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南京景点恢复开放后,我去这个书店看了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书影斑斓 Author 书影斑斓
前言
亮叔已经回南京了,在家继续隔离。
大家可能已经知道,南京景区这几天也在逐渐恢复开放,所以上周六,阿和就去了趟玄武湖,趁荷花开败前。
一路赏着花,不知不觉走到了先锋虫子书店。
|先锋虫子书店
|隔壁的先锋诗歌书店
在书店二楼,留有很大一个空间,里面放着一个电视,正在播放的,就是这部纪录片《书迷》。
上映日期:2018-04-23(中国大陆)
集数:4
单集片长: 25分钟
与最美的书相遇
随着电子阅读的兴起,关于纸质书是否还有存在价值的争论,总是不断。
有人认为,一个电子阅读器,可以装下成千上万本图书,携带阅读都方便。而纸质书最令爱书人头疼的,就是装不下和搬不动。
毕竟,几千甚至上万册的图书,体积庞大重量巨大,对爱书人来讲是个绕不开的甜蜜负担。
纸质书会消失吗?应该不会,但它传播知识的功能将会弱化,而逐渐进化成为一种以展示印刷、设计之美的艺术品。
比如中国的毛笔书法,就是从过去的书写交流工具,逐渐进化成为纯粹供人欣赏的艺术品。
在《书迷》第一集《一本书的诞生》中,便介绍了一位著名的书籍设计师。
朱赢椿,国内著名的书籍装帧设计师之一,他设计的书,曾多次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
朱赢椿的工作室坐落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内,原来是一座校内废弃的印刷厂,朱赢椿把它改建成为一座幽静古朴的小院落,取名“随园书坊”。
因为潮湿安静,不打农药,所以院落里生活着许多各种各样的小昆虫,比如蜗牛、蚂蚁、蜘蛛、蜈蚣等等。
朱赢椿非常喜欢小昆虫,每天都要观察拍摄这些小小的生命,最后甚至专门写作设计了一本关于昆虫的书《虫子旁》。
他用了4年时间,才不紧不慢地于2014年出版了这本书。
这本书处处体现着朱赢椿的设计理念,整本书造型简约色彩朴素,不但书中附带着院子里昆虫的分布图,而且扫描书中的二维码,还能听到虫子的鸣叫声。
其实,朱赢椿原来的工作,居然是从事中小学生教辅书籍的设计。
在埋头工作15年后,朱赢椿突然发现,自己生命中如此长的时间,都用来设计这种学生们考完试就会扔掉的教辅书籍。
那一刻,他内心深受触动,并开始逐渐转行,开始从事自己喜爱的艺术书籍的装帧设计工作。
2013年,朱赢椿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书衣坊”,在成立宣言中他写到:
“士为知己者死,书为悦己者容,愿每一个爱书人,都能遇到知己!”
三年后,朱赢椿设计了一本特别的书《不裁》,这本诗歌散文集是毛边纸设计,内页没有裁开,读者在阅读时,需要用书中附带的一把纸质书刀,将书一页页裁开来看。
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2007年“世界最美的书”评比中,《不裁》在33个国家选送的545个品种中获得大奖。颁奖词是这样说的:
“这本书很质朴,边看边裁的设计理念,使读者和书籍产生了互动关系。”
朱赢椿的设计理念是,设计是不动声色的,好的设计是从书的内容中自然生发出来的。
对于纸质书,朱赢椿认为永远不会消失,因为纸质书与人会产生情感的联系。
不是要创造利润,而是创造读者
在中国各个城市,都有一些深具情怀和理想的独立书店。
书店的主人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希望通过书店,将人文精神和阅读习惯带给每一位城市或乡村的居民。
在第二集《书店风景》中,就介绍了几家特别的独立书店。
马力,云南昆明麦田书店的主人。
麦田书店位于昆明文化巷的一个转角,书店很小,店内面积只有17平米,却曾被评为“全国最佳小书店”。
每天中午12点左右,马力才会去书店开门营业。这种率性的经营方式,他保持了十几年。
除了书店的老板,马力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奇怪的日子”乐队的创始人兼鼓手。书店不开门的时候,马力就会和乐队的其他成员一起排练演出。
开书店、玩音乐,这两个爱好,是马力精神世界里,两座相互守望的灯塔,照耀着他生命的路程。
马力每次去图书批发市场进货,有时候只买十几本,如同是自己个人的淘书,而小小的麦田书店,也更像是他和朋友聊天的客厅。
马力说,“我希望和这个书店一起变老。”
钱小华,南京先锋书店的主人。
与麦田书店小巧的格局不同,先锋书店是由4000平米的地下停车场改造而成,英国BBC曾将它评为“全球十佳最美书店”。
在电子书与网络购书的冲击下,钱小华一直在探索书店的转型模式。他率先将实体书店与文创产品结合,做书店的复合空间,再开设各种主题书店。
安徽,黟县碧山村。
钱小华在这里开办了先锋书店的第八家分店,也是第一家的乡村书店:碧山书局。
书店的选址,是这个古村落曾经的祠堂,村民一直用来拜祭祖先,后来还办过小学。
钱小华刚开始办“碧山书局”时,许多人都不理解,在遥远偏僻的乡村里开一家书店,哪里会有顾客?书店又如何能够经营下去?
