不同时期可以僵而不死,可以死而复生,或者借尸还魂。

最近,有位朋友问我:“启蒙”包括哪些内容?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问题。如说某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某事有“启蒙”意义,等等。这都是正面的,泛指“从糊涂到明白”的过程。近几年有一种从反面看“启蒙”的声音,大可怪异,大体来自所谓“后现代”的特殊思维。他们说今天是何等时代,还要“启蒙”作甚?他们似乎把什么都看得很“明白”了。更有甚者,竟有说“启蒙”的思维,以理性为基准,发展下去会走向“专制”和“独裁”!我倒真的从“明白”变“糊涂”了:明明是通向自由和现代化的“启蒙”,怎么反倒通向了“独裁”呢?我不想弄“明白”这类有如病人发烧时的谵语,我还是认“死理”:康德说,启蒙就是从一切“迷信”中解脱出来;黑格尔更进一步说,启蒙与(盲目的)“信仰”是对立的,具有“真理性”。我们的严复说他翻译西书是为了“开启民智”。这些都是说,在这些古人的思想里,“启蒙”是前进性的,是推动先进文明的。在我国, “五四”以后一路下来,历经沟沟坎坎,进进退退,但是不能否认,中华民族的命运必定押在是否“从糊涂到明白”的进路上,而不是相反。

人类的历史,从远古到如今,归根到底是人类“从糊涂到明白”的进程史,是持续的、反反复复的“启蒙”史。我不是所谓的“文化决定论者” (启蒙该属于“文化”吧),世上没有哪一个单项的东西可以“决定”一切。然而我确实非常担心:缺失了文化,社会和制度会怎么样?没有自由精神的民主制度能否成立?且不要对所谓文化问题那么冷嘲热讽、那么厌恶吧。我们真的需要精神的、思想的营养。在我们迫切需要制度的改革的时候,“文化”是逃脱不了责任的。

李慎之这一辈子实在坎坷,没过上几天好日子,政治运动耽误了他几乎大部壮年岁月。当他有可能稍微做点事情的时候,已经接近老年了。在社科院当所长、副院长的那些年,他用了全部力气投入工作,要补回失去的时间。退下来的十多年他的光彩充分发挥出来了。他的天赋和阅历使他对世事洞若观火,他的责任心、使命感叫他不能丝毫忘怀国家民族的命运。他的思想长了翅膀,年轻、有力、敏锐而执著,那样具有批判性和前瞻性。他拼了命似的为民主自由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成长而鼓呼。一次他说,他每篇文章都是经过一番“动心忍性”写出来的。

我因为正在弄“启蒙”的材料,所以想到李慎之也就只联系到他对中国启蒙的期待和信念。实则他关注的事实在太多,到了晚年,一切事关民族苦难和对未来的悬念都积郁心中,一发不可收拾。他在76岁的时候,写了这样一段“自述”,抄在下面,以纪念五年前离去的这位“启蒙思想家”:

我还是一个胆小鬼。80年代,我虽然也在若干全国性的学会当领导,出席各种学术会议,高谈阔论,但是并不敢写什么文章,原因只是因为心有余悸,怕让人抓住把柄。90年代开始,有时也敢写点文章了,然而瞻前顾后,不敢尽词而且一年顶多也不过一两篇到五六篇。因此至今还没有出过一本文集,虽然倒也时时为别人的文集写序。现在的计划是:到80岁的时候,写一篇《八十自述》,再把近年来的文章编一个集子,也算是活了一辈子的纪念。我虽然历来主张学有宗旨,但是因为自己学无专长,写作范围十分散漫,不成体系。只有一个大体上的中心,即总是为中国的民主自由呼号。这是来源于在中学时代受康德的一句话的影响:以提高人的地位为平生志愿。

这段不算长的文字,完整地反映了他的晚年,也可说是一生的写照。他差一年没有活到80岁,因此没有按计划编成自己的文集(幸好他身后好心人为他编辑了文集)。他的文章的读者老中青都有,可谓不胫而走。尤其是散见各地的青年人,由于读他的文章而受到启蒙和启发的,不知有多少。

此所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陈乐民

2008年4月中旬于京中芳古园陋室


回复#启蒙系列之一#,可阅读:康德论启蒙--读康德《何谓启蒙,答复这个问题》

回复#启蒙系列之二#,可阅读:理性.人性.文人

回复#启蒙系列之三#,可阅读:闲说“伏尔泰与中国”

回复#启蒙系列之四#,可阅读:狄德罗的“沙龙随笔”

回复#启蒙系列之五#,可阅读:卢梭是怎么样一个人?

回复#启蒙系列之六#,可阅读:思想巨人约翰.洛克

回复#爱国系列之一#,可阅读“爱国的坐标“

回复#爱国系列之二#,可阅读“百年中国“人”

回复#爱国系列之三#,可阅读“历届留学生与报效祖国"

回复#爱国系列之四#,可阅读“小骂大帮忙“新解

回复#爱国系列之五#,可阅读“国家”的含义

回复#“财富的责任#,可阅读新书《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义》相关文章及书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