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宇
向往自由、主张凡事皆为体验的佛系米兰上班狗
爱好:一切新鲜事
这是《国外生活二三事》第137篇
频繁地回忆过去,是一个人心态衰老的显著特征,我对这个逻辑深信不疑。
时年35的我,有着与许多居住在海外的中国人迥然不同的心态,除了喜欢回忆过往以外,我还有着一颗亲近田园的小农之心。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邂逅了那片弹丸之地。
去年七月初,周六,窗外的骄阳让我打消了外出的念头,百无聊赖之际,我选择了在网络上游荡,不知道从哪个关键词点出来的链接,短暂的缓冲之后,我看到了一条非常惹眼的广告——菜地转让。“L'orto in affitto, recintato, può essere utilizzato anche come giardino,per chi davvero ama la natura.”(菜地转租,带围栏,也可作休闲花园,给真正喜欢自然的你),广告可以说非常朴实无华,配图也比较简单粗暴,但这一瞥,还真就让我惦记上了。
多年前,《我住》有一期节目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主人公是一对在云南生活的日本夫妇,他们通过自然农法种植并收获粮食蔬菜,他们还自己制作器具,自学技术酿酒,甚至自己接生孩子。我和很多看过这期节目的朋友一样,把羡慕二字打在了评论区里,同时也深深地烙在了心上。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建在县城郊外,三面有农田环绕。初春或者初秋,如果赶上好天气,老师们会组织班集体外出踏青野炊,场地也不必特地去挑,凡目光所及,尽是绿水青山。即便是假期的闲暇,我也总能组到三五好友,一起外出搭建属于自己的“秘密基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这些往事都慢慢地被尘封、遗忘。现在这则广告,可以让我在生活形式上无限接近那对神仙眷侣,无疑也是重拾童年乐趣的一次绝佳机会。
通过拨打电话联系,我和广告的发布者搭上了线,得知对方竟是一位七十多的老前辈。他自称在那片菜地上连续耕耘了十数载,由于近期身体状况欠佳,再也没有空闲时间打理,这才出于无奈把广告登到了网上。
意大利人是自由散漫的,很多人对时间成本没有准确的认知,又或者说他们在这个自由散漫的社会里,已经修炼出自己的一套自由散漫的行事准则。于是我从第一次预约看场地,到第二次、第三次预约,再到最后拍板,前后一共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相信如果是和中国同胞来谈这件事,兴许在我看到广告的当天就能定下来了。
从图片里就能看到,这片园子自带围栏,有炉膛,可以生火,并且有绿植覆盖,果树的种类有苹果、葡萄、无花果和甜李。老前辈说他刚接手的时候,这里只是一片杂草丛生的野地,是他耗费了无数精力,才把它改造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虽然在我看来,除了树种得挺好的以外,其他的布置都不太能入眼就对了。
所以,在交接完毕的第二个星期开始,我就兴致勃勃地作了规划示意图,设想着把园子改造成休闲的观景庭院。但通过初步预算,由于本地建筑材料的价格相对较高,要达到所谓“能入眼”的程度,光是工具和材料的投入就要上千欧元。这个成本让我认识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确实还有一段距离。
经过再三思忖,我把初期目标暂定为简单的园区整理和区域划分。剪除杂草之后,地面会变得很秃,重新绿化还得去选择合适的草籽,草坪如果需要齐整,定期修剪就会变成另一件让人头大的事。
葡萄架下的长桌长椅已经朽坏了,我从家里取来了工具箱,重新上钉加固并使用铁丝缠绕,又刷了一遍漆,希望能延长它的使用寿命。种植区直到夏末秋初才放下了零星的几种作物,整个夏季全欧洲范围内的缺水形势,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扩大种植规模的想法。
相邻地块的主人都住得不远,他们之中有一些是退休之后来到这里打发时间的,也有些是对传统农业非常执着的年轻人。这些邻居们看到我这样一个外国面孔频繁地出现,在彼此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很快就混熟了。平时我们会聊一聊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还有每种食材的烹饪技巧,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意大利人谈及他们对“吃”抱有的执着时也是同样的滔滔不绝。
秋末每有瓜果成熟,大家还会拿出各自地里的一部分与其他人分享,这种和睦的乡邻关系是在钢筋水泥遍布的城市里无法体会到的。
自从有了这片弹丸之地,手机上有关全球气候的新闻推送变多了,我自然也成了朋友圈里最关心天气的人。
所幸今年开春意大利北部地区雨雪丰沛,让人欣慰,照这个形势往前看,咱丰收在望。
---------《再会长江》周边上新!--------
《小果酱》幕后,知乎上线! 茨姆现身《再会长江》发布会?