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技巧 | 如何评论一本书

2017-04-26 生命之光读书汇

微信号:生命之光读书汇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免费订阅』


编者按


这一期分享一篇介绍如何评论一本书的文章,文中提到,评论前要先理解,“不读懂,不妄评”;评论时要有“有理有据,求同存异”;评论还需要表达出来,“说出来,写下来”。小编补充了艾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相关的两段文字,作为阅读参考。在许多读书会、读书小组等活动中,评论书中的内容都是非常重要的项目,希望本期的内容对你参与读书活动有所帮助。


如何评论一本书

作者:轻阅读编写组

[摘自《如何阅读一本书》,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01]


被动型的阅读者往往在了解一本书的内容、从中获取知识或思想之后就停下来了。事实上,读完、读懂一本书并不是阅读的终点。在读懂之后,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评论。

评论是阅读的必要步骤,或正面或负面,都是对作者最基本的尊重,也是对阅读效果的一次检验。有时候无法对读过的书籍进行评论,比否定一本书还要糟糕,因为那样相当于白白浪费了阅读的时间。“读书四问”中的第三个问题正是要对书籍进行评论,这是一项严肃的工作,需要认真对待。




主动阅读的四个问题

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

[摘自摘自《如何阅读一本书》,商务印书馆,2004.01]


主动阅读是比较好的阅读,而且是需要努力,而非毫不费力的阅读。但是我们还没有将主动阅读的核心作个简要的说明,那就是:你在阅读时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的问题。

有问题吗?没有。只要是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阅读的艺术就是要以适当的顺序提出适当的问题。关于一本书,你一定要提出四个主要的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你一定要想办法找 45 32903 45 14939 0 0 1603 0 0:00:20 0:00:09 0:00:11 3276 45 32903 45 14939 0 0 1448 0 0:00:22 0:00:10 0:00:12 3276这本书的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逐步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的关键议题来。

✎ (2)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你一定要想办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声明与论点。这些组合成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

✎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除非你能回答前两个问题,否则你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在你判断这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须先了解整本书在说些什么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书,如果你又读得很认真的话,你会觉得有责任为这本书做个自己的判断。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够的。

✎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这本书给了你一些资讯,你一定要问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这位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吗?如果这本书不只提供了资讯,还启发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关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议,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这四个问题,总结了身为读者应尽的义务。前三个,与人类语言的沟通天性有关。如果沟通并不复杂,就用不着做出大纲来。如果语言是完美的沟通媒介,而不是有点不透明,就用不着诠释彼此的想法了。如果错误与无知不会局限真实或知识,我们也根本用不着批评。第四个间题区别讯息(information)与理解(understanding)之间的差异。如果你阅读的读物是以传递讯息为主,你就要自己更进一步,找出其中的启发性来。即使你被自己阅读的东西所启发了,你也还要继续往前探索其中的意义。




不读懂,不妄评

有一本名为《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亨利·希金斯著)的书,书的原名直译为“怎样真的谈论你没读过的书”。这本书事实上是一本文学评论性质的书,介绍了许多容易成为话题的文学作品,作者的意图是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这些作品。可是,书名这句话却引出很多关于“谈论没读过的书的技巧”的讨论,已然成为关于社交技巧的讨论了。

未读而评,与撒谎有何区别?我们可以为了话题而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却不该为了话题而对一本书妄加评论。如此自欺欺人的态度,在阅读中是不可取的。

在没读完一本书时,不可轻易评论这本书。如果这样做了,就像和人对话时忽然打断对方的话一样不礼貌,而且会影响对话、沟通的效果。如果只是走马观花看过一遍,尚不能讲出书中大意,也不宜对书籍进行评论。因为这样做就好比本应是两人对话,却有一人自说自话,难免驴唇不对马嘴,最后不欢而散。