但钱小华有自己的计划,他并不以书店盈利为目的,而是希望将文化带入乡村,以文化引领乡村复兴。
因为中国乡村最需要的,就是文化和公共空间。
2014年,“碧山书局”开业,开始村民们很好奇,不晓得这里能做什么。
后来时间久了,村民们便把这里当作茶余饭后来看热闹的地方,很快还成了当地的公益图书馆。
孩子们下课后,来这里蹭网,也会翻翻书。
后来,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徽派建筑特有的韵味,“碧山书局”在网络上走红。
每到周末,总有许多城市的居民慕名前来,这里还会举办许多的文化活动。“碧山书局”居然做到了收支平衡,还略有盈余。
钱小华有一句话很打动我,也表达了他创办书店的初衷:
“我们创造的不是利润,而是读者。创造的不是概念,而是价值。”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对于爱书人来说,坐拥书城,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
在第三集《淘书迷的地图》中,便介绍了几个视藏书购书如命的“书虫”。
史航,著名编剧,曾经写过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等家喻户晓的作品。同时,史航还具有作家、演员、主持人等多重身份。
但史航最喜爱的,还是读书人这个身份。他业余的多数时间都和书有关,淘书、读书、收藏书、讲书。
到北京打拼30年,史航始终没有买房买车。但为了安放他越来越多的书籍,他先后租了两套200平米的大房子。
史航30年来,在各个城市的大小二手书店、旧书摊淘来了无数书籍。
他还经常在周六的凌晨3点,去北京潘家园图书批发的早市上淘书。史航收藏的图书五花八门,什么种类都有。
史航坦承,自己收藏的这些书,他只看过十分之一,但又觉得异常满足。
“我头顶的星空,我也没有数过有多少,也都没有全部看过啊!”史航说。
在各种藏书之中,史航酷爱收藏作者的签名版。他觉得,读着作者的书,再看到他的签名题字,有一种读者和作者的神交之感。
史航收藏有一本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的著作《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在这本泛黄的书籍内页,周一良先生用毛笔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一页蝇头小楷。
大致内容,是周先生感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都是在自己36岁前完成的,而之后的另一个36年(那年他72岁),却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的文章了。
周一良先生感叹自己此时的心情,如同“游骑无归,疏少成就”。
这本书中的文字,如同周一良老先生抛出的一个写满自己心情的漂流瓶,经历漫漫时光,漂流到了史航手中。
这种跨越时空、情感流通的感觉,恐怕就是纸质书最为有魅力的一个地方吧!
旧书店中的时光隧道
在世界各地,总有无数的旧书,被焚烧、丢弃、化作纸浆。
而二手书贩最大的功劳,就是将无数具有价值的书籍,从废品站、垃圾堆抢救回来,使它们重新回到需要它们的读者手中。
在第四集《贩书记》中,便讲述了三个二手旧书贩的故事。
虽然被人称作商贩,但他们同样具有读书人的情怀。
他们有人说,“旧书具有更为丰富的知识面。”
有人说,“所谓垃圾,只是书籍放错地方了。”
还有人说,“我立志,要把旧书卖得有尊严。”
上海,绍兴路52弄。
鲁毅,是坐落在上海原法租界的梅菲斯特旧书店的主人。
这座书店坐落在老旧居民楼中,既是书店,也是鲁毅的书房和家。
鲁毅也写作,所以他挑选旧书,最关心书中的内容,就是那种自己愿意和他人分享的精神世界。
旧书的丰富性,让逛旧书店,多了一种寻宝的乐趣。读者不经意间,也许就会和远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的一个心意相投的作者,在旧书中相遇。
他收集过一套有20多本的旧上海文人手写日记,在这些日记中,主人事无巨细地记载着自己每一天走过的路、遇到的人、吃过的饭、读过的书。
在这些代表着一个人曾经活过的文字和图片中,鲁毅仿佛触摸到了与自己相隔几十年的这个陌生人,感受到了他的生命和情感。
旧书店,就如同一个时空隧道,带着人们回到过去,开始一段奇遇。
这部4集纪录片,每一集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分钟。但就在这么小的篇幅内,我却看到了一个个爱书如命的人,听到了一个个关于书的故事。
爱书的人,总是愿意谈论关于书的事,交往关于书的人。
因为他们的精神相通,情感互染。
在这个纷繁浮躁的世界里,每一个爱读书的人,都是一座安静而优雅的小岛。
他们独立地存于世间,为他人带来心灵的抚慰和情感的疗愈。
公司声明本内容为原创 如有盗用将诉诸法律途径
文字|书影君(转自“书影斑斓”)编辑|阿群
图片|和之梦、网络音乐|Ink - Noemi Bolojan
D r e a m 更多精彩 M o r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