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材料 | 爱德华兹《宗教情感》思考问题

2018-01-19 生命之光读书汇

微信号:生命之光读书汇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免费订阅』


编者按


这一期和大家分享爱德华兹《宗教情感》的思考问题,中译参考版本是三联书店版。全书三个部分共设计了70个思考问题(有些问题本身包含很多问,具体问题数目会更多)。这些思考问题曾在这本书的微信读书群使用过,在每天读书打卡的时候,帮助阅读者有更多反思。以下有这些思考问题的下载链接和使用方式。后面另有侯士庭的一篇文章介绍爱德华兹和他的《宗教情感》。


1703年的10月5日,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出生于新英格兰康涅狄格州东温莎边境的一个拓荒者家庭。他做过牧师、宣教士和大学校长。后来他被称为最为敏锐的美国早期哲学家、最为杰出的美国神学家,美洲大复兴的点火人。

想要更多了解他,可以看看两本传记:“新教著名人物传记译丛”中有一本比较简明的《爱德华滋传》(华夏出版社,2006);当然,还有乔治·马斯登(George M.Marsden)的《复兴神学家爱德华兹(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这本被称为爱德华兹最权威的传记。

爱德华兹留下了为数众多的著作,一些自传,部分日记,大约200封书信,以及超过1100篇的讲章手稿。《宗教情感》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宗教情感》写于18世纪美国第一次大觉醒运动期间。当时的宗教复兴出现了种种虚假的现象,许多所谓的信徒并没有表现出真正的宗教情感,作者在本书中详细描述了大觉醒中的不同情感表现,对宗教情感的真伪做出了敏锐的辨析,同时阐述了真宗教情感的十二种特征,指出真宗教的本质在于拥有“圣洁的情感”或“恩典的情感”。

作一个基督徒是什么意思?基督教只是关乎头脑的事么?论到愿望、情感与经历又如何呢?归正是什么?我们怎能知道人们已经悔改信主了?我们应当如何试验表面上的归正是否真实?对得救的确知在基督徒的经历中占什么地位?什么样的宗教经历是我们应当鼓励的?什么样的宗教经验又是我们应当劝阻的?我们如何测试自己信仰的真诚与真实性?宗教上的虚假与妄想是否有些什么标志?200多年后的今天,这本书的信息仍然在挑战每一位真诚归信的基督徒。



《宗教情感》
爱德华兹 著 杨基 译
三联书店,2013年


爱德华兹《宗教情感》思考问题

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i4Ho6rz 

密码:us4i


使用方式:

个人阅读时,对照思考问题边读边问,增进专注度;


或先读完一章内容,然后参考对应问题进一步反思;


小组共同阅读时,可以使用思考问题设计讨论问题;


微信群共同阅读时,可以用每章问题作为打卡辅助;


记录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有助和人分享读书心得。


爱德华兹与他的《宗教情感》

作者:侯士庭

[摘自《信仰的深情》,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有修订]


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的著作在今天具有特殊价值,因为当今基督徒的内心生活和情感缺乏属灵的实践。我希望您,一个读者,不会不容忍爱德华兹针砭您的心灵和情感,也不会反对他这样做。他最终将帮助您懂得,真正的基督徒的生活如何依赖于属灵的实践,以陶冶意愿和情感的正确禀性,从而圣洁地活着。

实用主义者没有朋友,因为他只是“利用”人们,同样,实用主义的基督徒(在当今为数众多)也在利用上帝,因而他们并没有认识到,需要在内心深处认识上帝。他们只是盗用上帝的名义,借用上帝的权威说话,却不想培育自己对他的感情。

