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 | 如何选择及使用圣经注释书?

2017-12-13 生命之光读书汇

微信号:生命之光读书汇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免费订阅』


编者按


司布真在《浅谈注释书》(A Chat about Commentaries)一文中鼓励基督徒,若想要更好理解圣经,需要好好使用注释书,他说:

要熟悉那些圣经注释书,注释书是一支荣耀的军队,多多涉猎、从中学习会给你带来许多喜乐与益处。当然,你们不会自以为聪明到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解释圣经,可以无须寻求古圣先贤的帮助,就是那些在释经园地上先你而行、努力耕耘者的成果。假使你们有那种想法,请停下来祷告,因为你们配不上真正悔改的结果,而且你们就像那小撮跟你们一般见识的人一样,认为寻求帮助的行动,是对你们的绝对无误的一种侮辱。奇怪的是,某些人口中常说圣灵如何向他们说话,但却少有想及圣灵对其他人所显示的一切。


这一期选编了两篇短文,可以为大家选择和使用圣经注释书提供实际的指引。


如何选择圣经注释书?

作者:戈登·菲、道格拉斯·斯图尔特

[摘自《圣经导读:解经原则》,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12]


我们在本书中经常提到有时你会需要参考好的注释书。我们不用为这一点辩护。好的注释书与好的讲道、演讲录音带或好的辅导者一样,是给教会的恩赐。

如果你是认真研读圣经的人,你会想得到或使用圣经每一卷书的好注释书。你需要注释书做的事基本上有三方面:(1)提供关于历史背景的原始资料;(2)回答各种不同的内容问题;(3)彻底讨论难解的经文种种可能的意义及其支持的论据。

那么,我们要如何评估注释书呢?首先,不要根据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来评估。如果一本注释书确实很好,而你的解经也做得很好,你和更好的注释书往往会有一致的见解。见解一致不是基本的标准。

此外,不要根据它是否“使你振奋”来评估。注释书的重点是解经,找出经文的意义,而不是讲道学——在今日传讲经文的信息。你可以善用讲道学的书,试着发现如何在现今的情况中使用经文。由于我们本身是传道者,我们承认这一类书籍有助于我们思想现今的世代。但即使这些书籍是阐述如何将圣经应用于现状的极佳范例,它们不是注释书。我们在此所关注的不是这一类的书,而是解经的注释书。

你在评估一本注释书时,至少应使用七项标准。这些标准不都属于同一类,也不是一样的重要。但它们联合起来在最重要的一点上有用——这本注释书可以帮助你了解经文真正说什么吗?

前两项标准基本上是你想要知道的关于注释书的资料。

第一,这本注释书是解经、讲道或两者兼备的注释书吗?这一点只是重述我们刚才在前面所说的。请记得,你真正要从注释书得到的是解经。如果注释书中也有释经的建议,你会发现那些建议有帮助,但你所要的是对于内容问题的解答,而内容问题主要是解经的问题。

第二,它是根据希腊文或希伯来文经文或英文(中文)的圣经译本?一本注释书根据英文(中文)的圣经译本并不是坏事,只要作者懂得经文的原文,并使用这样的知识作为注释的真正来源。务必注意——你可以使用大多数根据希腊文或希伯来文经文而写的注释书。有时你将不得不“略过”希腊文或希伯来文,但通常你可以这样做,而损失很小。

下一项标准是最重要的标准,是你要评估的真正重点。

第三,当一段经文有几个可能的意义时,作者是否讨论、评估所有可能的意义,并说明他自己的选择之原因?例如,在本书第二章里,我们曾以《哥林多前书》7:36为例,说明这段经文至少有三个可能的意义。除非作者讨论所有三种可能的意义、提出赞成和反对每一种可能意义的理由,然后说明他自己的选择,否则那本注释书没有提供你完整的资料。

如果你想得到所需要的一切帮助,以下的四项标准是很重要的。

第四,作者是否讨论文本批判的问题?你已在第二章里知道这方面的重要性。

第五,作者是否在重要的地方讨论经文中的思想之历史背景?

第六,作者是否提供参考书目,使你可以作进一步的研究——如果你想要研究的话?

第七,注释书中绪论的部分是否充分提供关于历史背景的资料,使你能够了解该卷书写作的原因?

要查明这一切的最好方法是,只要从圣经的一卷书中选一段真正难解的经文,看看注释书如何提供资料和解答问题,尤其是在讨论所有可能的意义方面,看它做得有多好。例如,我们要评估一本《哥林多前书》注释书的价值,可以看作者如何讨论《哥林多前书》11:10或7:36。至于教牧书信的注释书,我们看它对《提摩太前书》2:15的讨论就可以查明。至于《创世记》的注释书,2:17是一个“检查站”。至于《以赛亚书》,可能是7:14-17。

当然,最后的判断标准是,作者在根据经文的背景理解它的意义时,如何整合他的资料。有些注释书蕴含丰富的历史资料与参考书目,但可惜不见得精于解释圣经作者的原意。

在我们列出书单之前,让我们再说一遍,圣经研究不可从注释书开始!你自己做了研究之后,才看注释书;你最后参考注释书的原因是,要为你在自己的研究里发现的内容问题寻找答案。当然,注释书同时会提醒你注意一些你没有问但或许应该问的问题。



如何正确采用圣经注释书?