所以,评论一本书应有的基本态度是:不读懂,不妄评;读懂了,必须评。

在此,如何确认自己是否读懂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可以通过回答“读书四问”中的前两问来判断。就像最初学习怎样评论一篇文章时,老师让我们先说主要内容,也就是“讲了什么”,再说中心思想,也就是“作者的主旨”,之后才谈自己的感想,就是这个道理。

■ 有理有据,求同存异

无论赞同或是反对,评论书中的观点时,都要有理有据。自己的论点,要有充分的论据支撑,才能完整成立,才能说服他人。比如要想说这本书好,就要说清好在哪里,是逻辑严密,还是语言优美,都要说清楚;说自己得到了启发,就要说明得到了什么启发,是从书中哪些内容得到的。

如果是批评性的评论,就要指出存在什么问题,是作者知识有误、知识不足、不合逻辑,还是论据不够充分。批评并非全盘否定,也不是无礼谩骂,这种消极的评论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对作者也不公正。如果要进行批评,就要提出改善的建议,这样既是对作者的积极回应,又可以提升自己的认识。

评论时一定要区分什么是错误,什么是差异。评论知识正误需要依据通用的准则或是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而观点的差异更为主观,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如果不认同作者的观点,可以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进行比较,不必强辩谁是谁非。强辩的结果通常是将别人的注意力引到态度和言辞上来,反而掩盖了自己的观点,使之失去说服力。

如果存在争议,应该求同存异,化解争议。因为我们需要通过评论来强化阅读的效果,而不是证明自己的见解完全正确




评价一本书的思维礼节

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

[摘自摘自《如何阅读一本书》,商务印书馆,2004.01]


作者要说的已经说完了,现在该读者开口了。读者有义务,也有机会回话。一本好书值得主动地阅读。主动的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批评,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

没有自我期许的读者没法达到这个要求,也不可能作到分析或诊释一本书。他不但没花心力去理解一本书,甚至根本将书搁在一边,忘个一干二净。这比不会赞赏一本书还糟,因为他对这本书根本无可奉告。读者必须懂得如何评断一本书,就像他必须懂得如何才能了解一本书的内容。这组关于评价一本书的阅读规则,也是在引导读者训练自己受教的能力

✎  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读者需要先完整地了解一本书,不要急着开始批评。

✎  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恳请读者不要争强好辩或盲目反对。

✎  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将知识上的不同意见看作是大体上可以解决的问题,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这三个规则在一起所说明的是批评式阅读的条件,而在这样的阅读中,读者应该能够与作者“辩论”。在一般的交谈中,必须双方都很有礼貌才能进行得很好。我们所想的礼貌却并不是一般社交礼仪上的礼貌。那样的礼貌其实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遵守思维的礼节。一本书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就跟平常的对话没有两样。





■ 说出来,写下来

评论一定要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没有表达出来,只存在于大脑中的是想法,不是评论。

口头评论常见于社交场合,也就是和别人谈论某一本书,或者谈论某一个话题时提到这本书。“说出来”的评论通常要精简,直击要害,表达自己最想要说的一点。听取别人的评论,也可以帮助自己更全面地理解一本书。

“写下来”的方式,和读书笔记有些类似,不过,写书评和写读书笔记也有不少差别。读书笔记的重点是“记”,虽然会有自己的感悟,却不以“评”为目的。而书评的重点是“评”,可看为写一篇关于一本书的议论文,要明确论题,提出论点,摆出论据。书评和读后感也不同,书评的重点是评说,而不是感想。

与口头评论相比,文字形式的评论可以不受篇幅限制,所以可以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也需要更有条理,合乎逻辑。书评文章可以给别的读者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传播。

分享和传播是阅读的重要效用,所以,评论一本书也是回答第四个问题“有什么用”的前提。经过获取知识、学习思维方式、评论的过程,我们就可以深入思考一本书与自己的关系,它有何作用又有何意义。


来源:本期文章出处见内文标题下,由“生命之光读书汇”编辑整理。


充满活力的读书会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微信号:生命之光读书汇

联系邮件:359905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