幸运的是,我们偶尔能遇到一些巨匠。乔纳森·爱德华兹就是思想界和基督教信仰领域中公推的一位巨匠。他像奥古斯丁和加尔文一样,是基督教世界最伟大的领导者之一。

爱德华兹生平概要

乔纳森·爱德华兹(1703-1758)出生于康涅狄格州东温莎边境的一个拓荒者家庭,家里共有12个孩子,他是唯一的男孩。他的父亲蒂莫西(Timothy)是一个牧师。爱德华兹13岁时进入耶鲁大学,1720年毕业。他在纽约做过两年教师,在耶鲁也做过几年教师,后来,他成为外祖父所罗门·斯托达德的助理牧师。他的外祖父任牧师职务60年,此间,在北安普敦建立了一座教堂。外祖父过世后,爱德华兹成为牧师,在那里供职22年。

教众们低下的心灵状态使爱德华兹深感不安。这种情况大约在1734年发生变化,当时,他的布道开始越来越多地宣扬因信得恩赐,以证明因信称义的正当性。他开始看到,真正的教会成员属于那样一些人: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真实地活在因信称义的实在中。成员资格和情感交流并不属于那些仅仅有名无实的基督徒。在他的教堂,开始出现一系列变化,随后,这种孤立地唤醒分散教众的行动,汇入怀特菲尔德领导的大觉醒运动的洪流。[大觉醒(Great Awakening)指1720年前后到18世纪40年代,在美洲殖民地兴起的基督教复兴运动。爱德华兹是这场运动中的重要理论家。——译者]

在宗教复兴运动日益高涨之际,爱德华兹试图在他的讲道和作品中,倡导一种注重心灵深处的思想和责任的宗教。在1746年,也就是复兴运动期间,爱德华兹撰写了《宗教感情》(Treatise Concerning the Religious Affections)一书。

但是,当他开始告诫人们,基督徒一旦获准进入主的餐桌,便需要为之献身时,对他的怨恨开始滋生。1750年,他的大多数教众没有投他的赞成票。在46岁时,爱德华兹发现自己被解除了牧师的职务,他带着7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却没有任何指望获得一个适宜的职位。随后6年,他在边远地区的一村落任牧师,该教区由12个白人和250个印第安人家庭组成。

1757年,他应邀出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但是,这个职务来得太迟了,他已无法为自己的名声辩解。到达普林斯顿后一个月,爱德华兹逝世。我们现在所要介绍的,就是这个人撰写的一部名著。

对爱德华兹的误解

精神巨匠很容易被误解。世俗的知识分子一直赞颂爱德华兹,说他是一位学者、形而上学家、北美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他的情怀。他拥有简单朴实的基督教信仰。对于爱德华兹来说,做上帝的子民,比做一个早熟的耶鲁毕业生重要得多。但是,学术殿堂并不知道如何对待他对上帝的虔诚,只是把它看作18世纪的文化现象,以为现在已经过时。

人们认为,爱德华兹的信仰是他那个时代的信仰,就像洛克和牛顿的形而上学属于他们的时代一样。学者们把他的著作《论意志自由》(The Freedom of the Will,1754年)仅仅看作抽象推理的时尚癖。他们从未看到,他的哲学并未支配他以圣经为根基的信仰。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学者界的赞赏几乎葬送了爱德华兹。它并没有让他的声音表达现代人的良心。是的,人们记得,在一次题为《愤怒的上帝手中的罪人们》(“Sinners in the Hands of an Angry God”1741年)的布道中,他曾经说过一些偏激的话,然而,甚至这点也可能被人忽略,仅仅被看作1200多个布道中的一个,这1200个布道,现在正以手稿的形式呆在耶鲁大学的图书馆中!