作者:赖若瀚

[摘自《十步释经法》,新世界出版社,2012.01]


一、采用注释书的基本原则

1.不要怕接触注释书。教会中有时会听到人说:“除了读圣经外,我不读其他书!”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在高举圣经的权威,听起来十分属灵。殊不知,这种心态的背后正暗藏隐忧。一方面它在提倡反知识学问的心态,否定一切有关研究圣经的注释书与工具书的价值;另一方面,它不能接受圣灵同时可以透过别人的研习心得来帮助读经者明白神的话。

当然,我们不能喧宾夺主,将知识的追求高举过于圣经的权威。但研经者不能坐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孤芳自赏,将前人一切宝贵的资产全部摒弃。以色列人从埃及人“借来”的金银首饰,在分别为圣后可用作建造会幕的器具。同样,许多学者多年付上的血汗结晶,都是智慧的累积,极具参考价值。参照注释书如同站在别人的肩头上,让我们高瞻远瞩、别有天地。

2.研经时不要一开始就翻阅注释书。研经者常遇到一种试探,为了省时省力,在研经开始时就参照各种注释书;这样做只会减低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遇到难解的问题时,研经者必须先行对经文细心分析,作出初步的结论,然后才参照注释书。经过这样的过程,会保证对经文有较为深切的认识。     

傅浩夫(Howard Vos)曾指出研经者常犯的一个错误:     

研经者往往在未看圣经前先找注释书,因此所得的是在狭窄的范围内,而且他的见解所导向的结论并非由圣灵来的。若只靠注释书则会剥夺他自己发现永恒不变真理的福气。


3.注释书不是“天书”,并非绝无错误。注释书是有血有肉的学者写成的,虽然他们学有专长,但毕竟他们也是人,仍有“盲点”,有看不准的地方。因此,对注释书的见解不能照单全收,须经过仔细的衡量,才可断定它们的结论是否准确。

若是研经者的结论与注释书中的相近,那是“英雄所见略同”。若是不一样,亦不必立刻承认那是自己的错,别人的对。要先问为什么会是这样?他的立场有什么根据?研经者可以一边思考,一边跟作者对话,在经过消化后才接受别人的东西。

4.选择注释书必须注意它的写作哲学与出版目标。选择注释书是一门学问,尤其活在印刷业发达、基督教出版商不断地推出新作品的时代。这现象一方面是研经者的福气,但另一方面亦会因产品琳琅满目而令人无从选择。读者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a.认清出版社,是保守派的抑或开明派的。如美国慕迪出版社(Moody Press)至今仍坚持保守信仰的原则;有些以前保守的出版社如Eerdmans、Zondervan等,现今在出版书籍的信仰立场上有时显得开明,并没有保持一贯的保守,须要留意。    

b.认清作者是谁?他的神学信仰正统吗?他有其他著作可供参考吗?他专长于哪一方面的研究?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吗?

c.了解该注释书出版的对象与目的。有的注释书是纯学术性的研究,只适合有专门训练的人参阅。另外有些是灵修性的注释书,是记录作者研经心得的作品。最理想的注释书是:那些治学严谨的学者提供透过各种途径钻研经文而得出的解释,而且将给专门人士参考的原文解经资料放在附注中,使不懂原文的人亦容易读。

找到合适而又具代表性的注释书,解经将会事半功倍。

5.好的注释书必定会指出经文中解释的难题。好的注释书不单提出作者认为正确的答案,更指出支持该项答案的论证,甚至列举其他各种不同的立场,逐一讨论。

■ 二、参照注释书的步骤

A.找出问题

1.有些问题比较明显,一看就可以发现。但明显的问题不一定就是重要的问题。要解决问题,必须先找出问题的症结,并且知道它们对明白整段经文的重要性。

2. 注意不同类型的问题:

a.  历史文化的问题——时代文化差异而引出的问题。

b. 字词本身意义的问题——字词潜在的基本意义及在经文中实在的意义。

c. 语言语法的问题——文词语句的意义,词句与词句之间如何组合的问题。

d. 神学的问题——与神的本性或计划似乎互相矛盾的问题。            

e. 逻辑推理的问题——经文如何按语言法则作合理推论的问题。

B.解决问题

1. 问题可能会有不止一种的答案。在研读经文的时候,研经者可能已发现有不同解释的存在,但通常是在参照注释书之后才会接触到不同的论点。      

2. 参阅注释书必须明白作者的观点与论据,千万不要草率下判断。若有不明白之处,要花时间再三阅读,直至完全了解为止。   

3. 找出作者为何持定某种看法,试将他所提出的理由逐一列出。  

4. 分析每项论据,看它是否忠于经文、合乎情理或与圣经整体的教导相符等。   

5.  试从反方的角度去看,找出该观点或论据的弱点。亚特勒(MortimerAdler)描述这过程时说:

在读者提出赞成和反对的意见之前,这课题值得花一些时间进一步思考。如果读者能与作者达到共识,掌握作者的议题和思维过程,他便能分享作者的心意。事实上,整个诠释的过程,就是借着语言的媒介达到彼此心灵的交会。


C.衡量对照

1.参看其他的注释书,看是否有另外的解释。若有,重复采用上列B点第2至5项的步骤,看该解释是否可取。

2. 试将各项解释排列在同一张纸上,列出它们的优点与缺点。若遇有不同的立场或见解,不要立时把它“枪杀”,要存客观的态度,看它的论据在哪里,以便参考对照,衡量取舍。

3.  经过衡量分析后,找出一个最切合经文的解释作为结论。


来源:出处见内文标题下,由“生命之光读书汇”编辑整理。


充满活力的读书会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微信号:生命之光读书汇

联系邮件:359905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