许多人十分惬意地把爱德华兹当作自然神论者,他们觉得,他过多地暴露了个人的信仰和宗教感情,以此代替了超然的学问。凡此种种皆表明,许多研究爱德华兹的人并不知道这个人是怎么回事,因为他们反对他个人的信仰。他们想知道他的美学原则,但是,他们并不想知道他的上帝。

也有人指责爱德华兹的书不值一读。甚至那位富有同情心的基督徒亚历山大·斯梅利(Alexander Smellie),在为《宗教感情》(Religious Affections)1898年版撰写的前言中也说,书的格调“勿庸置疑是悲哀的”,“到处充满了10月的气息,而不是5月的”。

据说,爱德华兹很少注意措词的优雅,因此,对现代读者来说,他的句子显得冗长、复杂。不过,我不能认同这种有失公允的指责。他对真理及其结果有深深的感悟,他用清晰、明彻、直率的方式传达他的信息。

爱德华兹,最后一个清教徒

如果把明谷的伯尔纳描述为“最后一个神父”,爱德华兹就是最后一个伟大的清教徒,至少在新英格兰如此。他的根深扎在新英格兰早期牧者们的神学中,像托马斯·谢泼德(Thomas Shepard)一类的人。他常常引用谢泼德的话。尽管他不像一个世纪后的司布真那样熟悉清教徒的作品,但是,他反对阿明尼乌主义,重视自由的、全知全能的上帝,认为人们完全依赖这个上帝,因而,他的神学可与清教徒的相提并论。

对爱德华兹来说,真正的宗教是上帝圣灵的一份超自然的礼物,将在应答的(responsive)情感中得到证明。按保罗的说法,圣灵降临于人的生活之前,人的一切自然的、精神的渴望和行为都是物欲的,《罗马书》对此有过描写。

这种清教徒的基督教虔敬观点,仅以圣经为根据。爱德华兹的讲道和其他作品都证明,他一生都以圣经为食粮,滋养自己。他对圣经的注释,有加尔文或欧文的敏锐。

爱德华兹也有一个伟大的清教徒天路客传讲福音的热诚。他看到,出于三重必要性,必须帮助人们在神学上理解福音,热烈地感受它的真理,对它的实在性作出全面的反应。乔治·怀特菲尔德(George Whitefield)像今天的比利·格雷厄姆(Billy Craham)一样,在1740年新英格兰的复兴运动中被指责为“宗教狂”。爱德华兹则为这种热情洋溢的布道辩解,他说:

我们的人民不太需要在神性中增加思辨知识,这与其它东西不一样。人们也许终日沐浴着这种光,但是,享受不到热……我们与其改变人民的观念,不如拨动他们的心弦;他们滞留在祈祷这种最伟大的需要中,这种需要就是最伟大的嗜好。

这是爱德华兹发自肺腑之言,他解释的透彻、精心推理的充分、以及陈述的庄严,都证明了这一点。结果是,他的听众不可能忘记他所说的一切。他们带着内心的热情离去,热情搅动了他们的心底,震撼了他们思想的基础。

爱德华兹感到,拥有“理性的大脑”是必要的。他要求人类灵魂中的一切事物,都接受人类的最高能力——理性的支配。他说:“没有理性的论证能力,我们对上帝的全部证明就完结了。”人们相信理性能够获得合理的、令人信服的神学结论。但是,爱德华兹还说,没有启示,理性是不充分的。他指出:


一个人也许有强壮的理性,却没有健全的理性。他的心灵也许有力量驾驭一种论点,却不能保持平衡。这并不是因为推理过程有缺陷,同样也不是因为性情有缺陷——假如遵从悟性的意思是说,理性所宣称的是最好的,或者是人一生中最大的幸福,那么,意志总要服从悟性的最后指令就是虚妄之言。

爱德华兹认识到,由于人的堕落,理性本身即使十分充分,也会沦落为腐蚀人性的同谋。我们不能指望人的独立理性根除原罪,或者指望它承认自己的局限。人性的无用就在于自负,它寄生在我们的理性、良知和世界中。原罪就这样使心灵沉沦,丧失活动能力。

因此,人不仅仅需要良好的愿望。他还需要圣灵的能力和临在,向其心灵彰显圣言,影响他的感情。具有悲剧意味的是,我们这一代人中,“为圣经而战”忽略了一点,即《圣经》启示给予我们的,远不止是绝对正确的论据。它也改变人的内心世界。

爱德华兹和属灵复兴的真实性质

爱德华兹在1727年承袭外祖父的衣钵,声称他的教众“骨瘦如柴”(dry bones),虽然拥有虔诚的形式,却否认它在上帝那里的活生生的力量。1734年,他撰写《对上帝奇妙工作的忠实记述》(Faithful Narrative of the Surprising Work of God),描述了一种复兴,并向软弱的正统观念提出挑战。5年以后,大觉醒运动出现,这时,许多真实复兴的伪造品也开始出现。因此,一些牧师,如查里斯·昌西(Charles Chauncy),正确地批评浅薄的唯情论和一些皈依者制造分裂的伪善对教会构成一种威胁。

爱德华兹在一本题为《复兴真伪辨》(The Distinguishing Marks of a Work of the Spirit of God,1741年)的著作中,为这种复兴辩护。他表明,真正的复兴有5个特点:基督是规劝的,邪恶的王国受到抨击,圣经受到尊重,健全的学说得到提倡,对上帝和人爱受到鼓励。但是,在《关于新英格兰宗教复兴的一些想法》(Thoughts on the Revival in New England,1742年)中,爱德华兹也揭露了宗教狂的虚伪,这种宗教狂归根结底扎根于自负,因而扎根于物欲之中。

所有这些洞见都有助于他撰写《宗教情感》,该书对一个当代问题进行了娴熟的探讨。爱德华兹断定,以死气沉沉的方式传达真理是不恰当的,是一种矛盾。我们必须感受我们正在传达的东西,并用一种有效的方式传达这种感受。

在当代理性主义文化中,我们要记住,思想决不是生活的代用品。将思想等同于生活是最糟糕不过了。思想充其量不过是生活真理的一种手段。理智本质上被看作工具性的,因而理智本身不是目的。这是一个真理,明谷的伯尔纳、伯纳文图拉、帕斯卡和克尔凯廓尔都强调它。

心灵可以在伦理学中远用它的辨别能力,例如,选择我们所遵循的正确道路。但是,只有内心,才能最终作出正确或者错误的选择。不过,爱德华兹表明,内心从未作出过正确的选择,也没有摆脱自负作出选择。

内心能够摆脱自我的唯一方式,是认识上帝之爱和恩典。只有圣灵才能够把它给予一个人。上帝真正的圣徒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对自己禀性中持久的新原则,有“发自内心的感受”。它完全不同于瞬间的情绪和复兴精神的骚动,也不同于当代生活中那种舒适的信仰主义或者行动主义。后者没有为人格留下任何永久的、虔敬的印记。

“发自内心的感受”在个人中引起对上帝恩典一种新的、独一无二的知识。上帝的子民像孩子一样,由于被另外一个家庭领养,因而获得了一系列全新的关系。超自然的领养引出信仰的新习惯,因为他在自己的灵魂中,对圣灵的作用有一种直接的体验。正是这种体验性的知识,证明了它自身的有效性。

因此,爱德华兹看到,真正的宗教的本质在于,拥有“圣洁情感”或者“恩典的感情”。他并不是第一个强调这一点的人。比爱德华兹早一个世纪的清教徒威廉·芬纳(William Fenner),撰写过《感情论》(A Treatise of the Affection,1642年),尽管爱德华兹从不知道这一本独特的著作。“发自内心的是生命之流”这一清教徒的认识,也是来自圣经的传统。

《宗教情感》梗概

当今的基督教信仰,受到方方面面的严重曲解,如我们把它组织化、制度化、普及化等。爱德华兹强调指出,生活中有一种全然不同的宗教维度,它主要由感情组成。试图减少或者曲解这一范围内人类生活的内在现实性,过去曾经是,现在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此外,爱德华兹看到,个人的虔敬决不是个人的私事,以致于不能被公开地、仔细地检查,判断其禀性的真与伪。

本书第一部分,爱德华兹运用《彼得前书》1:8的经文探醒我们,患难永远是最好的考验,它将向我们展示出信仰生活的真谛。它帮助我们辨别“虚假的感情”和“恩典的感情”。

爱德华兹也对感情(affections)和激情(passions)做出区分。后者是暗昧的、无法控制的情绪,阻碍“恩典感情”的形成。爱德华兹把爱看作情感之首,一切其他情感之源。爱德华兹引用圣经中许多决定性的例子,以表明感情在圣经的思想和语言中,发挥了何等重要的作用。

在第二部分,爱德华兹描述了预示着虚假感情的那些标记。他尤其关注将圣灵的临在和力量限制在有限的运作范围内的情况。对于单纯的活动,如读经、祈祷、唱颂歌、或者一个人在宗教活动中强烈的自信等,是否是真实感情的征兆,他也持怀疑的态度。我们难以对他人的动机做出最终的判断,所以我们必须留意我们自己的动机。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爱德华兹详细说明了“恩典感情的12个标记”。第一个标记表明,圣灵临在和圣灵的力量,是对上帝真实感情的唯一源泉。第二个征兆表明,恩典感情的起源是把上帝看作上帝。对上帝的热爱,来自他自身的至善至美,而不是来自我们对他的需要。因此,第三个标记是,只有我们喜爱上帝的圣洁,恩典感情才会得到发展。爱德华兹的第四个标记断言,恩典感情需要由上帝给赐我们的属灵的悟性。没有它,这些感情依然是冷漠的,不充分的。

根据第五个标记,感情还得到真实的、历史证据的支持。这些证据向非基督徒提出挑战,并且加强了基督徒的力量。第六个标记表明,正是我们个人的不充分感和我们对上帝深层的需要,使恩典情感不断涌流。而属灵的骄傲是堵塞感情涌流最重要的原因。第七个标记指出,禀性的变化由归信而生。恩典感情使我们更像基督。第八个标记表明,他们产生了耶稣式的温顺和柔和精神。第九个标记表明,一个拥有恩典感情的人,是心地善良的人,没有不虔敬的“心的刚硬”。

在第十个标记中,爱德华兹断言,这样的生活将有性情和道德的平衡,也有禀性的坚韧和持久。在一个基督徒身上发现这样的特征越多,他的生活中对于上帝的渴望便越持久。这是第十一个标记,圣洁的上帝似乎是不可及的,不过,越渴望接近他,就越与他相像。

最后,第十二个标记表明,基督徒体验的真实,将体现在他的道德实践中。没有这一点,基督教就被简化为概念化的思想体系,而且不可能作为一个构成的现实,在可靠的生活中持续下去。因此,承认对上帝的信仰,就是过一种受圣洁情感支配的生活,如对上帝的敬与畏,悔改,享受对上帝矢志不移的爱,以及对邻人的爱等。

我们务必殷勤刻苦,竭力明辨,确立并巩固一切关乎真宗教之事。若非如此,宗教复兴终究难免昙花一现;若非如此,我们一切热烈的讨论(或口头的或文字的)都乏善可陈,因为我们还不清楚自己到底在捍卫什么。

我愿借拙著,为该目的聊尽绵薄之力……本书则旨在探讨圣灵各种恩典运行的真正本质和记号,也就是真恩典情感区别于非救赎情感的本质所在。倘若拙著于此目的有些微贡献,我盼望它将促进真宗教的利益。

不论我是否真为这个题目带来了些许亮光,也不论我的投石之作在这吹毛求疵的时代会遭遇何等责备,我盼望满有恩典和公义的上帝怜悯我,悦纳我的诚意,我也盼望温柔仁慈之上帝羔羊的真门徒坦诚地对待我并为我祷告。

——爱德华兹《宗教情感》引言



来源:出处见内文标题下,由“生命之光读书汇”编辑整理。


充满活力的读书会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微信号:生命之光读书汇

联系邮件:359905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